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干部論壇

走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訪青海省委書記王建軍

2020年01月22日14:11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走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

推進新型城鎮化,需要把“新型”的內在要求把握好,按照“城鄉融合、生態宜居、特色互補、內涵提質”的總思路,把城市建設得更像城市,把城鎮建設得更像城鎮,把鄉村建設得更像鄉村。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城鎮化的方向是高質量,要處理好人口城鎮化與人的城鎮化的關系,城區與農牧區、社區的關系,精明增長與精明收縮的關系,空間布局與時間排序的關系,共性要求與個性發展的關系,融入大局與堅持自我的關系。

日前,青海省委書記王建軍就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創青海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接受了學習時報的專訪。

學習時報:習近平總書記就推進新型城鎮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請您先簡要介紹一下青海在這方面的貫徹落實情況。

王建軍: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內需潛力和發展動能所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並就推進城鎮化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為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來,青海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制定實施了《青海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努力走具有青海特色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2019年7月,青海省委十三屆六次全會以推進新型城鎮化為主題,研究制定了《關於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實施綱要 (2019—2035年)》,在新的起點上開啟了新時代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新征程。

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青海城鎮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總的來看,規模體量快速擴張,體系布局逐步成型,支撐作用日益凸顯,城鎮面貌日新月異,居民生活幸福安康,對外聯系愈發緊密,城鎮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多、越來越強、越來越美、越來越有活力、越來越大氣,在推動經濟增長、社會發展、民生改善、民族團結、環境優化等諸多方面,發揮了巨大的牽引作用。

學習時報:剛才您談到青海省委十三屆六次全會專題研究了新型城鎮化工作,確定這個主題的考慮是什麼?

王建軍: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我們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著眼青海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目標、空間格局、支撐工程等重大事項,開展了城鎮帶動戰略大調研工作。我們研究認為,青海“小鎮打底、一城獨大”的特征明顯,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仍是小城鎮的痛點堵點,城鎮能級和特色亟待增強提升,處於量質並舉、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新型城鎮化在實現“四化同步”、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引領經濟轉型升級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動保護方式、發展方式、生產生活方式、社會治理方式變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青海現代化,讓各族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由之路。

就發展趨勢而言,我國城鎮發展的重點將由東部向中西部加快推進。從城與城來看,未來經濟增長重心必將在城市群和城市間的產業協作、功能分工中逐漸形成,一體化程度會越來越高。從城與鄉來看,城鎮是鄉村振興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城鄉統籌發展逐步走向融合,將打破現存的鄉村和城鎮邊界,鄉村與城鎮的融合越來越多元化。從城與人來看,人口從農村向大城市梯次轉移,城鎮功能由生產型向人本型轉變,人的城鎮化越來越重要。從城與產來看,城鎮化仍是“四化同步”的主抓手和主推手,是新一輪產業革命的主戰場,產城一體的支撐作用越來越關鍵。

青海既有與全國相同的發展趨勢,也有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在空間結構上,特殊的自然環境條件和資源稟賦,構造了青海城鎮體系“大密、大疏”的基本形態,因地因時因人而異改變這種形態,拉開城鎮骨架勢在必行。在人口流動上,青海地域遼闊,人口分布呈現東密、西疏、南散、北稀的狀況,隨著新四化進程的加快,人口從農牧區向小城鎮和中心城市集聚、從重點生態功能區向東部地區流動的勢頭會有增無減。在輻射帶動上,舉全省之力加快省會發展,省會人口首位度和經濟首位度接近40%和45%,基於尊重歷史、立足現實、面向未來的考慮,空間時間統籌、保護發展民生協調、自身周邊全局統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多點布局,無疑是提升輻射帶動作用有效的路徑。在動力支撐上,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建設、蘭西城市群、鄉村振興、對口援青等多重政策機遇疊加,蘭青—青藏—格庫鐵路成為國家西向開放的又一重要通道,搶抓城鎮化歷史性發展機遇大有可為、大有作為。

學習時報:新型城鎮化重在“新型”,對“新型”二字您是怎麼看待的?

王建軍:的確,推進新型城鎮化,需要把“新型”的內在要求把握好。我們提出了“城鄉融合、生態宜居、特色互補、內涵提質”的十六字總思路,就是想把城市建設得更像城市,城鎮建設得更像城鎮,鄉村建設得更像鄉村。

具體來說,城鄉融合就是以協調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為抓手,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消除體制機制弊端,突出工農城鄉共建共享,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生態宜居就是以創造優美人居環境為目標,統籌生態生產生活,堅持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發展,推進消費革命、能源革命、廁所革命、垃圾分類,打贏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讓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鎮,讓各族人民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努力把城鎮建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特色互補就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向自然學習,以自然為鏡,自然而然地為城鎮功能把脈,為城鎮可持續發展定位,讓特色彰顯在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上。內涵提質就是注重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圍繞服務於生活在其中的人們衣食住行、安居樂業、生老病死生命全周期全過程的需要,統籌做好城鎮規劃建設管理,增強人們對城鎮的認同感、歸屬感,充滿自信地學習工作生活。

學習時報:推進新型城鎮化有許多問題要解決,您認為關鍵在哪裡?

王建軍:我認為關鍵要處理好六個方面的關系。一是人口城鎮化與人的城鎮化的關系。人口城鎮化是出發點,人的城鎮化是落腳點,統籌出發點和落腳點既要堅持效率導向,大力推動人口城鎮化,以主體數量的增長帶動空間規模和經濟體量的增加,又要堅持價值導向,推動人口城鎮化向人的城鎮化轉變,增強城鎮發展的協同性、包容性、公平性。二是城區與農牧區、社區的關系。城區更加注重宜業,農牧區更加注重宜游,社區更加注重宜居,增強城區的包容性,提高農牧區的承載力,保持社區的守望度,讓城區、農牧區、社區各歸其位,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三是精明增長與精明收縮的關系。城鎮可以增多,但容量總是有限,增長需要有個邊界。如何增長、如何收縮?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增長不能“攤大餅”,收縮不能缺內涵,無論增長還是收縮,適度為好,也就是說要精明增長、精明收縮。四是空間布局與時間排序的關系。城鎮化是一個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過程,必須回望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跳出城鎮看城鎮,跳出鄉村看鄉村,空間上有留白,時間上有先后,盡可能避免空間分布不均、時間排序不勻,讓空間從容擺布在時間裡,讓時間更好行走在空間中。五是共性要求與個性發展的關系。城鎮化沒有固定的模式,沒有現成的模板,也沒有標准的答案,一切都在探索實踐中。要說有,一定是尊重規律、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因此,在推進城鎮化的進程中,既要把握共性要求,又要尊重自然、尊重歷史、尊重生活、尊重群眾,多樣選擇、多元發展,以安全、干淨、優美為要,以讓城鎮安靜下來為最高境界。

六是融入大局與堅持自我的關系。青海地處內陸,換個角度,內陸也是開放的前沿。在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既要加快開放發展,融入國家戰略大局,充分汲取各類外部要素,也要堅持走自己的路,加快發展自我、壯大自我,避免在大格局中迷失自我,在大變革中被邊緣化。

學習時報:青海將如何走好新型城鎮化道路?

王建軍:我們的目標是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8%,城鎮自然美、環境美、產業美、人文美的新形象初步呈現﹔第二步到2025年,城鎮化率達到62%,城鎮生活更美好、鄉村生活更富足﹔第三步到2035年,城鎮化率達到65%,城鎮化基本進入成熟期。

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將從五個方面著力。一是高起點規劃。規劃一座城鎮,就是創造一種生活。實踐証明,規劃科學是最大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忌諱。堅持從規劃入手,以科學的規劃設計來對待每一寸土地。二是高標准建設。重思路、眼界和水准,用繡花功夫建設好生活居住的空間和精神家園。突出綠色主題,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全過程,巧用山水林田湖草,在建設國家公園示范省中建好公園中的城鎮。突出智慧牽引,提高城鎮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讓城鎮變得更具智慧、更加善解人意。突出安全保障,堅持百年思維,把安全放在首位,選地選址要安全,招標投標要安全,投工投勞要安全,用材用料要安全,凡涉及安全的事項都高標准、嚴要求。三是高水平管理。今天的管理就是明天的秩序,明天的秩序就是后天的歷史。堅持以人為本,讓最好的服務成為最好的管理。堅持探索有效路徑,加強硬件支撐承載人,強化軟件建設服務人。堅持強化共同體意識,讓各民族在城鎮這個交往交流交融的載體中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四是高質量融合。城鄉融合發展、重塑新型城鄉關系是新型城鎮化的關鍵所在。要樹立城鄉一盤棋理念,打破思維固化和傳統觀念束縛,消除阻礙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建立健全城鄉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社會治理等相互融合的制度體系。五是高效率協同。就是用好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居民勤勞之手,政府、社會、居民協同發力、同心同向、共建共享,以人民情懷、歷史情懷、城鎮情懷來規劃建設治理城鎮,推進新型城鎮化行穩致遠、高質量發展。(記者 李玉梅)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