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

以制度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專訪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科研處處長、研究員王建康

梁瀟

2019年11月27日10:28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以制度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記者:從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來看,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有哪些重要意義?

王建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生態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但過去多年高增長積累的環境問題解決起來絕非一朝一夕之功,生態環境治理成效並不穩固,稍有鬆懈就有可能出現反復。隻有把實踐中的好經驗、好做法,通過制度提煉出來、固定下來,才能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持久可靠的保障。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對“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了系統安排,對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對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怎樣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王建康: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制度具有全局性、穩定性,管根本、管長遠。建設美麗中國,最可靠的辦法是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隻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從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等方面進行了制度安排。這些方面是內在統一、相輔相成的,體現了黨中央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決心,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指出了清晰路徑。我們要高度重視制度的硬約束作用,以系統完整的制度體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記者:在您的觀察中,還有哪些重要的制度創新點?

王建康:在我看來,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對陝西來講,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我省生態文明建設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環境容量有限的情況仍然存在,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仍然艱巨﹔另一方面,與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相比較,我省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還有待深入推進。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全會部署的重點任務,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同時,應以延安、銅川等地開展國家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為抓手,全面推進、全域推開“多規合一”,促進農業與林業、生態保護修復與綠色產業開發等有機融合,為同類地區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提供有益借鑒。

記者:從陝西實際出發,如何更好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王建康: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闡述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道理,指明了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要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要鼓勵綠色生產,積極發展綠色循環產業,保障綠色產品及服務的供給,把陝西的生態優勢更好轉化為綠色產業發展優勢。要加強政策引導,倡導綠色生活方式,促進綠色消費,通過生活方式的綠色轉變倒逼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要以最堅定的決心、最嚴格的制度、最有力的舉措,打好青山、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走出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讓三秦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責編:王珂園、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