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江蘇徐州賈汪區緊貼群眾需求,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不僅豐富了業余生活,更凝聚起鄉村之魂,一個更加朝氣蓬勃、祥和幸福的新農村扑面而來——

田園綻放精氣神

2020年01月07日08:4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田園綻放精氣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不斷提升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准、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當前,全國各地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都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中。

隆冬時節,記者深度走訪了江蘇徐州賈汪區。作為全國50個試點縣(市、區)、江蘇7家試點單位之一,該地緊貼群眾需求,以文明育時代新人、揚時代新風,一個更加朝氣蓬勃、祥和幸福的新農村正扑面而來。

接地氣冒熱氣才能聚人氣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陣地缺失、人心渙散是鄉村振興面臨的主要桎梏。

在賈汪區委書記張克看來,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首先要把人氣聚起來。“鄉村是舞台,群眾是主角,隻有讓老百姓願意聽、聽得懂、聽得進,才能真正形成情感共鳴,進而凝聚一心。”

“媽,對不起,不該趕您走,原諒我,媽……”當悔改的兒媳婦對著婆婆大聲懺悔的時候,情景劇《婆婆也是媽》伴隨著舒緩的音樂拉上帷幕,台下的群眾已經熱淚盈眶。這是賈汪區新時代文明實踐“講+演+問”村居行演出活動現場的一幕,一位大娘邊擦眼淚邊感嘆:“這節目演得好,說到心窩裡了。”

賈汪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丁思英介紹,長期以來,農村文藝資源並不少,但苦於沒有平台,影響力較弱。如今通過重新統籌與整合,這些沉睡的資源被重新喚醒,成為新時代新思想宣傳隊的主力軍。節目內容大多為百姓自我創作,說身邊事,講鄉村情,百姓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洗禮。

宣傳思想與當地特色曲藝相融合,尤其受到群眾喜愛。比如徐州琴書,這項當地農閑時的自娛活動,曾經“街頭巷尾有琴聲,大人小孩都哼哼”,如今唱起了時代新風。在《庄戶人說唱中國之治好》表演中,隻見主唱李兆俠右手敲揚琴,左手打快板,邊彈邊唱,旁邊演員,一人拉墜琴、一人敲瓷碟、一人搖撞鈴。時而宛轉時而高亢的表演贏得滿堂喝彩。

接地氣、冒熱氣,才能聚人氣。如今,賈汪精心評選出的280多名草根文藝志願者,50多位“百姓名嘴”活躍在田間地頭、禮堂廣場。同時,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這一抓手,整合各類陣地資源,村民的活動空間大大擴展。

“從前感覺政府就是個衙門,不敢去,現在實踐所建好了,連大門都沒有,每天都想來。”大吳街道一位正在下棋的大爺樂呵呵地說。

貼近群眾才能引導群眾

“貼近群眾需求,在服務群眾中凝聚和引領群眾”,是賈汪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核心理念。

“一開始,我們並不知道新時代文明實踐到底是什麼,后來慢慢發現,新時代文明實踐,就是要去貼近群眾、服務群眾、引導群眾。”紫庄鎮岐山村支書楊永,講述了這樣一件事。在岐山村,有一個由26名殘疾人組成的“殘疾人之家”,過去,他們整日愁眉不展,到處反映問題。后來村裡專門組織了志願服務隊,幫助他們網上接單、組裝工藝品,實現了生活上的自足。如今,他們不僅不再到處抱怨,還主動做起了志願者,給村裡困難戶捐款捐物,幫助老年人義務理發。

賈汪區文明辦副主任徐立海介紹,賈汪的志願服務不僅是民間力量的自發行為,更是主動進行資源整合的過程。如今,所有可以下沉到群眾中的行政資源已被固化為志願服務項目,各自還明確了責任單位和服務方式。

打開賈汪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指揮平台,全區所有的志願服務一目了然。志願服務到底搞了沒有?老百姓點的單完成了沒有?嚴格的審查與考核,讓志願服務的常態化開展有了制度保障。市衛生體系的400多位志願者,以6人為一組,常年活躍在鄉村,兌現了“全區134個村一年不少於三次會診”的承諾。

“大娘,您的腿好點了嗎?”宗庄村婦女主任吳秀雲每天都要敲開村裡空巢和獨居老人家的門,問候一聲。像她這樣被親切稱為“敲門大姐”的志願者,已經越來越多。

這源自馬庄創新的“十必連”工作法,“社區誰家有喜事、喪事、難事、急事、病事,誰家有矛盾、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我們會第一時間知道。”大泉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姜潔說。

針對農村人才不足這一老大難問題,賈汪一方面不斷激活各類志願力量集聚農村服務,一方面在人員隊伍、機制運行、激勵保障等方面深入探索,在所有的村、社區分別配備專兼職聯絡員,並將做得好的村級聯絡員納入村級后備干部管理,讓人才在基層沉下來、留得住。

如今,以群眾互助服務為主,農村黨員志願力量、社會組織志願力量、行政資源志願力量為主體的4支志願服務隊伍,共186個志願服務大隊、958個志願服務小分隊,正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為主陣地,將志願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心坎上。賈汪,這片曾經的採煤塌陷地正日益成為文明的沃土。

精神富足才能樂享文明

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怎麼發展,更要看農民的精神風貌,這才是最本質的。

的確,從“物的新農村”向“人的新農村”邁進,不僅要讓農民“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還要讓農民“過得有尊嚴,活得有面子”,以文明重塑鄉村之魂。

來到潘安湖街道真旺村,路兩側的石磙、磨盤、水缸等老物件看起來格外親切。冬日暖陽中,一位年事已高的大爺正安靜地坐在門口晒太陽,地上趴著隻懶洋洋的小狗,整個村庄充滿了濃濃的鄉村情趣。

不遠處的馬庄香包大院,做香包的大姨們正在飛快地穿針走線,這個勞動對她們來說不僅意味著每個月多了兩三千元的收入,更讓她們找到了自身價值的存在感。

“身子別歪,嗓門再高些”。來到汴塘鎮孟省村,村民李蘭正在指導幾位農婦唱歌。這位因歌聲而遠近聞名的農家婦女,因家裡種有大面積的菜花,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菜花姐”。

雖然從小酷愛唱歌,但洗衣、做飯、帶孩子等煩瑣的事務把她的生活塞得滿滿的,哪還有什麼夢想可言?如今,在村裡大力扶持下,李蘭成立了“菜花姐”工作室,領著30多名願意參與文藝志願服務的姐妹們唱歌、跳舞,業余生活過得有滋有味。“過去沒有這個平台,也不好意思唱,怕人笑話。現在不怕了。哈哈!”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業余生活,更激發了人們向德向善的力量,凝聚起鄉村之魂。

當前,賈汪在全區推廣馬庄經驗“八個一”,開通新農村大喇叭,每月舉行升旗儀式,成立百姓合唱團,舉辦村民自己的春晚……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一切也都在悄然而變。

如今,大吳街道小吳村形成這樣一個習俗,每年的大年初一,村裡的喇叭一喊,全村的人都聚集在小吳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門前。他們圍在一起相互問候、聊天敘舊,在村兩委班子的引導下共同拍攝小吳村的全家福。

“讓大家來到站裡就有家的感覺。”小吳村黨總支書記李季說。去年春節,村裡一位已經五年臥病在床的92歲老爺子,硬是讓兒子用三輪車把自己推了出來拍了張全家福,還說了這樣一句話,“我活著一天,就一天是小吳村的人!”

1995年,著名作家喬邁到馬庄訪問,在《雙翼的神馬》一文中寫道,“馬庄村給我的深刻印象始終是這裡的非凡處,即真正的變化是人的心靈和精神的變化。這是開放在這塊土地上的最美的花朵,是最耀人眼目的最寶貴的美玉真金。”

如今,這種耀眼的精氣神不再是馬庄人獨有,更成為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人們共同的精神追求。當拿慣了鋤頭鐮刀的農民們,寫起了劇本、打起了快板,生活,就不再是原先的生活。而他們,也不再是原先的他們了。

(本報記者 鄭晉鳴 本報通訊員 陸金玉)

(責編:王珂園、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