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統籌致高境 振興起新圖——看重慶如何走“抓大城鄉促融合化”發展之路

2019年12月20日14:41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統籌致高境 振興起新圖——看重慶如何走“抓大城鄉促融合化”發展之路

千裡為重,廣大為慶。

千裡之外,體現著江城的開放性與戰略性。重慶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居長江上游,處庫區腹心,大江貫東西,鐵軌連歐亞。是以,中央要求重慶: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山清水秀之地,努力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這就意味著,重慶必須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

廣大之間,則蘊含著山城多元與包容的一面。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於一體,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較大。放眼全國乃至全世界,沒有哪座城市像重慶這樣充滿超現實感:山地大農區包裹著超級大城區,往往一個轉彎,鱗次櫛比的高樓被擋在山后,巴掌田、雞窩地就映入眼帘。這樣的市情下,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重慶必須走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之路,特別是寫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

如何處理好全局和一域的關系?怎樣實現城與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這對重慶是個不小的考驗,國內外也鮮有可供借鑒的經驗。復雜問題抓核心,重慶市委、市政府辯証看待,把鄉村振興作為重慶發展的最大潛力、將城市提升作為重慶發展的最強動力、以城鄉融合作為重慶發展的最高境界,走“抓大城鄉促融合化”的路子,聚焦鄉村發展薄弱環節,在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城鄉融合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發展觀:怎樣正確認識鄉村振興戰略?

空中俯瞰,長壽湖心,天然島嶼組成巨大的魏碑體“壽”字,宛如漂浮在碧波之上。環湖十裡八鄉,鄉村環境淨而清幽,夏橙、血臍、長壽柚四季飄香,鄉村游紅紅火火,不少村庄依靠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農旅融合發展,兼得生態與產業振興。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造福於民的長壽湖,本是“一五”時期全國156個國家重點項目之一的獅子灘水電站修建時攔河而成的人工湖——國家戰略與一地發展之間的萬千關聯,清晰地折射在長壽湖面上。

黨的十九大以來,為解決我國發展中最為突出的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問題,中央著眼全局和長遠,部署實施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戰略,強調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奠定了各省區市發展的主基調。

對重慶而言,在城鄉統籌發展下推進鄉村振興,是一種必然的選擇,也是立足市情、審時度勢作出的正確決斷。

重慶全市幅員面積8.24萬平方公裡,是京津滬三市總面積的2.4倍,其中,山地面積佔了76%,且農區距離主城區相對較遠。這裡生活著310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雖然達到了65.5%,農村人口仍有千萬之巨。從經濟體量來看,重慶是個“大個子”,但“一條腿長、一條腿短”,武陵山區、大巴山區仍有不少貧困或剛剛擺脫貧困、還算不上生活富裕的群眾。如果城鄉之間統籌不起來、協調得不好,重慶的發展質量和農村群眾的生活品質就不會高。

換個角度看,巴渝廣闊的鄉村也是重慶的優勢和潛力所在。短板之處常有后發優勢,於薄弱環節發力往往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從而培育出發展新動能,拓展出發展新空間。可以想見,鄉村發展好了、建設美了、人氣旺了,環抱以充滿現代感的城區,重慶將特色彌彰、魅力更顯。

如今,重慶在夯實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為鄉村振興打下了至為關鍵的產業基礎。一江碧水、兩岸青山,巴渝鄉村生態優勢明顯。綠色生態的產品品質迎合了市民消費升級的趨勢,山清水秀的田園風光承載了城裡人寄托鄉愁的需求,水電路訊網等基礎設施短板加快補強,振興鄉村可謂恰逢其時、恰順其勢、恰合民意,鄉村發展潛力無限。

與全國絕大部分地區不同,重慶城與鄉的關系特殊:直轄之初,通過撤並行政區,取消中間管理層,拉升區縣經濟活力,形成了“多中心組團式”的發展格局。主城9區以外,還分散著19個發展相對均衡的區縣,能夠有效發揮經濟輻射效應。形象地看,重慶以城帶鄉並非“小馬拉大車”,而是“群馬拉大車”。這也構成了重慶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獨特優勢。

為兌現潛力、化優勢為勝勢,重慶市委立足特殊市情,旗幟鮮明地提出城鄉融合為發展最高境界,抓大城鄉促融合化,城鄉一盤棋整體謀劃,優化城鄉“三生”空間布局,健全城鄉一體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推動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從根本上解決鄉村振興“人地錢”等卡脖子問題,激發鄉村發展活力,最終實現城與鄉比翼齊飛的高質量發展目標,為巴渝區域協調發展指明了方向。

啟示:對於各級黨委、政府而言,把城市建設好是本分,把鄉村振興起來才是本事。鄉村振興了,區域發展才更健康、更有活力。鄉村不是與城市隔絕的孤立存在,振興鄉村不能就鄉村談鄉村,需要我們著眼於城鄉融合的遠景推進城鄉統籌發展。

著力點:怎樣解決好“人地錢”問題?

要干成一件瓷器活兒,得先有一把金剛鑽。幽默的重慶人習慣以詰問的口吻笑稱:“沒有幾把刷子,敢去朝天門擦皮鞋?”

各級黨委、政府抓鄉村振興,亦同理,首先要有一把搞調研的好刷子和一把解決問題的金剛鑽。

2018年二三月間,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率調研組赴長壽區龍河鎮蹲點調研一月有余,先后到周邊16個鎮街摸底調查,共走訪50多個村、20多個企業、20多個家庭農場、10個鎮街司法所和公安派出所、160多個農戶,開展座談會、院壩會50多場,詳細了解長壽鄉村產業、治理、文化、社會民生和人居環境等各方面情況,形成了1個綜合報告、5個專題報告,共10萬字的第一手調研資料,把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條件摸了個明明白白,也讓決策者制定政策時心裡亮亮堂堂。

同年,在扎實調研基礎上和城鄉統籌思想指導下,重慶市委、市政府緊鑼密鼓制定《重慶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關於聚焦鄉村發展難題精准落實“五個振興”的意見》《重慶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及一系列工作方案和配套措施,完成了巴渝推進鄉村振興的政策體系設計。

萬州、黔江、渝北、長壽、南川、梁平6區代表性強、綜合實力較好,被確定為重慶鄉村振興綜合試驗示范區縣,承擔著在推動城鄉規劃建設、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五個一體化”進程中探索經驗、以點帶面的使命。此外,石柱、永川、奉節、南岸、銅梁5區縣作為“單項試驗示范”區縣,分別圍繞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五方面探索“五個振興”的實現路徑。

記者逐一查閱這些政策文件,實地走訪一些試驗示范區縣,深切感受到,在現階段,政策和試驗的著力點很集中地指向了解決好鄉村振興中的“人地錢”問題。

“核心是切實貫徹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在重慶市副市長李明清看來,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必然要求,一個具體體現就是看人、地、錢有沒有向農村地區傾斜。

凡事必先有人氣,才有生機。營造良好環境,建立有效激勵機制,促進城市人才上山下鄉,重慶下了大功夫:扎實開展“三支一扶”、農村本土人才回引和“領頭雁”計劃,加大科技特派員選派力度,深入實施首席規劃師選派項目,組建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團,舉辦博士后服務團進農村活動……在基層工作的經歷和業績可作為晉職、晉級、評聘和晉升專業技術職務的重要依據,以形成人才向農村基層一線流動的用人導向。

土地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底子,特別是鄉村業態豐富后,鄉村建設用地越來越成為鄉村發展的核心要素。在全國不少地方,用地專項規劃多、整體規劃不足,建設用地隻有存量沒有增量,審批程序不符合鄉村實際等“痛點”問題較為普遍。

為給鄉村振興培植更強“地力”,長壽區按照多規合一、預留彈性、結合實際的思路重新編制城鄉統籌的整體性土地規劃,特別是針對農業建設項目點狀分布的特點,探索點狀規劃、點狀報批、點狀征遷、點狀供地,優先使用增減挂鉤結余指標予以解決,不僅有效解決了用地難題,而且極大提振了社會資本投入鄉村振興建設的信心。

在解決“錢從哪裡來”的問題上,重慶除財政向農業農村傾斜、引導工商資本下鄉外,還特別注重用好金融工具,引導政策性、開發性、商業性和合作性金融等配置到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渝北區,是位於重慶主城區的鄉村振興試驗示范區。大盛鎮青龍村組建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將零散耕種的土地整合為集體經營,同時探索生產、供銷和信用合作社“三社合一”,以地入社的村民,同時可以帶資入股。這關鍵一招,一下子將“人地錢”問題同步解決,青龍村在短短兩年間由一個“地村皆荒、人屋兩閑”的衰敝村變成了產業強、環境美、農民富、集體經濟壯的振興村。

啟示:目前,各地普遍出台了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規劃和行動方案。規劃是目標導向的產物,構建願景、明確方向。行動方案則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核心是因地制宜地解決好“人地錢”問題,具體措施雖不盡相同,但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原則是必須堅持的。

領路人:怎樣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制度優勢?

對一項藝術而言,在掌握了基本技藝后,作品水平高低主要取決於作者的境界、格局和投入度。如果我們把今天的鄉村比作尤待雕琢的藝術品,毫無疑問,黨員干部以何種擔當、哪般作為投身鄉村振興戰略,決定著這項事業最終可以取得什麼樣的成就。

黨對鄉村振興的集中統一領導,首先體現在黨員干部帶著農民群眾往前奔上。隻要黨員干部干農業農村工作的勁頭足了、法子對了,鄉村振興事業就有了領導力保障。

在多年的採訪中,記者對重慶干“三農”工作的黨員干部最明顯的感受是:有擔當、有激情、有創新精神,肚裡有貨,手上有招,心中有農民。

永川區何埂鎮的80多名鎮干部和100多名村干部,人手一隻“紅口袋”。永川區農業農村委主任趙亞告訴記者,“紅口袋”裡裝的是農村政策法規文件,這既是供農業農村系統干部時刻充電的“紅寶書”,也是隨時可以送給農民的致富經。干部走到農民中間,打開“紅口袋”,擺一場政策法規“龍門陣”,農民心裡的疙瘩解開了,干群關系隨之升溫。

今年“十一”,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群眾游行中,梁平區農業農村委主任陳澤田作為全國“三農”戰線基層干部代表,登上“希望田野”主題彩車,從天安門前駛過。

“激動啊!太自豪了!也很感恩!”陳澤田很清楚,這份榮耀是梁平鄉村父老給的。濃烈蜜香、純甜嫩脆的梁平柚,是當地不少百姓增收致富的“指望”。為了不讓農民的指望落空,陳澤田當起了代言人,在電視熒幕前為梁平柚點贊,為鄉村產業振興加油。

大足區觀音岩村、惜子閣村、冒咕村、建角村……“三變”改革持續推進,53個農業財政補助項目3199萬元全部納入股權化改革。“我們考慮的是如何通過‘三變’改革,讓農民以股東身份更多地享受到鄉村經濟發展的成果。”大足區委副書記羅曉春說。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在這場戰役中,共產黨人摸索出的各種群眾工作法,也將廣泛用於鄉村振興工作中。

“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五看家裡有沒有藥罐罐,把每戶貧困戶的情況摸得清清楚楚,才能精准施策,扶真貧、真扶貧。”石柱縣委書記蹇澤西告訴記者,隻有到群眾中間去,工作才能落到實處。

今年4月,石柱以零漏評、零錯退、群眾認可度近98%、貧困發生率低於1%的好成效,一舉摘掉了貧困帽子,踏上了鄉村振興的軌道。

“人的一生很短暫,今天的共產黨員能經歷像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這樣的偉大戰役,這是無上的榮耀!”銅梁區農業農村委主任朱華友在工作中始終充滿激情。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銅梁破解“城強鄉弱”格局,盯住了“三基”——基礎設施、基本產業和基層組織,特別是開展基層黨建“扎樁工程”,從全區黨員干部、黨校教師中選聘專兼職講師到鄉村講習,干部把根扎在農村,帶動老鄉留在老家,鄉村振興有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隊。

銅梁區土橋鎮六贏村有個開英工作室,這是村黨支部書記吳開英做群眾工作的主要場所,翻開裡面的台賬,村裡的大事小情都一一登記,並詳細記錄了處理過程,難怪村民都說“和諧鄰裡一家親,有了矛盾找開英”。

啟示:建設好我們的鄉村,黨員干部要全情投入“三農”事業。區縣領導干部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農村工作上,常往農民中間跑,農業農村系統干部要永葆三分激情、七分韌性。隻有干部真干了,干出實效了,農民群眾才願意死心塌地跟著黨,往鄉村振興方向走!

方法論:怎樣兼顧系統推進與重點突破?

產業提質增效、人才不斷回巢、鄉風煥發新氣象、組織有力促善治、山水田園保衛戰捷報頻傳,重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雖僅兩年,而“五大振興”齊頭並進之勢已初顯。

重慶是典型的丘陵山區,中低產田佔77%,有效灌溉面積不足1/3,單塊1畝以下耕地超80%,在這樣的土地資源條件下謀求產業振興,難度非同一般。

重慶市農業農村委主任路偉對山城人地關系看得透徹:土地碎片化問題不解決,機器下不了田,就回答不好“誰來種地”這個時代之問。

一場改天換地的農田宜機化改造工程,正在巴渝山區鄉村開展。記者見到渝北區副區長顏其勇時,他正在渝北區10萬畝經果林、10萬畝生態林“雙十萬工程”的工地上。

“區財政投錢,把農田地塊小並大、短並長、陡變平、彎變直,讓地塊間互聯互通,機器能進得去、轉得開。”在顏其勇看來,這是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基礎,也是“遲早要干的大事”。

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路徑,也是凸顯區域特色的必由之路。目前,重慶柑橘、榨菜、茶業、中藥材等十大現代山地特色高效產業,總面積達3075萬畝。奉節臍橙、巫山脆李分別躋身全國橙類、李子品類一流品牌,涪陵龍眼、荔枝產值突破3億元。“巴味渝珍”重慶市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已授權產品392個。

以高科技、高轉化為特征的園區,發揮著連城帶鄉的紐帶作用。目前,重慶已成功申報潼南檸檬、涪陵榨菜、江津花椒等3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在此基礎上,還在全市打造20個重點現代農業產業園。

園區上游,基地井噴。渝北區青龍村的現代化水果基地、萬州區長坪鄉中興村的白茶基地、長壽區清邁良園旅游度假區、梁平區重慶數谷農場和萬石耕春、銅梁區的西郊民宿精品酒店文旅產業和花卉產業基地等蛻變為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代表。

鄉村生態振興,清潔宜居是關鍵。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是大拆大建,而是保持原有格局和特色,將其中的臟亂差抹掉。萬州區長坪社區譚家灣這兩年大變樣了:古橋古井下,溪水清澈,農戶門前那幾畦菜地或幾株果樹,平添了幾分生趣。

“黨員先參與,讓老百姓看到效果后,才能帶動大家,養成了好習慣,長效的管護機制也就建立起來了。”萬州區農業農村委副主任廖曙光告訴記者,萬州將全區村落分為3個檔次,改廁、建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和垃圾收集亭,全域推進分類整治,“戶集、村收、鄉鎮轉運、區運輸處置”的體系基本建成。

明月山·百裡竹海綿延,梁平區做好“保護、修復、發展”三篇文章,打造踐行“兩山論”樣板地﹔潼南深入推進“六改六治”,形成了干群聯手共建宜居宜業家園的局面……

多士成大業,群賢濟弘績。在培育“在鄉人才”上,重慶實施以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為重點的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出台加快培育新興職業農民的意見﹔在回引“返鄉人才”上,建立4.2萬余人的本土人才信息庫,回引近萬名優秀人才回村挂職、創業﹔在吸引“入鄉人才”上,實施招商引資、引才引智“雙招雙引”工程。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精神內核。重慶著力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理念、手段、基層工作三創新,挖掘傳承優秀鄉土文化、選樹宣傳鄉村振興榜樣、開展“鄉村德法相伴”活動,讓鄉村之美展現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

充滿活力的鄉村治理機制是組織振興的有力保障。大足區拾萬鎮長虹村成立了齊查共改小分隊,按照橫向包院落、縱向包任務、面上包整改的方式,開展黨建網格化管理引領鄉村微治理,激發了群眾參與鄉村共建共治共享的積極性。

啟示:鄉村振興戰略不是某個方面的單項工作,而是“五位一體”的系統工程。各地村情迥異,發展階段也不相同,很難以一套模式管萬千鄉村。在鄉村振興起步階段,應該鼓勵基層積極探索創新,找到最適腳的那雙鞋子,才能行穩、走遠。

百步無輕擔,對照城鄉融合最高境界的美好願景和人民群眾的殷切期待,重慶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才剛剛起步,前方仍山高路長。但負重以致遠,像峽江兩岸的拉纖人一樣,隻要腳底板踩實了,身子扑向大地,川江號子一響,再遠的遠方也能抵達!

採訪組成員:唐園結 鄧俐 李飛 鄧保群

(責編:王靜、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