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人民戰“疫”黨旗飄揚

“武漢闖關”系列報道

你好,我叫志願者

本報武漢一線報道組

2020年02月25日09:2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你好,我叫志願者

沒人知道,口罩的背后是一張怎樣的面容。人們看到的,永遠是一雙雙充滿笑意的眼睛﹔

沒人知道,廣播的那頭是一個怎樣的姑娘。人們聽到的,永遠是一段段溫情脈脈的朗讀﹔

沒人知道,駕駛座上是來自哪裡的兄弟。人們感受到的,永遠是一次次安全平穩的接送。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這些忙碌的身影無處不在。當人們問起他們的名字,他們回答:“你好,我叫志願者。”

守護武漢,他們挺身而出

今年25歲的武漢經開外國語學校教師董夢婷,是忙碌在武漢沌口方艙醫院裡的一名志願者播音員。她每天早上6點鐘從家裡出發,前往方艙醫院,和危犇、王雨慧、胡紫寒等志願者一起為病人們提供播報等服務。

“我們會在病人吃早飯、午飯的時候進行播報,比如公布新消息、讀一些文章和感謝信,傳播正能量,為他們加油鼓勁,同時也會向病人推薦科普書籍,並記錄發生在艙裡的暖心故事。”董夢婷說。

前幾天,住在沌口方艙醫院裡的一位患者徐海霞對董夢婷她們說,想為艙裡的醫護人員唱首歌,以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經過一番協調和廣播通知,徐海霞的要求很快得到了滿足。“現在,M19床的病友徐海霞為大家帶來一首《感恩的心》”“病毒無情,人間有愛,相信大家一定會早日康復,親愛的艙友們讓我們一起加油”……歌曲唱完,她們不忘及時為病人加油鼓勁。

作為一名武漢人,董夢婷告訴記者,她身邊有很多人都成了志願者。“我身邊的人要麼堅守在戰‘疫’前線,要麼成為志願者,我也想做一些事情,朋友、同事們也都很支持、關心我,每天都會問我‘到家了沒有’‘今天身體怎麼樣、有沒有不舒服’,我們齊心協力、眾志成城,一定能夠早日戰勝疫情。”董夢婷說。

“借用一位病人的話,‘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熒燭末之光增輝日月’,我慶幸能有機會為武漢出一份力,我們也都堅信,武漢會好起來的!”胡紫寒說。

在武漢,志願者就像一束束陽光,溫暖著這座英雄的城市,也溫暖著身邊每一個人。

陳煥桃是武漢市漢南區湘口街雙塔社區的一名退休干部。疫情發生以來,他不顧個人安危,連續多日奔走在大街小巷、各個小區,給居民量體溫、消毒、送藥,以社區防疫志願者的身份繼續貢獻自己的力量。

“家裡有沒有從外地回來的打工人口啊?盡量少出門,出門一定記得戴口罩。來,把體溫量一下。”每天早上8點半,戴著口罩、穿著志願者馬甲、拿著體溫測試儀的陳煥桃總會准時出現在社區裡,挨家挨戶上門給居民測量體溫。排查工作結束后,陳煥桃會再回到社區領取消毒藥水,對居民樓的入口和樓梯、垃圾桶進行消毒,盡管經常會汗流浹背,但他從沒有過一句怨言。“能夠為居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貢獻我的微薄之力,累點也值。”陳煥桃說。

暖心的瞬間無處不在,武漢正在慢慢蘇醒。

“黃老師,我在宿舍放了幾包醫用外科口罩,放假前沒拿回去,您把那幾包拿去吧,就在南八506的一號床旁的桌子上……”近日,江漢大學教師黃韻雅收到了一位學生發來的捐獻口罩信息。這段時間以來,黃韻雅一直在通過朋友圈等平台積極為武漢籌集物資、善款,得到了大量親朋好友的支持。

像黃韻雅一樣,很多武漢市民的微信頭像上多了四個字“武漢加油”,他們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盡自己所能,為抗擊疫情貢獻一份力量。

這一刻,我們都是武漢人

在武漢,有一些特殊的志願者,他們不是武漢人,但為了支援武漢抗“疫”,他們從祖國的四面八方趕到武漢。

武漢的疫情一開始,就牽動著深圳一家民營醫院護士陳蕊蕊的心。大年三十,陳蕊蕊主動聯系武漢武昌團區委,希望能到武漢當志願者。起初,武昌團區委為她的安全考慮沒有答應。陳蕊蕊鍥而不舍,繼續申請,20多次后終於得到了同意。陳蕊蕊馬上趕到河南信陽,與事先約好的3位來自河北、山東的醫生志願者會合,由河北滄州醫生肖文謙駕車趕往武漢。

2月11日凌晨到達武漢后,他們4人在武昌黃鶴樓街一家隔離酒店擔任醫護志願者,每天為隔離人員量體溫、送飯、觀察身體情況,照顧他們的生活。工作時,他們需要穿防護服連續工作8小時,十分勞累。“我原來是武警部隊護士,部隊告訴我們,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不管多困難,也要去作貢獻!”陳蕊蕊說。

半個月來,陳蕊蕊服務了93位隔離人員,她還用自己的心理學知識為大家做心理輔導,鼓勵大家加油,堅持下去。她的服務和鼓勵感動了許多隔離人員。一天,一位隔離的60多歲的奶奶給陳蕊蕊一個小紙條,上面寫著:“謝謝您!你們辛苦!我們會加油的,請您放心!”陳蕊蕊頓時覺得很欣慰。她告訴記者:“我有一個小心願,希望他們身體早點好起來,疫情早點結束,讓大家都能在這個春天去看武漢的櫻花。”

像陳蕊蕊這樣,從四面八方前來支援武漢的志願者還有很多很多。他們不圖回報,不懼艱苦,隻為了心中那一份情義——不管來自何方,這一刻,我們都是武漢人。

今年38歲的付偉,是湖北省秭歸縣茅坪鎮西楚社區一名普通退役軍人。“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建設項目急缺弱電相關技術人員,要求能迅速進場……”2月1日,從事弱電安裝和檢修工作的付偉在一個工作微信群裡看到一條緊急通知。“我可以去!”付偉立即報名。怕家人擔心,在2月2日志願參建者集合這一天,付偉隻偷偷將消息告訴妻子,並請求妻子不要告訴父母。

當晚11點半,付偉到達武漢雷神山醫院施工現場,第二天一大早他便投入到弱電配線作業中。雷神山醫院的建設工期緊、強度大,分秒必爭,付偉主動要求分配到夜班突擊組。為趕工期,雷神山醫院的施工是24小時無縫銜接作業,也增加了他們的工作難度。一個病區要拉200多根網線進入機櫃,需要把像“蜘蛛網”一樣攪在一起的網線一根根捋清楚,線和圖紙都要對上。盡管工作精細而繁重,但他們沒有絲毫馬虎。作業中,付偉和工友大多都是全程站立,高強度的作業讓他們每天都累到雙腿腫痛麻木,步行返回兩公裡外的工棚休息時,往往都是和衣躺下就睡著了。

“早一分鐘建好醫院,早一分鐘救治病人!”付偉說。2月8日,首批醫療隊員陸續進駐雷神山醫院,來自武漢市的首批患者也順利入院治療。付偉收拾工具撤出醫院,凝重的臉龐一下子輕鬆了許多。

志願服務,讓所有人成為“生死之交”

現在,在這座因為疫情而變得空曠的城市裡,人們之間的聯系卻變得更加緊密。一個人想出來為它做點事情,很容易就能找到一群同道中人。

“武漢正在面對一場艱難的戰役,與其在家裡當一條‘閑魚’,不如出來做點事。”90后小伙賈威說。通過微信公眾號,他加入了青山區志願服務群。進群當天,群裡就已經有了100人,隨著時間推移,這個群已經擴大到了300多人。

賈威說,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看群裡有沒有“接龍”——一個任務發布出來,底下馬上就會形成一條報名回復的長龍,“手慢根本搶不上”。

大家從線上聚集在一起,在志願服務時才能相見,建筑師、裝修公司老板、教師、行政人員……各行各業的人都出現在了這個“網友見面現場”。來自四面八方的一群陌生人,在干活兒的時候,卻格外地齊心。搬物資時,大家排成一條長龍接力,一箱七八十斤重的菜,過了十幾道手,穩穩當當。

“如果不是參加志願服務,我們根本不可能認識。”賈威說,他和一些在活動中相熟的群友有著特殊的默契,有任務,不用問“搞不搞”,都是“一起一起”。“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志同道合的我們,真成了生死之交。”

作為志願者,讓賈威最感動的是,他們傳遞出去的溫暖得到了溫暖的回饋。在大橋上值守測溫的時候,許多司機測完溫,突然從車窗內扔出一些東西,有時是幾盒口罩,有時是幾袋面包,然后迅速離去。雖然一句話都沒搭上,但賈威明白,這是他們對志願者最誠摯的感謝。

志願服務不但把志願者們變成生死之交,更把這座城市的所有人變成生死之交。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受到感召,加入到志願者的行列之中,守望相助,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萬鈞是洪山區水務和湖泊局黨政辦的一名干部,從2月6日開始,他下沉社區,接管洪山區珞南街元寶林社區玉蘭苑小區南區。他和物業公司一位經理、3個保安,要負責服務和管理212戶598位居民,僅靠他們自己,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於是,他在小區群裡發起了招募志願者的倡議。

最開始,萬鈞說的是招募黨員志願者,很快就有二十五六位黨員報了名。緊接著,許多不是黨員的居民也紛紛要求加入,一下子就集結了58名志願者。他們給自己擬定了一個口號——“我們是玉蘭苑南區志願者,我們在一起。”

玉蘭苑小區的居民大多是華中師范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的教職工,志願者很多都是教授、高級知識分子,在萬鈞看來,他們都“比我有才華有知識有能力”,但沒有一個人拿架子或是“掉鏈子”。華中師范大學數學系副教授范瓊自告奮勇擔任統計組組長,統計和分析需要照顧的家庭以及住戶需求﹔武漢理工大學國際交流處副處長項凡毛遂自薦擔任幫扶組組長幫助老年住戶,還發揮外語特長聯系留學生住戶……志願者的團結和奉獻精神,讓萬鈞感動不已。

“前天我組織了一次拉網排查,一下子來了21名志願者,分頭挨家挨戶上門逐一核對。大家都是冒著危險在為小區的居民服務,我常常被他們感動得偷偷流淚。”萬鈞說,“他們平時就是鄰居中的某一個人,也許互相都不認識,但在這個時候為了他人,都勇敢站出來了。”

有志願者這樣說,需要我的時候,我一定出現﹔不需要我的時候,我退隱江湖。志願者就是這麼一群可愛的無名者,積極奉獻,不求回報,甚至不求留下一個名字。但他們依然留下了什麼,愛和善意已經悄然播種,我們期待著春天來臨時綠樹成蔭。我們不認識你,但我們要謝謝你,我們的志願者!

(報道組成員:本報記者蔡闖、安勝藍、張勇、劉坤、張銳、王斯敏、晉浩天、章正、李盛明、姜奕名、盧璐、陳怡 光明網記者季春紅、李政葳、蔡琳)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