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抗日先遣支隊司令部舊址 本報記者何可攝
東傍五指嶺、西對伏牛山、北倚盤龍山、南靠中岳嵩山,革命老區鞏義市涉村鎮上庄村坐落在這片秀麗美景中。位於該村西北部相鄰而建的丁、李、田三姓祠堂,就是豫西抗日先遣支隊司令部舊址。近日,記者來到這裡實地探訪。
從省道237拐入上庄村,村頭標牌上的標語“紅色記憶美麗新村”格外引人注目。再往村裡行進,街道兩旁的宣傳欄和照片牆等,展示皮定均將軍和八路軍在上庄村的抗戰故事,充滿了紅色文化的印記,把人的思緒帶入那段崢嶸歲月。
1944年4月,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節節勝利,日本帝國主義孤注一擲,瘋狂發動了中原戰役,河南鄭州、洛陽、許昌等38座重鎮淪陷。中共中央根據戰爭形勢,作出了開辟河南抗日根據地、控制中原戰略要地的部署。4月22日,毛澤東致電滕代遠、鄧小平,為開辟豫西工作基地做准備。之后,中共中央多次發出指示,明確規定了開辟河南根據地的方針政策。7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向河南進軍的部署命令》,決定從太行軍區抽調得力干部和精銳部隊組成豫西抗日先遣支隊,盡快挺進豫西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
太行軍區根據中央的部署,抽調兩個主力團和地方武裝一部,組成了豫西抗日先遣支隊。支隊轄第三團、第三十五團和1個警衛連,由皮定均任司令員、徐子榮任政委,方升普任副司令員,郭林祥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4年10月,部隊進駐鞏縣,司令部設在今鞏義市新中鎮茶店村,1945年春移駐涉村鎮上庄村。
“當年鞏縣通往登封、密縣的唯一道路途經上庄村,村庄四周都是山脈,有利的地理位置便於八路軍進行隱蔽和開展游擊戰。此外,從三姓祠堂相鄰而建可以看出,我們村的民風非常淳朴,村民團結和諧,群眾基礎良好,因此先遣支隊將司令部設立在這裡。”上庄村村委會主任丁志權為記者介紹。
三姓祠堂均坐北朝南,為硬山式磚木結構,板瓦蓋頂,面闊三間。中間的丁氏祠堂為司令部辦公室,東側的李氏祠堂作為皮定均住室和作戰指揮室,西側的田氏祠堂則為徐子榮、方升普和郭林祥住室,其余幾間房為勤務人員住室。
皮定均率隊到達鞏縣后,深入敵后,頑強開展斗爭,在極其險惡的情況下,很快打開了工作局面。司令部制定了“下好五步棋,贏得整盤棋”的戰略決策,第一步是深入宣傳發動群眾,展開聲勢浩大的武裝宣傳,口號是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收復失地﹔第二步是取締一切漢奸組織﹔第三步是發展人民武裝﹔第四步是廢除一切苛捐雜稅﹔第五步是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從三姓祠堂往東100米左右,即為中共河南一地委黨校舊址(1945年2月,豫西地委改稱為一地委,黨校是一地委創辦的),往東北方向幾百米處,則為鞏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記者走進抗日民主政府舊址,這裡還保存著當時使用的菜窖、石碾等物品。
經過近一年浴血奮戰,皮定均率領部隊進行了200多場戰斗,殲敵3500余人。先遣支隊由1500余人發展到7000余人,建立了嵩山和箕山2個專署和鞏縣、伊川、臨汝、登封、廣武等8個縣級抗日民主政府及伊洛等2個辦事處,鞏固和擴大了擁有2萬多平方公裡的豫西抗日根據地,從戰略上溝通了華北老根據地和中原解放區的聯系,為抗日反攻、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創造了有利條件。
上庄村有一處開闊的場地,村裡人都叫“大場兒”。據村裡一些上了年紀的人介紹,當時作為鞏縣、密縣、登封縣三縣官道的必經之地,此處是供過路行人休息的場所。而皮定均當年率領部隊南下離開上庄村時,這裡是集合地。雖然八路軍告別了上庄村的父老鄉親,但嚴明的軍風軍紀讓廣大群眾認知了共產黨一心為百姓謀幸福的初心,他們的革命精神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上庄村人奮勇向前的寶貴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