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成都《先鋒》雜志

黨建“一顆子”激活“無訟社區”建設“一盤棋”

2020年02月25日15:45    來源:先鋒

“現在的東岳花苑,跟以前可不一樣了!”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王主任如數家珍地講著近年來的種種變化:小區成立了人民調解委員會,發動居民制定了“無訟公約十條”,打造了自己的品牌調解室,“紅袖章”“紅馬甲”隨處可見,因搶佔活動場所而發生糾紛的現象一去不復返……這種蛻變,源於大邑縣黨建引領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的新模式——“無訟社區”。

黨建引領,堅定“無訟社區”建設主心骨

“無訟社區”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社區發展治理中核心引領作用,以“黨建為引領、自治為基礎、法治為保障、德治為支撐”的城鄉社區“訴源治理”機制為支撐,逐步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司法推動+部門參與+社區自治”的“一核多元”工作聯動格局,走出一條上添和氣、下接地氣的城鄉社區發展治理新路子。

建立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的組織體系。打破原有的村(社區)行政區劃界限,將符合條件的45個村(社區)黨組織升格為黨委(黨總支),在網格、院落、樓棟等社區“單元”普遍建立黨支部或黨小組,把黨的觸角延伸至社區的每個角落,實現“無訟社區”建設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

建立黨員、業委會委員、樓棟長(單元長)聯系住戶機制。推進社區網格“微治理”,實施黨員“社區夜話”、社區工作者“紅馬甲”、網格員“隨手調”和“紅袖套”巡視制度,動態掌握群眾關系,對各類矛盾糾紛早發現、早調處。大力推行黨員亮身份、亮承諾,利用樓棟公示欄展示黨員風採,在黨員家庭戶設置黨徽標識,組織黨員普遍簽訂“社區治理我帶頭”承諾書,充分發揮黨員在“無訟社區”建設中的先鋒模范作用。

建立區域化黨建聯席會制度。全縣76個社區黨組織與駐區單位簽訂服務項目書214分,實現組織共建、活動共聯、資源共享,完善黨建引領下社區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治理機制。健全社區事務聯席會議制度,在26個城市社區和19個示范社區建設議事協商平台,暢通民意訴求渠道,共同協商解決小區事務。

多元共治,建強“無訟社區”建設主力軍

激發居民主體意識,提升社區自治能力。通過廣泛征求居民意見建議,居委會整理、議事會議定,形成一套符合本社區實際、居民認同的《無訟公約》,是創建“無訟社區”的一項重要內容。選舉成立人民調解委員會,引導社區“五老”(老黨員、老干部、老法官、老檢察官、老民警)加入調解隊伍,組建人民調解員隊伍1173名、網格員隊伍521名,打造晉原街道芙蓉社區“王大爺調解室”、安仁和眾社區“老吳調解室”、䢺江鎮“金秋調解室”等品牌調解室5個。

鼓勵社會組織協同參與,彌補政府服務能力不足。鼓勵社會組織認領“無訟社區”建設“微項目”,充分發揮社會組織貼近群眾、專業水平高優勢,牽頭調處本行業、本區域矛盾糾紛,構建以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為主體、社會組織協同推進的新型調解體系,建成5個企事業調委會、16個行業性調解組織。截至目前,全縣建立社區社會組織553個(調解類社區社會組織22個)、社區自組織600余支,黨員志願服務隊850支,社區自我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堅持部門職能下沉,突出資源整合。堅持縣級部門職能直接下沉到社區,協調解決征地拆遷、安置房分配、物業糾紛、勞資糾紛等行業性矛盾糾紛,形成“社區呼叫、部門響應”聯動快速處理機制。建立“一社區一法律顧問”制度,由縣法院向各鄉鎮(街道)選派1名法官,法律援助中心、司法所、派出所等法律資源下沉到社區,定點指導化解社區矛盾糾紛。常態化開展“法律七進”活動,由縣司法局牽頭開展送法進社區活動,利用“兩微一端一抖”向居民推送“無訟社區”典型案例,引導居民知法、守法、用法。

四措並舉,用好“無訟社區”建設主抓手

建強調解隊伍。人民調解員重點從社區內熱心公益、德高望重、具有一定法律專業素養的居民骨干,如退休教師、退休法官、退休檢察官等中選舉產生或聘任社區律師、基層法律工作者、“雙報到”的黨員志願者組成,優化調解員隊伍,提升整體能力和素養。

建好調解陣地。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載體,設立社區“無訟空間”,整合矛盾糾紛調解室、心理咨詢室、“法律之家”“群眾工作之家”,配備相應辦公設備﹔整合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等專業力量,植入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和合智解”e調解在線解紛平台,暢通“訴調對接”四級平台,打造社區“1+N”綜合調解平台,實現居民在家即可享受多元、便捷的“線上+線下”解紛服務。

強化司法確認。對雙方當事人達成的調解協議,以人民調解委員會名義出具調解協議書,審查后依法予以司法確認,賦於調解結果與法律文書同等效力和法律執行力。建立季督查制度,推行人民調解個案獎勵,採取“以獎代補”形式。

暢通“訴非對接”。在縣法院、基層人民法庭、鄉鎮(街道)工作站、社區“無訟空間”設立“訴非對接”四級聯網平台,對在社區“1+N”綜合調解平台化解不了的矛盾糾紛,引導通過社區工作站“訴非對接”平台進入網上立案。

“三化”服務,唱響“無訟社區”建設主旋律

“無訟社區”建設的初衷和落腳點是積極主動為居民服務,通過“人民調解+司法確認”方式,從源頭上減少矛盾糾紛的發生,促進社區和諧。

推進服務理念親民化。按照社區居民“第二個家”的定位,以“家”的理念來推進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親民化改造,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百米”。一改傳統的窗口櫃台式服務為零距離交流互動式平台服務,去除社區“兩委”辦公用房,以開放式活動環境為社區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務,讓群眾進得來、坐得住、願參與,營建黨群、干群關系新高度。

推進服務主體多元化。積極發揮鎮黨委“龍頭”作用,通過黨的組織和工作渠道下沉社區服務90項,率先撤銷鎮級便民服務中心,設立社區工作站,推進政務服務“三下沉”。引入樞紐型社會組織——邑誠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孵化培育紅白喜事理事會等社會組織、社會企業9家和攝影、太極拳、健身操等居民自組織11個,實行社會組織活動安排、信息發布須由社區黨委統一審批制度。

推進服務方式智慧化。利用物聯網、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成可與“天府市民雲服務平台”對接的“智慧社區”平台,同步研發“邑居、邑用、邑商”手機APP,植入智慧黨建、政務、物業、安防、康養、公共服務、指揮調度中心7大功能,實現民生服務和社區治理科技化。

“無訟社區”的創新實踐賦予了“楓橋經驗”新的內涵,在理順社會情緒、化解社會矛盾方面,具有獨特的時代魅力。自創建“無訟社區”以來,大邑縣共調解案件13560件,訴訟案件訴前分流2585件,司法確認1232件,調解矛盾糾紛成功率達98.77%。(中共大邑縣委組織部)

成都《先鋒》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謝倩、閆妍)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