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山東省煙台市城區的煙台山景區內,游人如織。來自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崔樂馳,對景區內將部分近代建筑群改造為博物館的做法深表認同。他說:“煙台山景區我10年前來過一次,那時候很多文物建筑上著鎖。現在好了,游客能進來看,還有展覽可以學習。”近年來,煙台市不斷推進文化遺產的活態利用,一方面強化對文物的保護力度,另一方面通過文旅融合拉近民眾與文化遺產的距離。
多措並舉做好文物基礎保護
文化遺產是一個地方的寶貴且不可再生的資源。近年來,著眼於留住城市的根脈,煙台市多措並舉,通過加大投入、出台規劃等措施,強化對全市文物的基礎性保護。
煙台市人民政府將文物保護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市和縣(市、區)均成立了由部門負責人、專家等參加的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負責協調和審議本行政區域內文物保護管理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定期開展文物保護工作全面和重點巡查,確保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切實履職盡責。同時,當地還編制了《煙台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煙台市朝陽街歷史街區保護規劃》《煙台山近代建筑群保護規劃》《煙台市濱海景區近代建筑群保護規劃》等重點規劃,統籌指導文物保護工作科學有效開展。
煙台市堅持“重大項目實施考古先行”的原則。如今,全市重要工程立項選址前,首先必須進行考古調查、勘探、發掘,確保文物、遺跡遺址得到有效保護。近年來,配合市重點基本建設工程,煙台市開展了萊州東海神廟遺址、蒜園子村西北遺址、廟島水下文物資源普查等考古工作,平均每年完成考古調查、勘探面積在100萬平方米以上。
在資金方面,“十二五”以來,煙台市爭取文保專項資金達2.13億元。近3年來,煙台市財政投入文物保護資金8700萬元,實施了煙台山建筑群、蓬萊閣、牟氏庄園、嘴子前墓群、丁氏故宅等43項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全市國保、省保單位得到及時有效地修繕與保護。
創新融合推進文物活化利用
在文旅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文化遺產所蘊含的人文價值、社會內涵等,吸引了社會各界的目光。在煙台,為讓文物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當地創新發展路徑,通過“文物+旅游”等方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比如,煙台市依托全市35處國有、非國有博物館(紀念館),年均開展各類文物展覽、公教活動3000余場,接待觀眾超100萬人次。其中,煙台市博物館為國家一級館,也是山東省唯一一家具有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資質的博物館,成功打造了“煙台歷史文化講堂”“青少年趣味課堂”等活動品牌,每年持續開展“國寶進校園”“國寶進軍營”等流動服務活動,切實發揮了文物的公共服務功能。
目前煙台市的2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有10處已作為旅游景區對外開放,佔比達45%。其中蓬萊水城及蓬萊閣、煙台山近代建筑群、張裕公司酒窖、牟氏庄園是國家4A級以上景區,也是體驗煙台開埠、葡萄酒、膠東民俗等地域文化的重要景區。膠東革命紀念館作為“膠東黨性教育基地煙台山教學區”的主場館,開放3年多來,先后榮獲“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市級十佳紅色景區”等榮譽。
為適應文旅融合新需求,煙台市還依托眾多文物保護單位,策劃推出了“仙境海岸·鮮美煙台”“支前精神——無私奉獻主題”“鐵軍精神——膠東子弟兵主題”等紅色旅游系列線路,以及工業旅游、鄉村旅游、研學旅游等豐富多彩的旅游產品。
文保力量不足仍是主要短板
與山東其他地市一樣,站在新時代的煙台文物保護工作,仍面臨諸多短板,而人員力量的不足是主要方面。
煙台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煙台的文物數量眾多,僅靠上級財政資金投入難以保障全部文物得到有效保護。同時,部分縣(市、區)文物保護經費保障不到位,全市尚未建立起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工作機制,導致文物保護資金比較緊缺。
上述負責人表示,文物保護機構是做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前提。從目前看,煙台的文物保護人員短缺問題突出。如今,煙台市專兼職從事文物保護工作的人員僅有268人,文保專業大專以上學歷僅有78人,不足30%。
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趙迎芳認為,每一座城市都該有自己的建筑風格。這是地方風土人情的直觀反映,也有利於增強民眾對所生活城市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她說:“特別要指出的是,在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在每一座城市都在想方設法推介本地文旅品牌的當下,城市的人文景觀、文化風貌是最能加分的選項。如果不是為了看不同的風景,誰會選擇去不同的城市旅游呢?因此,城市特色風貌的打造,對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大有裨益。”
趙迎芳建議,煙台在保護文化遺產、推動文旅融合的過程中,最關鍵的一點是做好“傳舊”工作,即保護傳承好當地的文化遺產,使之與城市的建設緊密結合。(婁景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