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總書記關切高質量發展︱從一粒沙看不斷擴大的中國綠色版圖

2020年01月02日20:11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總書記關切高質量發展︱從一粒沙看不斷擴大的中國綠色版圖

新華社北京1月2日電

新華社記者胡璐、李琳海、李雲平

綠色,是美麗中國的底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印在腦子裡、落實在行動上,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讓祖國大地不斷綠起來、美起來。

2019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加快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

沙漠、沙塵、沙化——治沙,凝結著多少中國人的心血汗水。

從漫天飛舞的黃沙,到固沙成一望無際的綠蔭,從沙區一代又一代人堅強守候、全民義務植樹到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再到近年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全國人民加快國土綠化進程,為建設更美好的家園不懈努力。

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讓生態更健康

沙水相映,胡楊成林。每到秋天,甘肅民勤縣石羊河畔一帶成為沙漠裡獨特的景觀,大批候鳥的到來更增添了靈動氣息。

這裡曾經是中國北方主要的沙塵暴策源地之一!

民勤縣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東段,處在騰格裡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的夾縫地帶。源於祁連山冰雪融水的石羊河是民勤的“母親河”,滋養著這片土地。曾經,由於上游來水減少,流域水資源過度開發,下游生態急劇惡化,民勤綠洲一度因水而困。

治沙,要害是治水土。為涵養流域生態環境,民勤縣在石羊河畔修建了石羊河國家濕地公園。以維護濕地生物多樣性和保護鳥類資源為出發點,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努力恢復濕地生態系統。目前已累計恢復庫塘及沼澤濕地4107畝,新植胡楊林10000畝,營造以胡楊、紅柳為主的生態植物護岸帶754.6畝,在濕地公園外圍緩沖區營造生態植物護岸帶和外圍生物隔離帶4000畝。

實現綠色發展,綠植數量要增加,水、土、氣、生物等多種要素共存的生存環境也要更加健康。

巍巍祁連山脈,橫跨青隴兩省,具有維護青藏高原生態平衡,阻止騰格裡等沙漠南侵,保障黃河和河西走廊內陸河徑流補給的重要功能。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就位於祁連山腹地,是祁連山國家公園試點區重要組成部分。

祁連縣對109家探採礦企業進行了全部關停與恢復治理。“一些廢棄的礦區,我們進行覆坑整平,播種草種,然后進行圍欄育封,以此增強生態系統循環能力。”縣長龍永勝說,國家公園建設為祁連縣域綠色轉型發展提供了契機。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就是要著眼全流域、全系統、全過程,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頑疾。”中國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長盧琦說。

一個生態健康、環境美好的中國穩步向前。

2015年以來,我國穩妥有序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各試點區分別啟動了林地清收還林、生態廊道建設、外來物種清除、裸露山體生態治理等工作。東北虎豹、祁連山、三江源等國家公園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升,重要保護物種種群和棲息地有所恢復。

黃沙換林海,全民推進國土綠化進程

新年伊始,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霍洛林場被大雪覆蓋,林場工人們忙著檢查上年種的李子樹、蘋果樹生長情況。歷經3代造林人的接續奮斗,昔日荒蕪之地已然植被豐茂。

多年前林場剛成立時,全旗森林覆蓋率不到3%,沙漠不斷侵蝕人們的家園。林場第一代職工用柴草、秸稈、樹枝在流動沙丘上做成沙障,削弱風蝕后先種沙蒿、檸條等固定流沙,再種上楊樹、柳樹。第二代造林人開始種植適合在沙地生長的樟子鬆。

如今,第三代造林人利用優良樹種和先進技術造林。林場負責人許廣重說,林場採取平衡根系容器育苗技術、雨季造林技術等開展科技造林,利用推土機、旋耕機、開溝機等平整沙地、挖掘樹坑、種植樹苗,還利用無人機預防森林病虫害和管護林場。如今,當地森林覆蓋率已達88%。

“造林實現了機械化,速度更快、規模不斷擴大。”他說。

黃沙退,綠林進。通過大規模實施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生態工程,山川披上了綠裝,家園變得更加美麗。全國森林覆蓋率已從上世紀70年代初的12.7%提高到目前的22.96%,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連續30多年保持“雙增長”。

新科技使植樹造林形式不斷豐富,效率不斷提高——為了均衡“分配”實地植樹的公民,北京等一些城市利用互聯網創新義務植樹的形式,人們可登錄專門網站進行預約,植樹點的面積、接待能力、當天是否可接受預訂等信息都會顯示。

一個手機種樹應用,讓民勤縣等地荒漠化治理進程明顯加速。從2016年開始,人們通過在“螞蟻森林”裡記錄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綠色出行、在線支付水電費等低碳行動積攢“綠色能量”,在手機裡“種樹”。3年來,約5億人通過這個手機應用相當於“種”下了1.22億棵真樹。

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

在庫布其沙漠腹地的一處光伏治沙基地,178萬塊光伏板拼成“藍色海洋”,將陽光轉化為電能,黃芪、黃芩等植物在板下連片生長。

內蒙古達拉特旗能源局副局長劉貴文說,基地建成后,近10萬畝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防治,輻射防風固沙、生態改善總面積近20萬畝,有效遏制庫布其沙漠的擴展,對京津冀風沙源治理起到積極作用。

“綠化治沙能減少風沙侵襲,降低光伏項目的管護成本,光伏企業自身也有治沙積極性。”劉貴文說,國家電投、中廣核太陽能等新能源巨頭在投資建設中,每畝專門配套3000元治沙資金。同時,基樁能固沙,光伏板能遮陰,也能明顯改善植物生長的環境條件。

在生態修復中,不少農牧民參與承包了經濟林養護工程,按照“誰養護誰受益”原則進行利益分配。同時通過沙漠旅游、光伏板保潔、物業服務等工作,當地每年可吸納就業1200人。

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讓沙地煥發出新生機。

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沙蔥、文冠果、黑果枸杞等沙區特色產業成為農民收入的增長點。新疆大力發展特色林果業﹔陝西建立了以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旅游業、新能源為主的沙產業體系﹔寧夏鹽池縣借助400多萬畝檸條,大力發展檸條轉飼加工,每年為畜牧業提供飼草4萬多噸,真正將治沙成果轉化為經濟發展動力……

不斷擴大的綠色版圖,標記著中國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步伐!(參與記者:許晉豫、白麗萍、范培珅)

(責編:呂騰龍、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