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啃下“硬中硬” 決勝“堅中堅”——廣西大石山區以持續產業增收促進高質量脫貧紀實

2019年12月27日10:15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啃下“硬中硬” 決勝“堅中堅” ——廣西大石山區以持續產業增收促進高質量脫貧紀實

廣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而主要分布於桂西桂北省際交界區域的大石山區山脈縱橫、石山遍布,29個石漠化片區縣和6個石漠化片區“天窗縣”更是“九分石頭一分土”,成為廣西脫貧攻堅戰中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步入2019年,35個大石山區縣還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8.5萬戶69.1萬人,貧困人口數量佔全區的45.7%。

為了打贏大石山區產業發展這場硬仗,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自治區政府主席陳武多次深入難度大的地區調研指導,各地緊緊依托當地資源優勢,發展主導產業、打造拳頭產品,全區集中政策、資金、技術等要素給予扶持,突出資源稟賦抓特色產業,突出區域布局抓產業集聚,突出轉型升級抓結構調整,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逐步形成“縣有扶貧支柱產業、村有扶貧主導產業、戶有增收致富項目”的產業扶貧格局。

日前,本報記者走進廣西大石山區貧困村,親歷當地干群以持續產業增收力促高質量脫貧的發展景象。

高位推動精准規劃,立足特色產業推動“造血扶貧”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廣西將產業扶貧列為全區精准實施“八個一批”脫貧攻堅之首,將打好產業扶貧硬仗列為全區脫貧攻堅“五場硬仗”之首,先后出台了《滇桂黔石漠化片區區域發展與脫貧攻堅廣西實施規劃(2016-2020年)》《廣西“十三五”產業精准扶貧規劃》《關於促進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的實施意見》等系列產業扶貧政策文件,涵蓋了產業扶貧的各個方面,各市縣也因地制宜編制了產業扶貧規劃、計劃、方案,制定了具體措施,為產業扶貧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自治區政府主席陳武親自擔任自治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長,在自治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下設七個專責小組,其中之一就是由23個成員單位組成的產業開發專責小組,每年劃撥專項經費用於產業開發專責小組日常運作,明確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為牽頭單位,統籌協調推進產業扶貧。“從全區產業扶貧的實踐來看,隻有找准經濟效益好、社會效益佳、扶貧能力強的產業,才能保障大石山區貧困群眾脫貧的持續性和穩定性。”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廳長劉俊說,廣西出台了《全區有扶貧任務縣(市、區)特色產業目錄和認定標准》,明確了每類縣每個產業的規模、集中連片點數量和連片點規模要求,引導貧困縣、貧困村科學遴選確定和集中力量發展縣級“5+2”、村級“3+1”特色產業,有效解決了產業扶貧工作中普遍面臨的產業“弱、小、散”和競爭力差等問題。

以“產業培植”推動“造血扶貧”,推進產業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目前35個大石山區縣發展了包括種植業、養殖業、林業、休閑農業、農(林)產品加工業等多種形態產業。數據顯示,截至目前,35個大石山區縣“5+2”特色產業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均達90%以上。

“以前畝產鮮果隻有200公斤左右,經過低產改造,今年達到400公斤以上。”在河池市鳳山縣長洲鎮那老村樂臘屯,村民陳蘭坤給記者算了算,今年全屯油茶種植戶戶均收入5萬余元。

念好“山字經”、做大“林文章”,是鳳山縣委、縣政府打造脫貧致富支柱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在充分考慮自然資源條件和群眾意願基礎上,全縣因勢利導把油茶作為重點扶貧產業狠抓落實,並制定了產業發展規劃,在資金、技術、勞力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2016年以來,該縣統籌整合投入5900多萬元發展油茶產業,全縣油茶種植面積佔縣域面積13%,2018年茶籽產量8900噸,產值超2.5億元,貧困戶覆蓋率近50%,“縣有示范區、鄉有示范片、村有示范點”的產業規模初具雛形。

近年來,廣西依托特色優勢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典型可謂“多點開花”:靖西市立足喀斯特地形地貌實際,把烤煙、桑蠶、水果、養殖“三種一養”作為主導特色產業,每年市本級財政安排資金8000萬元扶持農業產業發展,突出龍頭企業帶動,桑園、水果面積均達10萬畝以上、生豬出欄近30萬頭﹔融安發展電商扶貧模式促進金桔產業發展,2016年以來累計帶動1萬多戶貧困戶種植金桔,帶動2.6萬貧困人口就業創業,實現增收1.7億元﹔龍勝全縣以龍脊為龍頭,打造出20多個鄉村旅游扶貧示范點,惠及貧困人口2600多戶8000多人……目前35個大石山區縣已初步形成“縣有扶貧支柱產業、村有扶貧主導產業、戶有增收致富項目”產業扶貧格局。

因地制宜多措並舉,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游則游

“貸了還,還了又貸”,這是河池市都安縣獨創的“貸牛還牛”產業扶貧新模式。通過小額扶貧貸款資金扶持貧困戶養牛,貧困戶免費從企業貸牛,把牛養大后再“還”給企業,企業扣除牛犢費用后收益歸貧困戶所有,貧困戶還牛后再貸牛,滾動發展。同時政府搭建平台,專門成立牛羊產業服務中心,跟蹤服務﹔引進企業建設種牛繁育養殖基地,保價回購﹔引入保險企業為牛犢上保,共擔風險﹔幫扶干部當好聯絡員,指導農戶科學養殖,形成協作幫扶長效機制。

養殖過程全程有保障,脫貧內生動力被激活。不到兩年時間,全縣“貸牛還牛”工程覆蓋貧困戶80%以上,各鄉鎮立足實際,積極探索形成群眾自養、互助共養、合作社聯建聯養等多種養殖模式。河池市還把“貸牛還牛”項目列入市級層面“十大百萬扶貧產業”予以扶持,按照計劃,2019年底都安實現“縣有基地、鄉有牛場、村有牛社、戶有牛羊”的目標,貧困戶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從而實現脫貧摘帽。

在該縣瑤山牛扶貧產業示范區,記者了解到,投入5億元建設的西南冷鏈倉儲物流交易中心及屠宰加工廠等項目,將養殖、銷售、深加工、冷鏈電商、糞污能源有機肥加工、休閑農業旅游等環節有機銜接起來,產業鏈環環相扣,將全力打造“大都華牛”國際、國內知名牛肉品牌。

“由‘一頭牛’牽出一條全產業鏈,充分釋放農業潛力,又讓各方在產業鏈上共同受益,放大產業疊加效應,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既符合石漠化區域治理實際,又有效破除深度貧困地區發展瓶頸,為大石山區發展高效生態養殖業,實現產業升級、企業增效、貧困戶增收作出了有益實踐。”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文信連認為。

廣西大石山區緊緊牽住產業脫貧的“牛鼻子”,因地制宜多措並舉,打出一套發展扶貧特色產業“組合拳”:在石漠化程度較輕、耕地資源相對集中區域,著力發展適應山區生態的高效特色種植產業﹔在石漠化程度高、耕地資源匱乏的區域,穩步發展生態畜牧業和特種養殖業,並大力推廣“微生物+高低架網床”“微生物+漏縫地板+機械刮糞”等生態養殖模式,推動大石山區養殖業轉型升級﹔依托大石山區特有喀斯特地貌、壯美山水風景、多彩民俗文化和四季花果產業,打造田園綜合體、現代農業庄園、美麗休閑鄉村和一批地方農事文化節慶,通過“農業+旅游+N”融合發展,大石山區獨特魅力不斷展現。

地處馬山縣東部的古寨瑤鄉是南寧市3個瑤族鄉之一,石山林立、溝壑縱橫,以前的古朗屯村民以種植玉米為主,全屯耕地隻有120畝,全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41戶中29戶均為貧困戶。后經研究發現,金銀花能頑強地在石頭縫裡生長,還不佔用耕地,藥用、經濟價值都很高,於是古朗瑤鄉山銀花合作社應運而生。在“合作社+農戶+旅游”模式的引領下,不到3年時間,該屯農民人均純收入就翻了兩番,昔日“石頭縫裡的貧困村屯”成了極具民族風情的休閑旅游勝地。

“扶持引導全縣75個貧困村各建立1-3個特色產業,積極探索形成了多種產業扶貧模式。”據馬山縣縣長張自英介紹,當地結合實際編制出台多個產業扶貧專項規劃,對全縣11個鄉鎮產業發展進行精准定位,選擇發展耐瘠、抗旱、產量高、效益好的多種特色種養項目,包括金銀花、黑山羊、裡當雞等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同時,建成了30個“產村互動、農旅融合”的生態綜合示范村和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形成了“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格局。

政策利好推動縣級“5+2”特色產業覆蓋率達91.6%,全縣75個貧困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全部達到3萬元以上。其中,羊山村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達到27萬多元,並實現了戶年均增收2萬元以上。同時,該縣創造性地把農業、體育、旅游、文化等產業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統籌謀劃、統一推進,探索形成“體育+旅游+扶貧”馬山模式。近3年來,全縣接待游客人數年均增長接近40%,助推38個貧困村摘帽,7萬余人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6年初的20.22%下降至2019年初的5.91%。

強化帶動健全機制,創新完善利益聯結促進真脫貧

12月正值百色市那坡縣城廂鎮永靖村花椒上市時節,去年利用貧困村產業發展扶持專項資金50萬元,協調廣西大學出資購苗、完成80余畝九葉青花椒種植的駐村第一書記韋宏陽給貧困戶做了一個詳細的效益分析:一畝地栽種大約70株左右,兩年后挂果,3年后每株能摘1斤多干花椒,每2-3年產量能翻一番,花椒採收期達10年以上,按照2018年干花椒市場價格每斤36元算,預計3-5年時間每畝花椒每年可實現經濟收入2000-6000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16萬元,可供合作社社員分紅6萬元以上。

一本經濟賬折射出示范引領產業擴面增效的作用。據統計,目前那坡全縣培育新型經營主體291家,覆蓋貧困村39個,佔全縣貧困村總數的45.9%﹔2019年26個預脫貧村已有13個村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或產業示范基地(園)覆蓋,帶動貧困戶1945戶。同時,那坡縣率先建立貧困戶產業發展指導員制度,按照貧困村“3+1”特色產業需要,每個貧困村都設有1名產業指導員,由第一書記擔任組長。

強化主體帶動,各地動作頻出:馬山縣充分利用南寧市連續3年每年額外給予馬山8000萬元的專項財政扶持資金和對馬山實施的13條傾斜幫扶措施,全縣近年來扶持培育593個新型經營主體、263名致富帶頭人,成功創建了46個特色產業扶貧示范園,建立了17個科技示范基地﹔龍州縣累計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210家、家庭農場54家,全縣產業覆蓋率超過90%,47個貧困村“3+1”特色產業覆蓋貧困戶比率均超過80%——截至目前,廣西35個大石山區縣發展包括龍頭企業在內的新型經營主體4000余家,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或產業示范基地(園)覆蓋的貧困村2411個,帶動貧困戶12.9萬戶﹔35個大石山區縣共建成62個自治區級現代農業核心示范區,佔全區總數25.3%。

“加強對產業扶貧利益聯結機制形成規律的研究,指導大石山區不斷創新完善聯結形式,探索形成穩定持續的幫扶模式。”文信連指出,一是印發利益聯結機制政策文件,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貧益貧能力﹔二是落實資金項目培育貧困地區新型經營主體,2019年廣西獲得農民合作社、家庭中央農業生產發展項目資金共6000余萬元,切塊下撥54個貧困縣一半以上﹔三是提出優先支持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具有扶貧帶動作用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並在貸款利率上給予更大優惠政策。“推動貧困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穩定、緊密、互利的利益聯結關系,促進貧困戶真脫貧。”文信連說。

大石山區由於地貌特殊,農產品外銷成本高,鮮活農產品物流成本佔產品總成本更是高達60%以上。廣西把加強電商人才培養,充分融合“互聯網+”作為破題之策。在2018年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覆蓋率56%的基礎上,今年開展了第三批信息進村入戶工程項目建設,推進農村電子商務扶貧,大力培育“網紅”農產品、廣泛開展特色促銷活動,一大批返鄉能人紛紛涌現。

柳州市融安縣富樂村村民賴園園就是杰出代表之一。大學畢業后以海歸身份回國的她曾在沿海一家物流公司任營業部經理,2013年回鄉創業,從標准種植、電商銷售、品牌創建3個環節著手,讓家鄉滯銷的農產品“融安金桔”由一斤2元賣到了40元,融安縣的金桔種植面積也從六年前的不到一萬畝擴大到現在的14萬畝,富樂村面貌由此煥然一新:桔農蓋起了新房,近1/3村民都購置了小車,周邊貧困戶每戶每年增收兩萬元以上。

幾組大數據更凸顯巨變:廣西全區建設47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其中33個國定貧困縣全部納入,共建成電商服務站點4029個,物流配送網點2717個,在2018年廣西新增11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中,10個大石山區縣入選﹔目前廣西共創建了8個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數量居全國第一﹔創建了19個自治區級特優區,包括融安金桔在內的大石山區縣佔6個﹔馬山全縣貧困村電商服務站點實現全覆蓋,2018年獲批創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百色芒果”“富川臍橙”農產品地理標志榮登2019中國品牌價值評價榜,入選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百強榜單﹔35個大石山區縣共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41個,有效期內有機農產品、綠色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共計344個。

此外,廣西充分發揮粵桂扶貧協作平台的作用,開展各項產銷對接活動,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對接機制,通過訂單合作、深化全域旅游協作帶動等行動,積極引導社會各界消費貧困地區的農產品和服務,有力拓寬了特色產品銷售途徑。2018年至今,幫助貧困地區銷售農畜產品,銷售額近25億元。“下一步還將加大全區產業扶貧政策支持力度,千方百計讓大石山區產業紅火起來,貧困群眾的腰包鼓起來,徹底拔掉當地‘窮根’,栽下‘富根’、開出‘富路’。”劉俊說。

后記

地處被稱為“地球癌症”的石山地區是廣西貧困地區發展產業的最大瓶頸,可謂脫貧攻堅戰中的“硬中硬”“堅中堅”。通過深入走訪,記者認為廣西大石山區發展扶貧特色產業的成功實踐,均具有成效好、有特色、可復制等特點,總結如下:

因地制宜選准產業。大石山區具有面積廣、生態相對原始、自然風光獨特、生物多樣性豐富等優勢,根據石漠化程度輕重,在不同地區發展種養、加工、旅游和農村電商、邊貿扶貧等生態友好、效益突出、帶貧力強的多種類型特色產業,並在生產相對集中區打造農產品加工集群,在傳統產業基礎上大力培育特色新興產業,做到了“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游則游、宜工則工、宜新則新”。

強化政策支撐保障。加大資金和金融支持,落實產業以獎代補政策,大石山區各縣將專項扶貧資金、涉農整合資金和對口幫扶資金重點用於產業扶貧,金融機構對大石山區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農民工創業園以及產業扶貧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創業致富帶頭人等給與放寬貸款准入條件、延長貸款期限、利率優惠等信貸優惠政策,扶貧小額信貸對有需求、符合條件的大石山區貧困戶按需放貸、應貸盡貸,對大石山區發展一定規模特色產業的貧困戶給與相應的獎補資金,激發大石山區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

建立有效合作機制。大石山區貧困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外來企業進入難度大,當地合作社、家庭農場往往是貧困群眾抱團發展的主要渠道。支持大石山區貧困戶以土地、林權、資金、勞動、技術、產品等為紐帶,發展專業合作、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類型合作社和適度規模“種養循環+鄉村旅游”的家庭農場,同時加大對大石山區扶貧龍頭企業的扶貧貼息貸款、稅收減免、投資獎勵、項目補助等優惠力度,鼓勵企業到大石山區投資興業﹔制定防范和處置風險的應對措施,防止產業盲目跟風造成損失﹔對納入財政補貼范圍的保險品種做到應保盡保,探索適合當地產業發展的農業商業性保險產品,建立聯貧帶貧機制實現合作共贏。

(本報採訪組 楊志華 阮蓓 高飛 王騰飛)

(責編:王靜、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