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刊授黨校》

瀚海擎起精神的脊梁

2020年01月21日09:27    來源:刊授黨校

這裡是地處“八百裡瀚海”科爾沁沙漠南端的章古台鎮。在近70年的時間裡,一代代治沙人挺起精神的脊梁,與惡劣的自然環境抗爭,使昔日風沙肆虐的荒漠變成了茫茫林海。同時,彰武治沙人也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矢志不移、永不退縮、默默無聞、甘於奉獻”的彰武治沙精神 。


冬日的遼西北,一派枯黃景象。採訪車在單調的公路上疾馳,不免會讓人產生些許困意。突然間,大片的綠色扑入視野,又讓人心頭為之一振。彰武縣委組織部副部長趙國秋告訴記者:“這就是萬畝樟子鬆防護林的邊緣,每一棵鬆樹都是彰武治沙精神的真實寫照。”這裡是地處“八百裡瀚海”科爾沁沙漠南端的章古台鎮。在近70年的時間裡,一代代治沙人挺起精神的脊梁,與惡劣的自然環境抗爭,使昔日風沙肆虐的荒漠變成了茫茫林海。同時,彰武治沙人也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矢志不移、永不退縮、默默無聞、甘於奉獻”的彰武治沙精神。

綠了章古台 白了少年頭

於鳳祥,彰武縣章古台鎮黨委書記。在這裡當書記,他感到身上有用不完的勁兒。他說:“這種勁頭,就源於彰武治沙精神的激勵和鼓舞。”對於章古台的變遷,於鳳祥更是如數家珍。“有風沙遮日,無風一片白。”據於鳳祥介紹,史上的章古台,是一個水草豐茂的森林草原地帶,由於長期的不合理利用,使章古台的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形成了大面積沙質荒漠化土地。每當大風季節,風涌沙動,直逼村庄、農田,嚴重威脅著當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荒漠化治理工作,於1952年在章古台建立了遼寧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從那時起,彰武縣人民治理風沙的腳步就沒有停歇過。如今,萬畝鬆林如綠色長城橫亙於此,章古台也由不毛之地蝶變為農牧興旺的地方。

“綠了章古台,白了少年頭。”章古台乃至整個彰武縣人都曉得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這是對治沙人的肯定和褒獎。

幾程坎坷路,幾番風雨稠﹔丹心照日月,偉業青史留。幾十年來,一代代治沙人經過反復實踐,摸清了風沙危害的規律,在國內外率先總結出“以灌木固沙為主,沙障為輔,前擋后拉,綜合治理”的流沙固定措施,並成功地引進了樟子鬆、油鬆、赤鬆、日本落葉鬆、雲杉等針葉樹種。如今,固沙林、農防林、牧防林、種子林、混交林,林林交錯,書寫著“大漠風流”的綠色奇跡。

在彰武治沙實踐中,黨員干部和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創造了彰武治沙精神,在彰武大地上樹起一座永恆的豐碑。治沙實踐也教育培養鍛煉了廣大黨員、干部和各族群眾,涌現出劉斌、董福財、侯貴、楊海清、李東奎等一大批優秀共產黨員和勞動模范。

精神的豐碑永存,創業者的足跡催人奮進。在長期的風沙治理過程中,彰武縣各級黨組織充分發揮領導核心和戰斗堡壘作用,促進了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作為遼寧省生態文化教育示范基地、阜新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彰武治沙精神黨性教育基地,這裡已經成為黨員干部開展教育培訓的第一課堂。同時,彰武治沙精神也為彰武縣的振興發展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打造一個平台 傳播一種精神

在2019年3月至9月短短的半年時間裡,細心的人們會發現,G2511章古台高速口北側一棟現代化的教學大樓拔地而起,在萬畝鬆林的環抱之中顯得格外醒目,那便是彰武縣委精心打造的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學校。

茫茫林海鎖住了風沙長龍,那一棵棵挺拔的樟子鬆就像一代代治沙人的身影,守望著彰武的綠水青山。幾代治沙人不屈不撓、艱苦奮斗、與惡劣環境抗爭帶來的巨變,讓彰武縣委一班人清醒地認識到,彰武治沙人之所以傾盡一生心血,是他們從未忘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彰武治沙精神正是開展黨性教育的生動教材,是錘煉黨性修養、提高政治素質的力量源泉。

如何整合、利用好治沙精神這一豐厚的干部教育資源?彰武縣委經過反復調研,最終決定籌建一所干部學校,為黨員干部開展教育培訓打造一個永久平台。很快,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學校立項、建設被列上議事日程。彰武縣委給這所學校的定位是: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展黨性教育培訓和弘揚彰武治沙精神為主旨,依托彰武特有的教學資源,突出體驗式教學優勢,全面宣傳彰武治沙成果,建設集學習交流、教育培訓、參觀考察、實踐鍛煉為一體的綜合性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學校,打造彰武治沙特色品牌,建設黨性教育示范基地。

僅僅半年時間,一所佔地面積100畝、一期建筑面積7000平方米,集教學、住宿、餐飲、活動等功能區域為一體,可容納150人學習培訓的干部學校就投入使用了。

一直為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學校建設跑前跑后的彰武縣委組織部副部長趙國秋介紹,學校將以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述統領辦學理念,以“矢志不移、永不退縮、默默無聞、甘於奉獻”的彰武治沙精神為立校之魂,以近70年來幾代彰武治沙人戰天斗地、砥礪奮進的治沙實踐為生動教材,把彰武人民防沙、治沙、用沙的成功經驗納入教程。

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學校首任校長翟鐘齡是帶著感動上任的。兩個多月來,他同參加培訓的學員一樣,一直感動於彰武人民的治沙情懷和治沙取得的成果。隨著對治沙人物和治沙群體逐步深入的了解,他的感動愈加深刻,心中的敬佩油然而生。

據翟鐘齡介紹,學校運行以來,以章古台鎮為核心,依托“大漠風流”發源地萬畝鬆林等資源,整合董福財精神黨性教育基地和侯貴植樹造林片區等教學點,重點規劃了“四點一線一場”配套工程,作為基地現場教學、參觀考察、實踐鍛煉的主要平台。這“四點”就是:董福財精神黨性教育示范教學點、侯貴荒山造林體驗式示范教學點、彰武鎮阜新地區第一個黨小組紀念展館示范教學點、大德鎮草原生態恢復建設工程和“三合會計互助網”紀念館示范教學點。“一線”就是:設計建設“萬畝樟子鬆林”參觀學習環線。“一場”就是:治沙精神干部學校黨建主題廣場。2019年11月,彰武治沙精神黨性教育基地正式被省委列入遼寧省第一批黨性教育現場教學點名錄。

走進紅色記憶,融入綠色夢想,暢想金色變奏。兩個多月來,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學校已經接待黨員干部11批、4000多人次前來接受教育培訓。

探尋治沙足跡 追逐綠色夢想

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學校格外繁忙,到此接受黨性教育的黨員干部絡繹不絕。記者在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學校採訪的當天,正趕上阜新銀行黨委副書記周俊峰帶著50名黨支部書記到此參加學習培訓。在觀看《治沙》專題片之后,他們聆聽了四合城鎮劉家村治沙模范人物侯貴18年追夢不止的治沙故事。周俊峰說:“當侯貴同志說到‘跟風沙的斗爭不能停,需要一代接著一代干’的時候,在場的每一名同志都報以熱烈的掌聲。我深深地體會到這掌聲之含義,那是對治沙人的敬仰,是一種向上的力量。”

“一挂馬車、一口大鍋和一台廣播,每一樣物件的背后都寫滿了老書記的故事。正是這些故事,使它們成了董福財精神的象征……”彰武縣阿爾鄉鎮黨委副書記謝菲菲,一直兼任董福財精神黨性教育基地的義務講解員,從2016年基地揭牌開始,她已經用真情講述董福財的事跡200多場。每一次講解她都會先感動自己,再感動學員。

從治沙精神中汲取養分,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牢記初心使命、爭當轉型振興先鋒。“生動的課程、感人的事跡,給我帶來的觸動之大、體會之深前所未有。”彰武草原生態恢復示范區管理委員會綜合部副部長李歡到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學校學習后感慨頗多。他說:“‘一碗米、半碗沙,走一步、退半步,五步不認爹和媽’的日子,在一代代治沙人的努力下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治沙人的精神永遠激勵我們前行。作為新時代彰武治沙事業的一名黨員干部,當前我最需要做的就是傳承好治沙精神,把這種精神銘刻在心中,烙印在言行,轉化為動力。”

帶著精神的力量走出校園,一批又一批學員身上多了一種深厚的情懷,那就是共產黨人的使命與擔當。帶著這種使命與擔當,他們積極投身“山水林田湖草沙”美麗彰武實踐,助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正如阜新彰武草原生態恢復示范區管委會副主任、大德鎮黨委書記段文剛所說:“我們有信心、有決心,將彰武治沙精神轉化成干事創業的實際行動,把彰武這片離海最近的草原,打造成踐行美麗中國、綠色之夢的典范。讓這片曾經貧瘠的沙地,變成子孫后代永遠為之驕傲的綠水青山、金山銀山。” (本刊記者 謝中)

  (《刊授黨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謝倩、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