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時代先鋒

走近陳俊武院士

2020年01月15日10:40    來源:河南日報

原標題:走近陳俊武院士

本報2019年5月7日推出陳俊武事跡長篇通訊《以身許國七十載》

1月13日,北京人民大會堂,“時代楷模”陳俊武先進事跡報告會在這裡舉行。他的同事、學生懷著感動、敬佩之情,講述著老院士一件件感人的故事。

看到這個場面,記者不僅回憶起去年春天採訪陳俊武院士的點點滴滴,而且又一次感受到河南日報首發長篇通訊《以身許國七十載》時引發的強烈反響。

記者採訪的“難”

2019年春天,記者在參加中宣部首期增強“四力”培訓時,從一個“同學”那裡聽說了陳俊武的先進事跡。作為我國著名的煉油工程技術專家、催化裂化工程技術奠基人,時年92歲的陳俊武院士是業界泰斗,但他的事跡卻很少見諸報端。他為國家作出的巨大貢獻與他的聲望完全是個不等式。我們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難得的、厚重的“大典型”。

培訓班結束后,我們立刻聯系陳院士所在單位——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老爺子為人低調,平素不願接受媒體採訪……”公司負責宣傳工作的同志先給記者潑了一盆“冷水”。

轉機出現在十多天之后。4月12日,聽說公司要舉辦陳俊武院士先進事跡座談會,陳院士及他的老同事、朋友、學生等十多人將到場。機不可失,我們當即乘高鐵趕赴洛陽,“悄悄”走進公司座談會會場,坐在后排,第一次見到了陳俊武院士。

“陳老80多歲時還親自爬到30多米的兩器平台上查看設備”“陳老90多歲高齡還堅持上班”“幾千頁的學生作業,他都認真批改,能夠准確地找到差錯”……大家的講述裡充滿著敬佩、驕傲和感動。

輪到院士發言,本想聽他多講講,他卻隻用了簡單的三個詞來概括:

感謝。“感謝這個偉大時代、感謝我的科研團隊、感謝我的親人朋友。”

無悔。“我比別人多工作30年,雖說沒有享受瀟洒生活,少了很多天倫之樂,但我在科學攀登中得到了快樂,得大於失。在耄耋之年還能為國家作一些貢獻,無怨無悔。”

祝願。“期待大家都能把握好新時代,努力為國家、為行業、為家庭作出應有貢獻,使自己奉獻大於索取,做一個有用的人。”

幾分鐘的發言,平實有力,飽含著陳俊武院士的家國情懷、責任擔當。

隨后,我們抓緊消化吸收手頭收集到的材料,惡補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兩天以后,我們成功約到了陳院士,再赴洛陽,在他的辦公室裡,對他進行了採訪。

陳俊武性情耿直,對他的付出、他的功績、他作過的難都不願多說,他覺得那一切都是應該的。唯有談到專業,談到團隊的貢獻,談到今后的研究方向,他才會滔滔不絕。不知不覺間,一個半小時過去了,在工作人員的催促下,考慮到陳院士的身體狀況,我們依依不舍地結束了這次近距離的接觸。

此后幾天,我們又多方找陳院士的家人、朋友、老同事挖“故事”,努力向一個高尚的靈魂靠近、再靠近。在一點一點的深入挖掘中,我們得到了更多關於陳院士的精彩故事和感人細節。2019年5月7日,長篇通訊《以身許國七十載》在河南日報一版刊發,引起熱烈反響。

身邊人的感動

採訪陳院士本人“難”,但想了解陳院士的感人故事相對比較容易。以身許國七十載,他有太多的成就擺在那裡,他身邊有太多的人“有話要說”。

陳俊武的朋友、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資深專家陳香生說:“70年,從少年變成老人。但他的科技報國之心沒有變,愛國、奮斗、奉獻的精神沒有變。”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陳俊武克服重重困難,帶著母親從台灣返回大陸,投身國家建設。他懷著振興石油石化工業的夢想,主動要求到生活條件艱苦的撫順,從事人造石油項目設計與生產。20世紀60年代,他急國家之所急,刻苦攻關,打破外國技術封鎖,帶領團隊完成了我國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裝置的開發和建設,催開了我國煉油技術的第一朵“金花”。目前,我們的汽車所用的汽油,70%是用陳俊武院士開發的技術生產的。

陳俊武的徒弟、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首席專家劉昱說:“我永遠不會忘記老師時常的告誡,‘工程設計人員在現場必做兩件事,一是鑽兩器,二是爬高塔。隻有在現場的時間足夠多,才能干好工程設計工作’。”

從2005年11月起,陳俊武先后8次來到位於華山腳下的甲醇制烯烴工業化項目的試驗場,現場指導,完善方案。兩器平台相當於13層樓高,爬上去對年輕人來說都是考驗,但年近八旬的陳俊武不顧大家的反對,8次爬上爬下,查找問題出現的原因。

陳俊武的學生、中國石化安慶公司副總經理宮超感嘆:“催化裂化的反應過程和陳院士的人生歷程何其相似!”

他說,在催化裂化反應過程中,無數微小的催化劑成群結隊地沖向原料,在不到3秒的時間裡完成化學反應,把原料轉化成優良的產品,犧牲了自己的全部活性。失活的催化劑回到再生器中,在高溫下涅槃重生,然后再沖向下一次反應。“細細品味,先生和催化劑一樣,他是飽含著甘於奉獻、奮斗不止的情懷去完成使命、報效祖國的。”

陳俊武的同事、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青年員工劉倩說:“陳院士對自己很小氣,對他人卻很大方。”

陳俊武很早便謝絕了配秘書、配專車的專家待遇。他曾堅持步行上班20余年。每每到外地出差,他也特別摳門,常常會為省點坐出租車和住賓館的錢而計較,吃飯也是能省就省。

2014年,公司主營業務南遷廣州,按級別待遇,公司領導在規劃住房時給陳俊武安排了一套180平方米的安置房。可他謝絕了。有人提醒他,房子可以留給女兒,就算以后賣了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他卻說:“我是我,她是她!”

對別人他卻特別大方。他曾把自己應得的獎金捐給公司幼兒園、捐給郊縣優秀民辦教師,還默默資助新安縣一名貧困生上大學直到畢業。2016年3月,陳俊武又將在鄭州大學6年兼職所得的20萬元全部捐出,用於獎勵優秀青年學子……

陳老的小女兒陳欣說:“我小時候,爸爸經常出差,但每次回來都會給我和姐姐帶好吃的。放學走到樓下,看到陽台上挂著爸爸的衣服,我就特別高興,因為那是爸爸出差回來的信號。”

科研任務重、出差頻繁是陳俊武工作的常態。在陳欣的印象裡,父親每年至少有一半時間是在外地。2001年冬天,陳欣騎自行車上班途中,被出租車撞倒,膝蓋粉碎性骨折。當陳俊武趕到醫院,見到女兒的第一句話卻是:“這下麻煩了,我還急著出差呢!”為了工作,他“狠心”讓女兒獨自住院。出差回來后,這位70多歲的老科學家每天都會提著捂得嚴嚴實實的飯盒,步行十幾分鐘到車站,再坐半個小時的公交車到醫院,給女兒端上一碗熱湯。

……

大家講的還有很多、很多,我們聆聽著、記錄著、感動著……

一位92歲的老人,積累了多少人生智慧,帶給人們多少感動,這是我們在採訪之前想象不到的。

在陳俊武看來,“一生中奉獻大於索取,人生就燦爛﹔奉獻等於索取,人生就平淡﹔奉獻小於索取,人生就黯淡。”這是他以科學家的精算法,列出的“人生公式”。

“創新永遠沒有交卷的時候。‘吃一、看二、觀三’才能帶動創新。”90多歲了,他仍未停步,一邊繼續指導開發石油煉制和現代煤化工新技術,一邊仰望蒼穹,研究思考可再生能源的替代趨勢和低碳戰略。

院士的“詩和遠方”

當然,陳院士的腦海裡也不全是數據、公式、模型和石油,也有“詩和遠方”。

陳俊武愛書。在家時,除了專業書籍,他還喜歡看哲學、歷史、地理、文學方面的書。老伴兒在世時,老兩口各執一書,靜靜地閱讀,時而交流一兩句,便是最自然舒服的狀態。

陳俊武愛詩,不僅背誦古詩詞,興之所至,還自己作詩抒懷。

耄耋老翁憶平生,有志年華事竟成。亦老蒼天情未了,扁舟浩海又啟程。

這首陳院士80歲那年作的小詩,寥寥幾句便寫盡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的豪情與氣度。

陳俊武也有“聊發少年狂”的時候。2010年世界杯足球賽的時候,院士80多歲了,還像年輕人一樣半夜起來看比賽﹔去年10月初,92歲的陳院士前往央視大樓參加《時代楷模》發布儀式,來到37層的天空之眼,很多人都恐高腿軟,陳院士卻笑瞇瞇地甩開身邊人,張開雙臂輕盈地從玻璃上走過。

陳俊武心中始終有遠方,但是談到旅行,他的言語中流露出一絲遺憾。“我一直有一個計劃,就是坐著火車到祖國的大江南北去走一走、看一看。遺憾的是老伴兒不在了,我的身體條件也不允許了,不能像其他退休的老兩口那樣一起旅行了。”

春日的暖陽從窗口照進來,背對陽光坐在沙發上的陳俊武回首自己的人生,他的每根白發和每道皺紋仿佛都透露著豁達、超然和寧靜:“回憶逝水年華,因有所為而有所成,也因有所未為而有所失。雪泥鴻爪,人生如斯,一生未得休閑固然是有所遺憾,但畢竟是有得有失、無怨無悔。”

我們有幸,走近陳俊武院士,走近一顆高尚的靈魂。(本報記者 李曉瑋 陳小平)

(責編:王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特寫·側記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