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陽光洒滿桑干河谷——河北省陽原縣“打贏脫貧攻堅戰”見聞

2020年01月10日09:31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陽光洒滿桑干河谷——河北省陽原縣“打贏脫貧攻堅戰”見聞

冬日午后,陽光洒滿桑干河谷地。河北省陽原縣南良庄晶燎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晒谷場上,晾晒過的小米金燦燦鋪成一片。藍天白雲映襯下,周圍的鄉村景色,顯得如此溫暖。

陽原縣1849平方公裡土地,干旱少雨,地瘠民貧。桑干河由西向東穿境而過,南北被恆山與陰山余脈所夾持,全域僅有16%的河灘地適宜稼穡農耕。古老土地上世代躬耕的農人,久困於窮。200多萬年前發源於此的泥河灣文明、從這裡走向世界的東方人類遺址,靜臥於荒山老嶺間供游人追思探尋。

歷史走到今天,28萬陽原人的小康路,開始在眼前鋪展。截至2019年10月31日,陽原縣退出貧困人口27592戶48557人,183個貧困村全部出列﹔綜合貧困發生率由2017年底的20.18%降至0.5%,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至萬元以上。“兩不愁三保障”全面達標,“戶脫貧、村出列、縣摘帽”步步扎實。

陽原縣委書記孫海東說:“能夠擺脫貧困,是一個奇跡。這個奇跡,取決於脫貧攻堅戰略的實施,匯聚起方方面面扶貧力量,以超常規的舉措向貧困宣戰。近3年來,產業井噴式增長,基礎設施歷史性跨越,農民群眾內生動力極大提升,各級干部作風大改觀。”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陽原縣委、縣政府直面挑戰,補短板,強弱項,打造新支撐,推進新跨越,干部沉下去群眾動起來,聚合社會各界力量,用心、用情、用力,奮力啃下硬骨頭。

擰開自來水龍頭,告別千年苦咸水

“兩山夾一川”的地理環境,恰恰像抽水機一樣,裹挾著大量土壤有機質順流而去。陽原縣不少地區農村飲水條件很差,西部村鎮飲用水氟超標達70%以上,祖祖輩輩被氟斑牙、氟骨症等疾病困擾,“告別苦咸水,喝上放心水”是農民群眾長久以來的渴望。

“水是曲長城村的命。”河北省農業農村廳駐陽原縣曲長城村第一書記嚴春曉說,前幾年村裡的老百姓想要吃水,都要到鄰村去拉。3000多口人的大村子,要去幾公裡外的鄰村拉水、引水,水質還往往不理想,“燒完鍋底一層白”。庄稼澆不上水,老百姓收入也上不去。

嚴春曉急村民所急,鐵了心要“掘地千尺找水源”,他請來河北省水文地質隊的專家多處勘察,終於在村南山腳下找到水源位置。而且出苦咸水的原因也找到了——過去打井要麼太深要麼太淺,觸動了壞水層,深井要打到300米處剛剛好。

南山腳下的地質復雜,塌陷嚴重,不僅要更換鑿井設備,而且進度非常緩慢。寒冬下,施工隊的工人嫌工作太苦跑了大半,“簽了協議”的施工隊老板在苦苦堅持。嚴春曉帶人每天兩次上山送飯,好生招待,協助組織人力施工。歷時半年多,終於出水,清凜凜的好水。曲長城的老百姓高興得“像小孩兒過年似的”。

東井集鎮一度是陽原縣水質最差的地方,水質含氟量高達1.4%,遠超國家標准。2018年4月,北京市朝陽區建外街道工委和西堰頭村建立了中西部幫扶關系,由建外街道籌資69萬元,在村裡建設了一個標准化水站,同時聯系北京北工雄峰機床工具有限公司援助了價值100萬元的淨水設備,“愛心水站”速戰速成。

“經多次測試,淨水設備系統總脫鹽率超98%,淨化過的水晶瑩清澈、甜美甘醇,水質完全達到設計標准。”北京市朝陽區幫扶干部,挂職縣委常委、副縣長水偉介紹。此外,村裡對建檔立卡貧困戶設有30多個送水員公益崗位,每月補貼300元,免費為村裡的孤寡老人、缺乏勞動力的家庭送水。

“有點礦泉水的味道。”在愛心水站門口,村民王萬林笑著對記者說,“以前年輕人回村裡除了買禮物,也會順帶買些純淨水回來,因為村裡的水實在難喝,現在他們把村裡的水帶回城裡吃。”

做好水文章,陽原下了真功夫。縣委、縣政府按照“新建一批、維修改造一批、管護一批”的原則,分類推進,逐村解決。3年來,累計投入資金1.49億元,實施了98個貧困村和31個非貧困村的安全飲水工程,94個村更換水源地,新打機井23眼,更新管道78.48萬米,實施自來水入戶31個村,鞏固提升健康水站25個,確保了14.95萬人飲水安全。困擾陽原農村群眾千百年來的飲水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謀百姓安居樂業,告別百年舊窯洞

打量一個地方的貧困狀況,住房是一個直觀指標。

陽原的先輩們,傍山建房、鑿窯而居,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們活動范圍的延展,不少老化的舊居存在安全隱患。村落空心率高、留守老人多的現狀,也倒逼著村庄整治改造。

然而,實現居有所安,面臨巨大困難。土窯房偏僻分散,基礎設施配套落后,整治投入大,一部分村民“窮窩雖破不願挪”的觀念根深蒂固。

陽原縣在充分調研論証基礎上,形成了“危房改造、村庄整治、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四位一體”的工作思路。該模式以農村危房改造為切入點,集中整治散亂、廢棄、閑置的房屋院落和低效利用的建設用地,騰拆出一定規模的土地,利用土地增減挂鉤政策獲得收益,用於發展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最終實現危房改造、村容村貌提升、盤活土地資源、產業發展的四個目標。

“不能一搬了之,還要考慮好整體的、長遠的發展。這是‘四位一體’的宗旨。”孫海東說。

2017年底,千家營村利用貧困地區土地指標跨省交易的政策優惠、深度貧困村“雙基”建設支持,推行“四位一體”,開始整體搬遷。經過兩年努力,千家營村建成民居170戶、互助幸福院12戶,用上了水沖式廁所,實現“電代煤”。村裡還建設了養殖小區,實現了人畜分離居住。互助幸福院裡,房間還設有洗菜池、儲藏間,廁所裡還安裝了安全扶手,既方便又貼心。

大田窪鄉官廳村是集中安置了7個村的新村。為扎實落實易地搬遷“搬得出、穩得住、有產業、能致富”的要求,大田窪鄉同步規劃了80畝設施農業園區,還結合泥河灣遺址保護開發工程進行勞力輸出,每個施工單位認領10-20個勞動力,幫助其就業。

陽原縣對全縣所有農戶房屋進行了安全等級鑒定,“四類重點對象”的危房全部得到改造。近3年來,累計實施危改6738戶﹔“四位一體”模式下,18個村完成整治提升,973戶搬入磚瓦房,155戶特困老人住上幸福互助院﹔通過拆舊復墾,累計節余新增耕地指標1019畝,收益1.2億元。

2019年,總投資2.43億元的6個集中安置區全部建成並交付使用。目前,全縣完成安置人口6469人,建成7個配套產業園區,並通過就業培訓、入股分紅、資產收益等渠道增加搬遷群眾收入,做到后續幫扶全覆蓋。

讓群眾看得起病,讓窮娃娃上好學

脫貧攻堅,健康為先。“讓貧困群眾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防止因病致貧、返貧,無病早防、有病早治,這是陽原縣健康扶貧的核心指標。”孫海東說。

陽原縣成立了健康扶貧行動工作領導小組,由縣委書記牽頭,衛健、醫保、民政為成員單位的健康扶貧專班,負責對全縣各項健康扶貧工作進行統籌協調,各鄉鎮黨委書記挂帥本級健康扶貧工作專班,行政村配備“健康扶貧助理”協助開展健康扶貧,從縣、鄉、村三級構建起全面推進健康扶貧工作格局。

全縣建立健全“基本醫療、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多層次醫療保障救助聯動機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加城鄉居民醫保個人繳費部分政府全額資助,參保率達100%。

陽原縣人民醫院牽頭成立的“醫聯體”嚴格執行“先診療后付費”政策,縣域內“一站式”報銷服務網點延伸到所有鄉鎮衛生院,貧困人口縣域內合規醫療補償比超90%。開辟了貧困人口慢病卡辦理綠色通道,開展了“慢病卡人員遍訪”行動,確保慢病卡應辦盡辦、隨增隨辦、報銷及時。

“鄉村醫生入戶調查識別、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入村指導、縣級醫院對大病病情指導巡查等有效方式,打通了醫療扶貧‘最后一公裡’。”陽原縣人民醫院黨總支書記李衛軍說。419名家庭醫生定期對貧困人口、殘疾人、低保人員、特困人口全覆蓋巡訪,簽約服務57377人。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教育扶貧是阻斷窮根的長久之策。陽原縣明確把控輟保學和學生資助作為教育扶貧工作重點,讓貧困家庭的孩子能上學、上好學﹔不僅能接受學歷教育,而且還擁有一技之長。

井兒溝中心校書聲琅琅。這座覆蓋了13個行政村的九年一貫制學校近年來辦學條件明顯提升,幫扶單位資助300萬元新建了一個操場,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住校學生每年補助500元,住校免費。“牛奶、蘋果、火腿和雞腿每星期都會發放一至兩次,現在的孩子比我們那個時候幸福多了,長得也高。”校長楊榮金說。

陽原縣教育體育和科學技術局的負責人介紹,縣裡大力實施“兩免一補”“三免一助”“雨露計劃”等教育扶貧政策,實現了教育資助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全覆蓋﹔2016年在全省率先辦理生源地助學貸款,累計為9150名大學生發放貸款6877.5萬元。在硬件設施方面,全縣累計投入資金3.39億元新建、改建、擴建學校56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位居全市前列。

陽原縣的職業教育也同步推進。縣裡利用市級財政扶貧專項資金270萬元,對符合“雨露計劃”職業教育補貼政策的1800名在校生發放補貼。投入資金近100萬元,採取講座、田間授課等多種形式,圍繞種植、養殖技術技能,舉辦了12期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共培訓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各類致富帶頭人879人。

興產業因地制宜,助增收多業並舉

陽原縣有一張國家級名片“中國毛皮碎料加工基地”,“碎皮縫制”技藝在行業內獨樹一幟。集碎皮加工、成衣制作、產品銷售、技術研發等於一體的產業集群,帶動起西城鎮、東城鎮、揣骨疃鎮、浮圖講鄉、東井集鎮、化稍營鎮等一批加工重點鄉鎮及特色專業村。

在東城鎮東城村的皮毛微工廠裡,機器嗡嗡地響著,工人有條不紊地分揀、縫整皮毛碎料。該村有皮毛加工戶1000多戶,從業人員2500多人,年加工成品褥子70多萬條,產品內銷北上廣等大城市,遠銷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2.8億元。

附近的卡窯村也是一片繁忙景象,村裡的微工廠老板李永峰說,縣裡大力支持廠子的發展,用扶貧資金買了88台縫皮機,“微工廠深入到最基層,讓村民家門口就業,穩定帶動農戶脫貧。”

貂皮毛料加工的生意紅紅火火,養殖“帶皮帶毛動物”的畜牧養殖業同樣風生水起。

陽原縣養驢的傳統始於兩漢時期,是歷史上著名的軍驢繁殖基地,優良品種“陽原驢”個高體重、產肉率高、驢皮厚實、出膠率高,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陽原縣推出了肉驢養殖“三金”模式:集中代養分股金、分散領養賺酬金、企業租場領紅金,形象一點說來,即“農民的驢由公司養”“公司的驢農民養”“公司租場農民領租金”,實現政府、業主、貧困戶“三贏”。陽原的驢產業日趨壯大,建設了2個萬頭驢、5個千頭驢、8個百頭驢養殖基地,引進了宸鵬佳禾、張家口建投、天廈牧業等6家養殖企業。全縣肉驢養殖覆蓋70個村7986戶貧困戶13892名貧困人口。

種植雜糧雜豆的傳統優勢,作為立地產業之本,自然不能丟掉。在精心謀劃打造的區域公用品牌“原味桑干”“陽原扶貧”引領下,陽原縣形成“原上皇”小米、“往柿”西紅柿等系列扶貧品牌矩陣,供佛杏、鸚哥綠豆、陽原驢成功申請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陽原雜糧入選首批支持革命老區脫貧攻堅“一縣一品”品牌農產品,泥河灣產業公司的“泥河灣及圖形”雜糧商標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品牌影響力提升了農副產品的附加值。

摘窮帽事在人為,民不脫貧恥為官

孫海東到陽原縣任職時,請人鐫寫了一張條幅“民不脫貧恥為官”,原本挂在他的辦公室裡,后來移到“縣扶貧攻堅辦”的會議室,“這樣進進出出開會、辦事的各級干部,都能看得見”。

“干部沉下去,群眾動起來”,擰成一股繩,匯聚成全縣上下脫貧攻堅大合唱。陽原縣34名縣領導分組包扶14個鄉鎮,省市縣駐村工作隊669名干部全脫產、全天候、全身心入駐所有行政村開展幫扶,6990名“一幫五”責任人結對幫扶貧困戶,2043名村級網格員輪番入戶走訪,真正把幫扶工作做到了群眾心坎上。

記者採訪中接觸的陽原當地干部群眾,常常建議“多寫寫”外來挂職干部和駐村工作隊員,“他們離家別小,扎根陽原幫扶,更加不容易。不僅幫助引資引智、引進項目,還幫助我們開闊思路、謀劃發展路徑。”

“鄉親們沒把自己當外人,不好好干點事感覺對不住人。”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幫扶干部、挂職陽原縣委副書記的王羽霄快人快語。他在陽原挂職3年,遍訪貧困村,學會了方言。因為經常早出晚歸,不少縣直單位與鄉鎮的保安門衛,都把他當成本地任職干部。他堅持“縣裡需要、政策允許、工委可為”的幫扶原則,為2500多個貧困戶爭取了護林員就業崗位,為7000余名貧困學子申辦了生源地助學貸款,爭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貸款1.73億元、棚戶區改造項目貸款13億元。

“這一年多的歷練,是我人生中最值得珍惜的財富。”農業農村部委派的扶貧挂職干部,縣委常委、副縣長陳濤的足跡,遍布全縣14個鄉鎮以及眾多貧困村和非貧困村、規模以上涉農企業、部分涉農中小企業與合作社。陳濤依托原單位優勢,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成立了科技扶農專家團、打造推廣陽原品牌、拓展陽原驢產業、建設完備的縣域電商體系、洽談引進企業投資合作。

水偉談起剛到陽原時的場景:“離首都這麼近,竟然有那麼貧困的地方,部分村子的房屋相當破爛。許多農戶的家裡有幾口大缸用來腌咸菜,用咸菜下飯。”現狀催使他的腳步加速,積極參與到生豬養殖核心育種項目、國家級生豬站基地建設項目、南梁村育肥牛養殖項目的實施中,協調優質農特產品的產銷對接,協助蔬菜大棚、愛心水站的建設落實,組織企業參加洽商會。

河北省公安廳交管局駐陽原縣榆林關村第一書記劉景業,被村民取其名字的諧音稱為“敬業書記”。他“把村民從牆根拉起來”,帶領大伙兒建小米加工廠、開展“五星文明戶”評選、鋪設千兆光纖、開辦健康大講堂、建公共浴室,還買了2000隻扶貧雞,讓村民每天有雞蛋吃。

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派駐四十畝灘村第一書記孫國亮,也是“超期服役的老工作隊員”了。從2016年2月來到四十畝灘,他多次受到村民挽留,走不掉也舍不得。他幫村裡建起來的蔬菜大棚,歷經波折艱辛,正一年年迎來好光景。截至2018年底,全村6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摘帽,村民年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2600元上升到8000多元。

和農民一樣下地干活、曾經的“大胖子孫國亮”,幾年下來瘦了二十多公斤。採訪時,孫國亮不時用手撐一撐腰部,他以不變的樂觀應對記者的疑問“腰椎出了點毛病”。

記者所見所聞,感覺陽原縣脫貧攻堅戰的征程上,有寫不盡的群英譜。

“班子團結,干部隊伍風清氣正,不管本地干部還是外來干部都能做到‘三軍用命’,這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力保障。”陽原縣縣長李德說。(本報記者 余向東 鄧保群)

(責編:王靜、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