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鐘哲 實習生 聶嘉韻
2020年02月03日13:31 來源:南方日報
全省確診病例數仍在上升,數字每一次跳動都牽動著大家的心。作為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最前線,省疾控中心裡是怎樣一幅景象?
傳防所副所長、黨支部委員李劍森把自己的私人電話留給惠州首例康復者,指導患者及其家人如何科學開展居家隔離﹔院感控制指導組組長林立豐、副組長鐘昱文和同事們在千余間基層醫院中奔忙,為一線醫護人員筑起院感“守護盾”……
隨著疫情發展,省疾控中心越來越多的黨員模范從工作崗位中涌現,帶動干部職工投入一線,聯動各地開展現場調查、院感防控、密接追蹤等疫情防控工作。
本報記者蹲點駐守,還原省疾控中心的“十二時辰”。
◆丑時 1:00—3:00◆
“我們不怕”
經過5小時的復核,廣東首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樣本在凌晨1時多確診了。檢驗人員梁麗君和宋穎超把結果反復比對檢查了好幾遍,確認無誤后立刻提交。
“我們不怕,因為中心已經提前做好了應對預案,我們要做的就是堅守崗位,對每一份樣本負責。”梁麗君說。
來自全省各地的病例樣本都有可能是病毒含量極高的污染源,必須在特定的實驗室,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進行化驗、觀察、等待結果,實驗人員經常要連續工作5—6個小時。
◆寅時 3:00—5:00◆
“任務重,時間短”
1月27日,省疾控中心分離出廣東首株新型冠狀病毒毒株,為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撐。
“任務重,時間短,早一點分離出病毒,我們就能早日獲得對抗疫情的有力武器。”病原微生物檢驗所主任技師鄭煥英說。
為迎戰疫情,省疾控中心成立了多個專項工作小組,鄭煥英是病毒培養組的組長。他帶領團隊做好了前期籌備工作,准備了3種不同的傳代細胞系。在獲得國家批復后,團隊馬上多管齊下,成功在實驗室中分離和培養病毒株。
◆卯時 5:00—7:00◆
連續工作成了家常便飯
病原微生物檢驗所副主任醫師鄒麗容的丈夫是醫生,夫婦兩人共同奮戰在抗疫一線。接到單位的任務通知,她和丈夫輪著開了12小時的車從老家回到廣州,到達時已是凌晨5時,到家沒休息多久就直奔單位。
隨著病例數的增加,需要復核確診的樣本量也在上升。實驗室人員愈發忙碌起來,連續工作變成了家常便飯,對他們的身體和意志力都是很大的考驗。
◆辰時 7:00—9:00◆
把私人電話留給患者
1月24日(大年三十)早上,李劍森和同事驅車從惠州趕赴汕頭,處理汕頭首例輸入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
“爸爸在外面加班,一定在12點前趕回來吃年夜飯。”李劍森給電話那頭女兒許下承諾。
奔波在路上,已成為李劍森這段時間的日常。此前一天,他在惠州接觸了當地首例確診感染者,75歲的易先生。目前,易先生恢復情況良好,已經出院。
易先生來自武漢,和夫人一起在醫院被隔離。易夫人的哥哥是惠州人,也正在家自我隔離。后來,易夫人可以離院自我隔離了,但去哪兒、怎麼走,人生地不熟,一時也想不到辦法。
所幸,李劍森在調查過程中把自己的私人電話留給了這家人。通過電話,李劍森很快協助安排了車輛和社區人員,將老人接到哥哥家,指導他們開展居家隔離。
◆巳時 9:00—11:00◆
“基層同志確實辛苦”
在現場,現場調查與疫情分析組組長康敏秉承一個觀念:決不能因戰斗而減員!為了降低工作人員感染的風險和防護用品損耗,我們會第一時間判斷醫護人員的感染風險,並針對性地提供指導意見。
“我們省疾控人員出發前,一般已經掌握了初步調查的情況,到了現場后再召集地方疾控、醫護人員等一起討論,並做好指導和評估。”李劍森介紹,除此之外,他還要進一步開展流行病學調查,了解感染者的行蹤,尋找密切接觸者,並安排基層疾控人員跟進。
“基層同志確實辛苦。”李劍森說,基層疾控人員是流行病學調查的主力,要承擔採樣的風險,還要准備各種各樣的材料,對能力和精力都是極大的挑戰。
◆午時 11:00—13:00◆
“我們為一線的同事服務”
省疾控中心建立了嚴密的健康監測工作方案,從門衛崗開始,嚴格為進入中心大院的人員測量體溫,全過程記錄和監測每一位工作人員的健康情況,保障“防疫鐵軍”的健康安全。
“一線的同事為抗擊疫情服務,我們為一線的同事服務”是后勤保障同志的心聲,一線的同志戰斗了多久,他們就提供了多久的支持。從健康監測到網絡安全,從信息支持到車輛調配,從聯絡各地市到協調應急物資儲備及採購……整個中心的有序高效運轉都離不開他們。都說疾控人在大家看不見的地方守護公眾健康,綜合統籌后勤保障是所有守護者背后最堅強的支撐。
◆未時 13:00—15:00◆
全副武裝的“太空人”
微檢所所長武婕帶領彭曉放等實驗人員走進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的更衣室,專注地穿上層層隔離服。這套從頭到腳的武裝,每穿一次起碼要花費半小時。
穿戴完畢的幾位“太空人”走進緩沖區,互相檢查全身裝備是否完整、安全。他們即將步入的是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裡面培養了多種高致病性的病毒和細菌。
病毒是長在傳代細胞中的,隨著時間推移,細胞會成長、傳代、衰老,病毒株的情況也在時刻發生變化,實驗室人員必須定期進入實驗室進行觀測和干預。
雖然已經取得了首株病毒株,但接下來病毒分離依然是工作重點。“對病毒的研究不是一株就能夠完成的,假如病毒發生變異,后面的每一株都很重要,要盡可能多分離。”病原微生物檢驗所主任技師鄭煥英介紹,他們還要對已經分離出來的病毒進行擴增,豐富種質資源庫,以配合未來的藥物篩選或者試劑研發。
◆申時 15:00—17:00◆
發布會回應市民關切
1月21日下午4時,廣東舉行了疫情首場新聞發布會,這也是全國最早的抗疫專場發布會。
省疾控中心副主任、首席專家何劍峰是省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的專家組成員。和他一起坐在發布席上的專家,還有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以及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教授黎毅敏。
從1月27日開始,廣東連續召開抗疫新聞發布會,何劍峰、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宋鐵等專家多次回應市民大眾關注的問題。
“廣東發布了一級應急響應之后,在出行、市民的飲食、日常生活方面都有很大的變化,請問何劍峰主任,對市民有哪些建議?”記者提問。
“我省加強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尤其源頭防控、綜合治理的措施,希望充分發動社會、發動群眾,動員一切防控力量,全力做好防控工作。”何劍峰說,“我們建議,市民盡可能待在家裡,減少與外面接觸的機會,如果一定要去,建議戴口罩,回家馬上洗手。飲食方面可以正常均衡飲食,注意過年吃得別太油膩,千萬不要吃野味。”
◆酉時 17:00—19:00◆
“我們都習慣了”
下班時間已過,院感控制指導組組長林立豐和副組長鐘昱文仍在奔赴基層醫院的路上。
“各個工作組中,我們對接的部門應該是最多的,光是各級醫院就有千余家。”鐘昱文說,他的其中一個工作重點就是現場指導各級醫療機構做好院感防控工作,建立院感防控隊伍。“忙起來的時候,有的同事在2天內跑了8家醫院。”
現場指導,包括醫院設立發熱門診、接收病人、入院的整個流程,甚至包括隔離病房裡面的環境學監測。
談及這段時間的奔波勞碌,鐘昱文一笑置之:“說實在的,我們都習慣了。每次疫情到來,我們都必定全身心投入。還記得防控MERS時,我在惠州連續奮戰16天,一直沒回家。”
◆戌時 19:00—21:00◆
奔赴各處現場提供指引
除了奔赴各處現場,鐘昱文和同事們還要負責一些重點場所的消毒殺菌工作,制定政府、學校、餐廳等場所的消毒隔離指引,對新型冠狀病毒進行科普宣傳。
連日來,省疾控印發了關於家庭、機關單位、公共交通工具、農貿市場等場所的感染預防指引和衛生清潔指引,為各單位和廣大市民提供了科學的指導性意見。
接下來,應對返程高峰、企業復工和大中小學開學,相關的指引也正在完善中。
◆亥時 21:00—23:00◆
數十通電話接完,嗓子已經干啞
疫情和緊張情緒一並蔓延,省疾控中心的值班電話進線數明顯增加,一個班次中可能要接到數十通電話,內容包羅萬象。
“我是單位食堂負責人,想了解食堂的消毒防疫措施。”
“我有一祖傳秘方,可能對病毒有效,能否送到省疾控檢測?”
“老板讓我們明天就上班。你們可否建議工廠不要這麼早復工?”
……
這一夜值班的是質量技術部副部長陳文勝。他一邊細心地將來電人員的需求詳實記錄,一邊耐心地為來電人員釋疑解惑。數十通電話接完,陳文勝的嗓子已經干啞。
省疾控中心幾乎所有工作人員都在這個小房間裡值過班。這份工作在崗位職責以外,大家卻未曾有過一絲怨言。
◆子時 23:00—1:00◆
眼睛幾乎不離電腦和手機
零點過后,疫情管理組的工作還在緊張進行,這裡每日實時跟進監測疫情和輿情動態,收集匯總病例信息,分析流行特征。
疫情分析組副組長鐘豪杰說:“我們每天收集匯總全省的病例數據,形成2期疫情報告。眼睛幾乎不離電腦和手機,大家都點了幾天眼藥水了。”
這裡還是疫情研判的“主腦”,省疾控中心堅持每日組織專家會商研判疫情形勢,及時開展深度的專題疫情風險評估,精准提出防控措施,為全省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的決策支持。
子時過去,已伏首工作10多個小時的他們互道一聲好,走進茫茫夜色中。在他們身后,另一群疾控人接替崗位,抖擻精神,開啟新的一天。
相關專題 |
· 人民戰“疫”黨旗飄揚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