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時代先鋒

“時代楷模”南仁東:燃盡生命 隻為天眼

梁曉琳

2019年11月25日10:24    來源:貴州日報

原標題:燃盡生命 隻為天眼

南仁東在FAST圈梁上。 中科院國家天文台供圖

南仁東(中)在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大窩凼施工現場與工程技術人員在一起(2014年12月1日攝)。 新華社發

南仁東(左二)在大窩凼施工現場指導反射面單元拼裝工作(2015年11月25日攝)。中科院國家天文台供圖

11月11日,初冬的陽光,燦爛溫暖。平塘縣克度鎮,“天眼之父”南仁東的塑像在陽光下靜靜佇立。八字胡、戴眼鏡、小個頭、一身工服的南仁東,目光堅定。

在距離塑像不遠的大窩凼裡,“天眼”靜默不語,凝望蒼穹。

探索宇宙的奧秘,是南仁東一生的浪漫追求。他曾寫下過這樣的詩句:“感官安寧,萬籟無聲。美麗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絢麗,召喚我們踏過平庸,進入它無垠的廣袤……”

為了這個瑰麗的科學夢想,南仁東燃盡生命中最后22年,在平塘縣克度鎮大窩凼,帶領我國科學家,自主建造了一個觀天巨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

2016年9月26日,FAST落成啟用,睜開“觀天巨眼”,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強的射電望遠鏡,讓中國的天文探索事業趕超其他國家20年。

南仁東實現了自己奮斗一生的夢想,建成了探尋美麗宇宙太空的“利器”天眼。

2017年9月15日,因罹患癌症,原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南仁東病逝。

2017年11月,中宣部追授南仁東“時代楷模”榮譽稱號。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南仁東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中國天眼”的主要發起者和奠基人。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南仁東“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2019年9月25日,南仁東被評選為“最美奮斗者”。

自主建天眼

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奇跡

南仁東的一生都離不開廣袤的蒼穹,也與天眼緊密相連。

“南仁東自幼聰敏好學,1963年,以吉林省理科狀元的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無線電系,並攻讀了北京天文台天體物理專業的研究生,並在日本國立天文台擔任客座教授,享受。”在南仁東紀念館,講解員楊朝飛講起了南仁東先生的故事。

1993年在日本東京舉行的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上,科學家們提出,在全球電波環境繼續惡化之前,造新一代更靈敏的射電望遠鏡,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訊息。

而此時,我國在這一領域遠遠落后。這讓不服輸的南仁東心裡很不好受,他想在祖國建造一個最大的單口射電望遠鏡。“別人都有自己的大設備,我們沒有,我挺想試一試。”

當年,中國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口徑為25米,要建一個500口徑的射電望遠鏡,高昂的造價,加上到哪裡找一個合適的地方安放大射電望遠鏡,讓他的想法成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奇跡。

但南仁東,沒有退縮。

為了完成這個奇跡,南仁東放棄了國外300倍的高薪毅然回國,承擔了大科學項目高風險、耗時長、寫不了文章、出不了成果等問題,就這樣義無反顧地投身大射電望遠鏡建設。

去哪兒給這個“大家伙”找一個合適的“家”?南仁東把目光投向了西南地區的喀斯特山區。

從1994年到2005年,12年間,南仁東坐著單程需要50個小時的綠皮火車,從北京到貴州,帶著上千張衛星圖,一趟又一趟進入喀斯特山區,尋找最適合安放大射電望遠鏡的地方。

“1994年,我第一次見到南仁東,那時候他來大窩凼選台址。”曾經住在平塘縣克度鎮大窩凼的73歲老人楊朝明對當時的情景,歷歷在目。

后來,穿著牛仔褲、運動鞋的南仁東在楊朝明的帶領下,沿著大窩凼山上下走了幾十圈,“很多地方沒得路,隻能攀著樹枝一步一步挪,我們本地人都害怕。但從來沒看他往后退過。”

12年的不辭辛苦,大山裡原本沒有路的地方被走出了路,南仁東也在391個備選窪地中選出了條件最合適的平塘縣克度鎮的大窩凼。

2007年7月,國家發改委批復,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正式立項。

千方百計解難題

“戰術型老工人”帶隊攻堅

FAST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涉及天文學、力學、機械工程和岩土工程等各個領域,每一個領域幾乎都是開創性的工作。

建造這樣一個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大工程,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很多關鍵技術隻能一邊摸索,一邊自主創新。

“中國天眼”的自主創新,幾乎樣樣離不開南仁東。“我不是一個戰略大師,我是一個戰術型的老工人。”國家天文台研究員朱文白對南仁東這句話記憶猶新。

為了當好“戰術型的老工人”,22年時間裡,南仁東孜孜不倦,努力學習力學、測控、水文、地質等知識,吃透了工程建設的每個環節。

南仁東的學生甘恆謙還記得,工程伊始,要建一個水窖,施工方送來設計圖紙,南仁東迅速標出幾處錯誤打了回去。施工方驚訝極了:這個搞天文的科學家怎麼還懂土建?

FAST工程副經理張蜀新仍記得南仁東對自己說過的一句話:“你以為我是天生什麼都懂嗎?其實我每天都在學。”

每天都在學,源於南仁東肩上責任。他曾說過:“這個望遠鏡它是我們國家自己投資建設的,在大家甚至幾代人的拼搏和努力下,主體結構建成。克服困難,不負艱辛,如果有一點瑕疵,我們對不起國家、整個貴州省人民。”

就是這樣一位有責任感的“戰術型老工人”帶著團隊攻堅克難,不斷創新,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題。

2010年8月,工程開工前夕,南仁東得知前期做的所有索網實驗都失敗了。他萬分焦慮,絞盡腦汁,告訴大家:“我們沒有退路,必須再做!”南仁東組織攻關,親自上陣奮戰700多天,經過近百次的失敗實驗后,終於研制出強度為500兆帕、抗200萬次拉伸的鋼索,把材料工藝提高到國標的2.5倍,成功解決索網問題。

22年的時間裡,作為FAST項目首席科學家和總工程師,南仁東主持攻克了主動反射面、索網疲勞、動光纜、高效握拔力錨固技術、跨度索網安裝和精度控制等一系列技術難題,為FAST工程的順利完成做出了卓越貢獻。

天上多了一顆“南仁東星”

2016年9月25日,FAST落成啟用,睜開“觀天巨眼”,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強的射電望遠鏡。調試3年來,FAST發現近200顆優質脈沖星候選體,首次捕捉到重復爆發的快速射電暴……表現優異。

2017年9月15日,因罹患癌症,南仁東永遠地離開了。2018年10月15日,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宣布,將一顆國際永久編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南仁東星”。

從此,天上多了一顆“南仁東星”,守護著“中國天眼”,也守望著中國年輕一代天文學家,“希望他們有運氣,能取得重大成果,用這些成果,回饋國家,回饋公眾,回饋射電天文界。”

如今,一大批科研人員堅守在大山深處,他們繼承了南仁東的遺志,繼續看護著FAST。

每當夜幕降臨,天空中最亮的那顆“南仁東星”,與FAST遙遙相望……

(責編:王珂園、常雪梅)
相關專題
· 人物事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