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6日18:5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題:翻過“貧困”山,通向“幸福”站——脫貧攻堅“殲滅戰”裡的小故事
新華社記者曹智、孫仁斌、侯雪靜
年終歲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度吹響脫貧攻堅沖鋒號:“要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全面完成,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嚴把貧困人口退出關,鞏固脫貧成果”“要建立機制,及時做好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的監測和幫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13億人要攜手前進。“讓幾千萬農村貧困人口生活好起來,是我心中的牽挂”。
如今的神州大地上,數以百萬計的各級領導干部和貧困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處,心手相連、眾志成城,書寫下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隻有動起來,才能富起來
“村民們請注意,最近村裡要召開社員大會,請大家伙兒踴躍參加……”
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簡稱阜蒙縣)大板鎮大板村村頭的大喇叭裡廣播聲陣陣。走進村委會新建設的二層辦公樓,人頭攢動、十分熱鬧。
駐村書記劉曉東正帶領村干部們研究年底給貧困戶分紅的事。會計熟練地按著計算器,屏幕上躍動的數字代表著貧困戶們年底的“收成”。
“光伏發電項目每人分紅180元,辣椒種植每戶250元……”62歲的村支書包德柱戴著花鏡認真地盯著賬本念叨著。
工作間隙,劉曉東向記者介紹起大板村的情況:全村528戶,1887人,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24人。最近幾年,通過發展光伏發電、農業合作社、生態旅游等,村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過去東北農村有‘貓冬’的習慣,村民們待在家裡,打麻將、喝酒,時間白白浪費了。這幾年,我們秋天收獲的農產品要包裝處理后通過電商發往全國各地,還要商議來年的種植項目、准備棚菜育苗。隻有動起來,才能富起來。”劉曉東說。
黑土地上,處處孕育致富新機遇。
“烏蘇裡江水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艙……”
伴著《烏蘇裡船歌》,記者走進黑龍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 59歲的八岔村建檔立卡脫貧戶尤喜志正忙著檢修漁船、修補漁網。
2016年5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黑龍江省同江市八岔村,看望赫哲族群眾。習近平總書記說,在祖國大家庭裡,56個民族是親兄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近年來,八岔村和北京一家企業合作,引資1000萬元,在烏蘇裡江搞起旅游業。同江市委常委、八岔赫哲族鄉黨委書記高學智說,赫哲族祖祖輩輩用船打魚解決溫飽的時代已成為過去,赫哲人用船發展旅游增收將成為新的致富方式。
“今后打魚,是給游客嘗嘗鮮,我們也能增加收入。”尤喜志笑著說。
赫哲族巨變背后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反貧困斗爭。至2018年底,內蒙古、廣西、貴州、雲南、西藏、青海、寧夏、新疆民族八省區農村貧困人口602萬人,比2012年末減少2519萬人。
世界銀行2018年發布報告稱“中國在快速經濟增長和減少貧困方面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成就’”。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盛贊中國減貧方略,稱“精准減貧方略是幫助最貧困人口、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宏偉目標的唯一途徑”。
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人
重慶,武陵山區腹地,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生態扶貧搬遷安置點。
一排排巴渝風格的“小洋樓”依山而建,街道寬闊整潔,醫院、學校、超市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65歲的貧困戶譚弟槐,以前家住在高山上,一家人擠在一座破舊的土坯房裡。“從村裡到場鎮走山路最快要1個小時,家裡幾畝坡地,種點玉米、土豆,沒什麼收入。”譚弟槐回憶說。
2018年,譚弟槐在政府幫扶下,從高山上搬遷到安置點。新房是一座二層“小洋樓”,出門就是公路,屋后流水潺潺。
如今,譚弟槐兒子外出務工一年收入3萬元左右,自己從事公益性崗位年收入6000元,加上養老金、資產收益分紅等,全家年收入近4萬元,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在2018年徹底擺脫貧困。
“以前不敢想的電視、冰箱、洗衣機現在都有了。”譚弟槐自豪地說。
在中益鄉華溪村,65歲的貧困戶譚登周原本在2017年摘掉“貧困帽”,但2018年意外摔傷,讓一家人面臨返貧風險。“摘帽不摘政策”,醫療救助解了譚登周燃眉之急:醫療總費用15萬元,報銷金額14萬元,報銷比例90%以上。
目前,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貧困發生率從12.7%降至不足1%。
“全縣360余戶已脫貧但遭遇變故存在返貧風險的脫貧邊緣戶,是當前幫扶的重要方面。”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扶貧辦主任何德華說,當地在繼續推動貧困戶脫貧的同時,防止已脫貧戶返貧,真正做到“不落下一個貧困群眾”。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看脫貧攻堅工作做得怎麼樣。黨的十八大以來,貧困發生率從10.2%降到了2018年底的1.7%,6年時間減少了80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攻堅戰越是到后期越要注意脫貧質量,越是要夯實脫貧基礎,越是要發揮“繡花”精神,在最薄弱的環節做最細致的工作。
脫貧奔小康,點燃新希望
23歲的麥爾哈巴·烏拉伊木是新疆疏勒縣巴合齊鄉巴合齊村人。因父親重病、家庭貧困,2014年高中畢業她放棄了高考,幫母親照顧父親和弟、妹。父親去世后,她和母親幫人摘棉花、打零工度日。
“很多村民都在建設富民安居房,我家給父親治病花光了積蓄,還借了1萬多元債,一家4口隻能擠在土坯房裡。”麥爾哈巴回憶道。
2017年4月,聽說援疆企業山東如意紡織正在招工,待遇優厚。麥爾哈巴報了名,借助產業援疆的“春風雨露”,麥爾哈巴堅持不懈學習國家通用語言、鑽研紡織技術,進廠1年時間,她就掌握了前紡、后紡、包裝等生產技能。如今,她已從一名普通紡織工成長為管理的60多人的車間主任。2017年底她幫家裡還完了債,2018年底建起了80平方米的安居房,實現了全家脫貧。
“我一直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但如果沒有產業援疆的好政策,我的夢想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實現。”麥爾哈巴感慨地說。
過去一年,巴合齊村1000多名年輕人中,除了上學的,已實現100%就業,進紡織廠工作的就有400多人。
越是貧困程度深、基礎條件差,越要發力攻堅。
遼寧省阜蒙縣大板鎮大板村77歲的貧困戶丁玉坤家日子越過越“熱乎”。“窮了大半輩子,如今這日子總算透亮了,將來孫子大學畢業了,一家人的日子就更紅火了。”老丁坐在炕頭“吧嗒吧嗒”抽著旱煙,瞇起眼笑。
丁家以前日子過得苦,丁玉坤和老伴楊桂琴沒有勞動能力,兒子丁海成遭遇車禍常年癱瘓,孫子正上大學,全家的生活全靠兒媳孫鳳珍打零工支撐。最近幾年,村干部為丁玉坤全家辦理了低保,又為他申請扶貧資金幫助老丁養了三頭驢。
今年老丁剛得到消息,村裡又為他家協調2萬元資金,一家人正准備買幾頭豬崽搞養殖,日子越來越有盼頭。
國務院扶貧辦透露,預計2019年全年減少貧困人口數量超過1000萬,截至2019年底,95%以上的貧困人口可以脫貧,90%以上的貧困縣可以摘帽。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乃至對世界的庄嚴承諾,即將全面兌現。(參與記者:趙宇飛、王建、劉兵)
相關專題 |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