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南省新縣考察調研。他首先來到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瞻仰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堂,遠眺英雄山上“紅旗飄飄”主題雕塑。在紀念碑前,習近平總書記向革命先烈敬獻花籃並三鞠躬,深情緬懷為革命勝利獻出寶貴生命的英雄兒女。在紀念堂內,習近平總書記聽取革命烈士事跡介紹,高度評價他們的貢獻。他強調,這次考察第一站就是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目的是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緬懷革命先烈,告慰革命英靈。我每次到革命老區考察調研,都去瞻仰革命歷史紀念場所,就是要告誡全黨同志不能忘記紅色政權是怎麼來的、新中國是怎麼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麼來的,就是要宣示中國共產黨將始終高舉紅色的旗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先輩們開創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革命烈士紀念碑於1957年落成,碑身為五棱柱形,花崗岩和鋼筋混凝土結構。高13.1米,象征大別山地區130351名在冊烈士。
紀念碑正面是朱德題寫的八個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另外還有許世友題寫的“繼承革命先烈遺志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被譽為“堅持大別山斗爭的一面紅旗”的劉名榜題寫的“烈士們以鮮血寫下了不朽的詩篇 用身軀鋪平了大別山人民革命的道路 烈士們可歌可泣的英勇史績萬古長存”、烈軍工屬的題詞“烈士們英勇奮斗的精神和創造的事業永恆地光輝地照耀在人們的心靈中與歷史的篇幅上”等。
這些題詞緬懷了大別山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頌揚了他們英勇奮斗的革命精神,表明了要繼承先烈遺志,不忘初心使命,實現崇高理想的堅強決心。
大別山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勇史績萬古長存”
大別山地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是一片紅色的土地。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大別山軍民在黨的領導下,浴血奮戰、前仆后繼,革命斗爭不斷、革命火種不滅,創造了“28年紅旗不倒”的奇跡。
建黨初期,這裡是我黨的重要建黨基地,黨的一大代表董必武、陳潭秋等來自大別山區。1921年11月,陳潭秋在其家鄉黃岡建立了全國最早的農村黨組織——中共陳策樓、八斗灣黨小組。自此,大別山地區的黨組織紛紛建立起來,工農運動迅猛發展。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這裡先后爆發了黃麻、商南、六霍三大武裝起義,創建了以新集為首府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先后走出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三支主力紅軍。鼎盛時期,根據地面積擴展到4萬余平方公裡,人口350萬,主力紅軍4.5萬余人,成為僅次於中央蘇區的全國第二大根據地。
三年游擊戰爭時期,紅二十八軍作為南方八省中唯一保留軍級建制的紅軍隊伍,艱苦轉戰45個縣,牽制國民黨17萬正規軍,有力支持了紅軍的長征,鄂豫皖邊游擊區成為南方八省中面積最大的游擊區。
抗日戰爭時期,由紅二十八軍改編的新四軍第四支隊,在安徽蔣家河口打響了新四軍對日抗戰的第一槍。新四軍第五師在這裡開辟了豫鄂邊抗日根據地,面積曾擴展到9萬平方公裡,成為華中抗戰的中流砥柱。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6月,李先念等帶領部隊從這裡實施中原突圍,揭開了解放戰爭的序幕。1947年8月,根據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戰略部署,劉鄧大軍在陳粟、陳謝大軍的配合下,揮師南征,千裡躍進大別山,重建大別山根據地,實現了解放戰爭由戰略防御到戰略進攻的偉大歷史轉折。
大別山是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見証了中國革命的完整歷程,為中國革命事業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勛。
大別山革命先烈“以鮮血寫下了不朽的詩篇”
革命戰爭年代,大別山人民堅持革命斗爭,為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巨大犧牲。從1921年至1949年,大別山區為革命犧牲了近百萬人,在冊革命烈士就有130351人,當時不足10萬人的新縣,先后就有5.5萬人為革命獻出生命。
1927年冬,黃麻起義21天后,黃安失守。反動地主清鄉團勾結敵軍一個營,進犯起義策源地之一的箭廠河地區,瘋狂鎮壓革命群眾,敵人把當地一塊不足30平方米的稻田當作刑場,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先后屠殺了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300多人。這之后,再也沒有人在這塊田裡種庄稼,群眾把這塊被烈士鮮血浸透的稻田稱為“紅田”。紅二十五軍長征后,國民黨用17萬軍隊對根據地進行“清剿”,敵人喊著“有民即有匪,民盡匪盡”等血腥口號,縱兵燒殺搶掠,所到之處一片廢墟,以當時經扶縣卡房為中心的方圓90裡幾乎成了“無人區”。
黃麻起義總指揮潘忠汝,在保衛黃安縣城戰斗中,先后六次進出城門,指揮部隊突圍。當他第七次掩護戰友往外沖鋒時,不幸腹部中彈,壯烈犧牲。鄂豫皖根據地創始人之一的吳煥先,一家六口人被國民黨反動民團殺害。他擔任紅二十五軍軍長時,母親和懷孕四個月的妻子相繼餓死。為策應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北上,他在甘肅涇川四坡村戰斗中壯烈犧牲。
大別山村村有烈士、戶戶有紅軍,山山埋忠骨、嶺嶺筑忠魂。無數革命先輩面對屠刀不改色、屢遭挫折終不悔,哪怕以鮮血和生命為代價,仍然義無反顧、一往無前,他們倒下去的是不朽的身體,樹起來的是一座座精神的豐碑。
大別山革命先烈“英勇奮斗的精神”光耀千秋
偉大的斗爭孕育了偉大的精神。大別山苦難輝煌的歷史培育和承載了以“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奮進、勇當前鋒”為主要內涵的大別山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堅守信念。革命戰爭年代,大別山人民始終堅守共產主義信念,始終堅信隻有共產黨才能拯救中國,始終懷著對中華民族美好明天的無限向往。一批批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不惜拋頭顱、洒熱血,為了實現理想信念,犧牲一切、奉獻一切。豫東南革命根據地黨和紅軍的創始人之一詹谷堂,面對敵人的刑訊逼供、威逼利誘,大義凜然,高呼:“你殺了我詹谷堂,滅不了共產黨!”“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就有多少共產黨員!”最后英勇犧牲。英勇就義的共產黨人在大別山區不計其數。他們在生死考驗面前堅貞不屈、從容就義,根本就在於他們對黨的事業、對共產主義有著堅定的理想信念。
胸懷全局。解放戰爭初期,李先念率領6萬中原部隊,堅守在大別山,把30萬敵軍牽制10個多月,有力地策應了其他各解放區的斗爭,為中共中央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部署贏得了極其寶貴的時間。1946年6月23日,中央指示:立即突圍!在突圍前的高級干部會議上,李先念說:“為了全局的勝利,哪怕是中原部隊全部犧牲,那也是值得的!”毛澤東評價中原突圍“不是一個局部的勝利,它關系全局甚大”。正是大別山軍民這種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獻精神和全局意識,保証了在革命斗爭進程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戰績。
團結奮進。大別山革命斗爭能夠長期堅持下來,與革命時期大別山軍民團結一心、水乳交融密切相關。黃安戰役歷時43天。數萬群眾組成的擔架隊、運輸隊、救護隊、送飯隊、洗衣隊不分晝夜地為紅軍進行戰地服務,各地捐贈的糧食、衣服和慰問品源源不斷地送到前線戰場上。當時流行的一首歌謠:“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生動地再現了這種軍民齊上陣的情景。廣大群眾傾其所有支持大軍,冒著生命危險救護傷病員。正是由於軍民同心、團結奮斗,劉鄧大軍在大別山很快站穩了腳跟,勝利地完成黨中央“大舉出擊、經略中原”的戰略任務。
勇當前鋒。在中國革命的重要關頭,大別山革命軍民始終敢打敢拼、沖鋒在前、敢為人先。1934年11月16日,紅二十五軍全體將士作為“北上先鋒”,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幟,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孤軍北上,沖破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歷經無數次惡戰血戰,1935年9月率先到達陝北,為黨中央把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建在陝北立下了特殊的功勛。毛澤東稱贊紅二十五軍為“中央紅軍之向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