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元宵前夜,讓我們守護萬家燈火”

本報武漢一線報道組

2020年02月08日12:1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元宵前夜,讓我們守護萬家燈火”

【“武漢闖關”系列報道】

庚子年元宵節,不同以往。疫情圍城下的武漢,安靜凝重。

今夜團圓。但他們,卻難團圓。

醫生、護士、社區干部、心理咨詢師……為了戰勝疫情,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沖向戰“疫”最前線。

元宵前夜,他們在守護萬家燈火。

醫生:“希望每一家都可以團圓”

元宵節心願:“希望……希望明年的元宵節,每一家都可以團圓。”

“昨天接到指令要建立青山區的方艙醫院和疑似病例的隔離醫院,今天早上8點就和我們醫院的院感專家一起趕來了。這兩處地點,都需要我們和后勤安保人員、工程施工人員對接一下。”武鋼總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林萱忙碌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

增加床位、治病救人在疫情緊迫的當下,顯得格外重要,而快速建造一個具備傳染病醫療能力的場所,絕非易事。“時間太緊張了,但我們醫護人員的醫療區域標准和防護要求不能降低,還有病人區域的生活需求和隔離要求都要安排好。”她說。

疫情無小事,每個細節都人命關天。“早上就要把消毒、隔離的醫務工作流程進行緊急梳理,這樣工程施工方才能按照我們的要求,對房間進行消毒隔離分區的改造。然后,我們要籌備好所有的醫療設備和醫護用品,分別運送至兩處進行交接。下午,我們就去這兩處進行人員培訓,包括細化醫務人員的工作流程、分工排班、接診流程等。對於后勤安保人員,我們也要進行無菌、隔離、院感方面的培訓。”對於專業領域的事項,林萱嚴謹而自信。

當下,對於普通人而言,安於一隅、闔家團圓就是迎接新春的幸福。可是對於白衣天使,這個春節卻是艱辛的。“元宵節肯定就在醫院和我們隊員一起過了。”林萱淡定地說。

護士:“最大的願望是讓患者能夠順利回家”

元宵節心願:“這個元宵節有不同的意義,希望所有醫務人員能夠平平安安,最大的願望是讓患者能夠順利回家。”

早上5點,唐珊抓起一大包酒精棉,一路小跑到酒店樓下,接下夜班隊員的車一停,她就迎到了車門口。看到隊員們滿是倦容,她給予微笑和鼓勵:“辛苦啦!進入酒店前,做一次消毒,按照之前的流程,注意鼻孔和面部、耳廓的消毒,一會兒回去洗個澡,抓緊時間休息。”

他們是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第二批援鄂醫療隊的隊員,副隊長唐珊的家鄉在湖北天門,對於這一次別樣的“回家之旅”,她說:“擁有護士和湖北人的雙重身份,支援義不容辭。”

跟隨著隊員,唐珊不停地叮囑這兒叮囑那兒,半小時后,隊員們陸續回到各自房間,又一次消毒完后,她才得空,“說實話,我很擔心隊員們的安全,晚上隻睡3個小時,但我必須微笑著面對他們,隊員們剛下‘戰場’,有很大的工作壓力,回來后我盡量緩解他們緊張的情緒”。

5天前,山西一批醫護來到武漢。唐珊帶著小分隊來到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與北京的中日友好醫院醫療隊員們一起“戰斗”,管理著50位危重病人。

“保護自己才能救助別人。”唐珊說,每次他們進入病房前,即便戴上了護目鏡,還要在一些縫隙處填上紗布,不能讓皮膚裸露在外,還會戴上至少三層手套,鞋套也會套上幾層,“確保工作時防護用品不會被撕扯開。穿戴整齊之后,大家發現行動笨重,開玩笑說自己成了‘宇航員’”。

在病房,患者情緒難免產生波動。前兩天,男護士王進喜當值中,11床患者急躁地對他說:“這幾天自己有些氣緊,說了好幾天了,沒人給吸氧。”王進喜沒說什麼,立即對他進行血氧監測,血氧檢測儀顯示值為98。

“你還可以,不需要吸氧。”對方卻說:“可以什麼啊?要不我當護士,你們當病人好了。”王進喜聽著有些委屈,但為了照顧患者的情緒,馬上向醫生匯報后,為患者上了1升的低流量吸氧。王進喜說:“我囑咐他注意休息,后來再進他的病房,他又主動說了聲‘謝謝’。此刻我明白他需要的不是氧氣,而是關愛。”

“一聲道謝,兩個男人之間沒有更多言語表達,但情緒迅速化解。特殊時期,對病人更需要有耐心。”唐珊對記者說。

護士梁潔到武漢上崗的第一天,推開病房門進入眼帘的是一個淚流滿面的老人躺在病床上。“怎麼了?”盡管操作要求是盡量站在床尾和病人交流,可看到這樣的情況,梁潔沒有多想直接站在爺爺身旁詢問情況。

老大爺用梁潔聽不太懂的武漢話說了一句:“我想大便。”看著老大爺的眼神,梁潔直接過去就給爺爺擦掉眼淚並安慰說:“不怕,我們會幫助您的,放心!”

她和同事王斌立即忙活起來,幫助老大爺排便,之后還幫助他翻身。隨后,隻要他倆走進病房,老大爺總會不斷地說感謝,巡房一次就感謝一次。

“對於醫務工作者來說,雖然生死離別場景見得多,但他們依然充滿人情味,面對病患,永遠都有一顆柔軟的心。”唐珊對記者說。

“他們就像是我們的親人,我們想著盡快給他們治好。”唐珊和隊員們第一天進入病房,病區有45名病人,給每個人抽了8—10管血,工作負荷之大可想而知。

如何讓醫療人員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唐珊精細地“排兵布陣”。來武漢的醫護人員都是從各個科室抽調的,彼此間不太熟悉。她首先會對年齡和工作年限進行摸底,盡量做到新老成員搭配。在此基礎上,她還會考慮醫護人員的性格,活潑的與相對沉穩的搭配,優勢互補更好配合。唐珊說,大家有什麼需求,隨時進行反饋,以便及時調整。

“雖然在病房一個班的工作是4小時,但是從出發到准備,前后差不多8個小時左右,現在我們最大的任務是保証大家休息好。”唐珊介紹,即便在休息時間,大家也沒有閑著,忙著接收來自山西和當地分配的物資。沒有一個人有怨言,因為他們共同的目標就是盡快戰勝疫情。

對於馬上就要到來的元宵節,唐珊的同事出去採購了方便面、毛巾等一些生活用品,沒有慶祝,也沒有禮物,就是為了保障大家在武漢安心工作。

採訪結束起身與唐珊道別時,原本漆黑的夜晚已漸漸明亮。唐珊手機振動了幾下,她掏出手機一看,5歲的孩子從老家發了一段微信語音:“媽媽我已經起床了,你也起床了吧?姥姥讓我告訴你,要按時吃飯。”

唐珊笑著對記者說:“你看,離開時間雖然不長,但孩子懂事了,學會關心我了。”還沒說完,手機響起,唐珊翻開手機裡面的值班表,按照安排,明天正好是元宵節,剛好輪到她進入病房工作了。

患者家屬:“元宵節就一起吃個湯圓吧”

元宵節心願:“希望醫院不要傳來什麼壞消息。希望爸爸能健康出來。”

封城后的每個清晨,都是武漢最安靜的時刻,大多數人根本無須早起,而那些真正早起的人,每個都各懷心事。昨天的一場雨,讓武漢更加陰冷。“我早上7點多就跑去醫院給爸爸送浴巾了。”王秀霞說。

王秀霞是一名患者家屬,“昨天,爸爸病情加重,被送入ICU插管了。哥哥病情也很重,我好擔心啊”。

昨夜9時許,醫院護士又給王秀霞打電話,因為要給父親翻身,所以需要讓她送過去一條浴巾。因此她一早起來去醫院,然后又和哥哥通了個電話詢問一下病情。

“爸爸是確診病人,我之前一直貼身照顧,所以我現在也是高危人群。我有些咳嗽,心裡很怕,雖然做過CT排查了,但還是很緊張。家裡還有我的丈夫和孩子,我們每個人都待在各自的屋裡自主隔離,互相不敢接近。”她說。

對於不少武漢家庭來說,近在咫尺又敬而遠之,是這個特殊元宵節的真實寫照。正月十五,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日,吃元宵湯圓正是對應“團圓”之義。“家裡還有些湯圓,元宵節就一起吃個湯圓吧。”她說。

每個人牢牢守住自己的這一方燈火,就是讓整個中華的萬家燈火都得到守護,都能夠常亮常明。

社區干部:“回去抱抱我的‘小可樂’”

元宵節心願:“希望疫情早日結束,讓那些奮戰在一線的最美‘逆行者’平安回家,也期待自己能早日與家人團聚,能再抱一抱我的‘小可樂’。”

“小徐呀,能不能麻煩你們幫忙到醫院取一下藥?”打來這通求助電話的,是社區的一位獨居老人。社區副主任徐智鵬放下電話后,迅速披上外套跑出辦公室,冒著雨發動起外勤車,迅速駛往醫院取藥。因為對社區情況諳熟,不用說他也知道這位老人的常用藥品。

把取到的藥遞給老人時,老人忙不迭地說感謝。“那一刻,頗感欣慰。”90后的徐智鵬說,他是2016年從部隊退伍后到武漢市江漢區北湖街建設社區工作的。

為了抗擊這次疫情,上周開始,他便與其他幾位社區工作人員住進了附近酒店。“如果社區裡有居民夜裡出現突發狀況,我們可以在5分鐘內趕到現場處理。”

疫情發生以來,徐智鵬每天基本上從早上8點就開始工作,組織社區居民測量體溫、填寫匯報表格,為高齡、獨居、行動不便的居民送菜,隨時接聽居民來電,還要外出為病重者送醫、買藥,每天工作時間都在12個小時以上。

徐智鵬的兒子“小可樂”現在隻有4個多月大,以前每天下班回家他都能抱抱兒子,可現在和家人連面都見不到。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后,徐智鵬常常累得倒頭就睡,如果下班稍早,就會通過微信視頻看看兒子。

今年的元宵節,徐智鵬不能與家人團聚了。“這次疫情,大家都展現了非凡的韌性和力量。我是一名黨員,也是一名退役軍人,我有責任沖鋒在前,與大家攜手共渡難關。”

心理醫生:“幫助學生重新建立‘確定感’”

元宵節心願:“幫助學生們重新建立‘確定感’。”

“我被感染了怎麼辦?如果我感染了,我的家人怎麼辦?”電話裡,大學生小王(化名)言語急促地道出了心中的不安。1月16日學校放假后,小王回到老家,因為一場感冒而非常焦慮。

這段時間,類似的學生咨詢電話,華中科技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雷光輝每天至少會接到3個。

面對這次疫情,百余所高校開通了心理支持熱線及網絡輔導服務,多位高校心理學教師參與到了心理咨詢熱線中,針對因疫情產生恐慌焦慮等情緒的學生及民眾進行心理疏導。

共情,是心理咨詢師的重要溝通能力。接到小王打來的熱線電話后,雷光輝語帶關心地詢問了他的身體情況,比如,是否有發燒、咳嗽、胸悶等症狀,設身處地地和他交談。隨后,在得知所在社區有社區醫院后,他鼓勵小王在戴好口罩、做好防護的前提下去社區醫院求診。

“醫生說我只是普通的感冒,老師您不用擔心了……”雷光輝再次接到小王報平安的電話時很是安慰。從言語間,他能感受到小王的情緒大為好轉。

自從疫情發生以來,雷光輝發現,許多聯系咨詢的學生一般不會直接說出自己心裡的痛苦,而是由“什麼時候開學、口罩如何購買、如何說服家人戴口罩”等具體問題開始。“這些問題的背后是特殊時期大家心底的那份焦慮。”雷光輝說。

在相對封閉的隔離環境裡,人們的“不確定感”會加重。“以前大家可以到處活動,現在被局限在一定的空間裡,無處釋放壓力,從而導致焦慮感加重。”他說。

雷光輝和他的心理咨詢團隊要做的就是為咨詢對象做好科普,告訴大家要冷靜下來面對疫情﹔如果碰到疑似現象,鼓勵主動就醫。還要主動屏蔽網上的負面信息,少關注各種未經証實的消息,避免信息過載。雷光輝說,這是他送給廣大青年學生的元宵節“禮物”。

(本報武漢2月7日電 光明日報報道組成員:本報記者李盛明、章正、晉浩天、盧璐 光明網記者李政葳)

(責編:閆妍、李源)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