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讓文化自信的光明照亮復興之路

2019年11月25日08:4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讓文化自信的光明照亮復興之路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曾經預言:中華文明將為未來世界轉型和21世紀人類社會“提供無盡的文化寶藏和思想資源”。當人類進入到21世紀的今天,各種機遇和挑戰並存。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十字路口,面對“中國之治”與“西方之亂”的鮮明對比,人們紛紛把目光投向歷史悠久的中國,投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曲阜考察時,發出了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他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的戰略眼光,以對中華文化的敬重與深情,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著名論斷,並將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積累下的偉大智慧,貫穿在新時期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中,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嶄新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開啟新進程

山東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在燦爛輝煌的中華傳統文化“譜系”中佔有重要地位。6年來,山東始終牢記總書記囑托,深挖厚重的儒家文化底蘊,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

優秀傳統文化不能隻印在書本上、躺在書齋裡,隻有走向社會、走進人心,才能發揮以文化人的作用。在淄博市張店區體育場街道銀都花園社區的家風家訓館裡,一面“家風牆”格外引人矚目。牆上貼滿了社區評選出的孝星家庭的照片和故事,這些孝星來自不同的工作崗位,生活、工作在社區居民身邊,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影響著身邊人。這是張店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鮮活教材,也是山東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個剪影。

為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山東在公共普及上“創”。他們率先在基礎教育階段,實現優秀傳統文化進教材、進課堂﹔打造有全國影響力的干部政德教育基地,現已成為中央黨校、浦東干部學院等的培訓點﹔開展豐富多彩的道德實踐活動,如推廣善行義舉“四德榜”、培育“齊魯家風”等,努力讓齊魯大地呈現“郁郁乎文哉”的美好氣象。

作為當代儒學發展史上的一件盛事,2019年8月25日,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在孔子誕生地山東曲阜揭牌成立,標志著全球儒學研究傳播交流實體平台正式誕生。對此,全國政協常委、山東大學儒學院執行院長王學典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世界儒學研究中心長期在海外的局面已告終結,儒學中心正在向中國大陸回歸。

為讓優秀傳統文化“新”起來,山東在研究闡發上“創”。近年來,他們實施了古籍整理工程、“儒學大家”計劃,建成了全球孔子學院總部體驗基地,傾力打造具有全球引領力的儒學研究中心,力求在世界儒學研究傳播中掌握充分話語權。

走進位於濟寧的尼山大學堂仁廳手讀《論語》活動現場,記者看到,不僅場內座無虛席,場外還有很多家長帶著孩子排隊等候。尼山聖境景區體驗式項目——手讀《論語》吸引了大量游客體驗,94個蒲團座位座無虛席,桌上擺放著筆墨紙硯,供體驗者用毛筆臨摹《論語·學而篇》。這裡推出的“禮敬先師、大學之道、手讀論語”三大體驗產品一改往日走馬觀花式的研學游模式,結合情境將傳統文化體驗極大拓展。

為讓優秀傳統文化“興”起來,山東在提升能級上“創”。他們重點規劃了曲阜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范區、齊文化傳承創新示范區,大運河文化帶、齊長城文化帶、山東海疆歷史文化帶,打造全省文化產業新引擎。把文化產業列為全省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重點,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設立100億元的文化產業投資母基金。中國教師博物館等一批重點文化項目正在加快建設。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興起,為傳統文化“兩創”提供了持續動力源。

如果把目光投射得足夠遼遠,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全國各地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擔當,著力體系構建、區域示范、平台搭建、品牌創造、項目拉動、工程推進,加強對以儒學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研究闡發、傳承發展和海外傳播。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四川大學……許多高校建立了儒學研究平台。北京、上海、山東、浙江、湖北、貴州……有27個省區市建立起省級以上儒學研究機構﹔中國孔子基金會、國際儒學聯合會、中華孔子學會……國家級和省級學術團體有100余家。

為人類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敦煌莫高窟,深入敦煌研究院,實地察看珍藏文物和學術成果展示。他指出,敦煌文化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隻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文明的優秀成果。他強調“要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

“這是對文化自信中‘自我’與‘他者’辯証關系的深刻闡釋——文化自信不僅要有堅守、有特色、有傳承,還要能包容、會借鑒、善吸收。”中國文聯副主席、山東省工藝美院院長潘魯生告訴記者,敦煌是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鑒的寶庫,是人類文明的基因庫,敦煌文化是中華文明同各種文明長期交流融匯的結果。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作為人類文化的聖殿,它不僅承載了中國文化厚重的歷史積澱,體現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藝術震撼力,也是東西方文化在河西走廊交融匯通的歷史見証。敦煌的歷史告訴我們,文明因交流而興盛,因隔絕而凋敝。

2018年9月,第五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在山東曲阜舉辦。不同膚色、不同教育背景的26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文明的相融”等話題,聆聽來自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聲音,深入對話交流,共同探討人類文明走向。此次論壇發布了關於文明的相融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席聲明。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是以開展世界不同文明對話為主題的國際思想文化對話交流平台,每兩年舉辦一屆,至今已經連續舉辦五屆,並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辦“巴黎尼山論壇”、在泰國首都舉辦“曼谷尼山論壇”等。目前,尼山論壇已成為全球知名的“世界思想哲學論壇”,推動著人類文明對話的持續深入與和諧發展。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今年5月15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隆重開幕,這是一次開創性的由一國政府主辦的文明交流盛會,也是在百年未有的世界大變局前,亟須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的當下,中國與外界展開的一次深度對話,體現了中國促進文明發展的深邃思考和責任擔當。

像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一樣,國際儒學論壇、世界儒學大會、嵩山論壇、陽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國際學術論壇遍地開花,影響力日益擴大。有數據顯示,中國已在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40多所孔子學院,1190余個“海外孔子學堂”。數字的不斷增長,折射的是中國為推動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增進中國人民同各國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誼的不懈努力。

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文明交流互鑒理念,必將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也必將讓不同文明在和而不同中生生不息,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為全世界貢獻應對危機挑戰的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中國!中國!生日快樂!”10月1日上午,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群眾游行中,由中外青年組成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陣首次亮相,備受關注。各國青年穿著特色服飾,手持中國國旗熱情揮舞。雖然制度不同、膚色各異、信仰有別,但無論哪個國家的人民,都向往和平、崇尚美好,這是沒有什麼力量能夠阻擋的。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2017年1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中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國際國內不同場合多次闡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得到了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和積極響應。2017年2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首次被寫入聯合國決議,成為我國為全世界貢獻的解決全球危機和全球挑戰的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一帶一路”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植根於歷史,但面向未來﹔源於中國,但惠及世界。9月24日上午,隨著一聲嘹亮的汽笛鳴響,滿載鐵路建設物資的“齊魯號”中歐班列從濟南國儲鐵路場站發車,駛向歐洲施工現場。這趟中歐班列主要裝載匈塞鐵路(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至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之間的鐵路)建設用變電設備、機櫃、接觸網零部件等,行程將歷時約25天,途經蒙古、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匈牙利、塞爾維亞等國,在二連浩特、波蘭轉關換軌后,運抵目的地。

作為中國-中東歐合作的標志性項目,“匈塞鐵路”建設是“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在歐洲參與建設的第一個鐵路基礎設施項目。目前,中歐班列已成為亞歐大陸上距離最長的合作紐帶,短短幾年間已經實現了從零到一萬多列火車。

借著“一帶一路”東風,搭乘中國“快車”的朋友也越來越多:東部非洲有了第一條高速公路,馬爾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橋,白俄羅斯第一次有了轎車制造,哈薩克斯坦第一次有了出海通道……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始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得到了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和支持,帶動了各國經濟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世界銀行今年6月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一帶一路”倡議全面實施可使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使全球貿易增加6.2%,沿線經濟體貿易增加9.7%,全球收入增加2.9%。

6年來,“一帶一路”夯基壘台,立柱架梁,從“大寫意”走向“工筆畫”,以堅實的腳步走向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展現出中國這個擁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大國應有的胸懷和心志,更彰顯著中國這個東方大國的智慧和擔當。

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躬逢偉大時代,我們有理由相信,弘揚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中國一定能夠不斷鑄就中華民族新輝煌,也一定會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短評】

共同的傳統,共同的夢

當代中國的發展,常常被稱為“奇跡”。“奇跡”的背后,是全體中國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緊緊團結在一起,日復一日地苦干、實干,日復一日地改革、創新﹔“奇跡”的背后,是延續發展了幾千年而從未中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生於斯,長於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全體中國人共同的血脈根基。從“實事求是”到“天下為公”,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讓我們有了共同的價值理念,共同的道德觀念。因此,總是能心往一塊想,勁往一塊使,奮力前行,毫不懈怠。

六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曲阜考察時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六年后的今天,在曲阜、在山東乃至在全中國,我們到處可以聽到孩子們誦讀經典的聲音,到處可以看到名家大家傳播普及優秀傳統文化的身影,“絕學”、冷門有了傳承,文化遺產得到妥善保護,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立足中國,也走向世界,對於當代人類面臨的種種難題,正在不斷輸送著來自東方的古老卻歷久彌新的智慧。

(本報記者 趙秋麗 李志臣)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