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架起愛心互助和傳遞的橋梁——寫在希望工程實施30周年之際

李丹陽

2019年11月21日13:4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架起愛心互助和傳遞的橋梁

1989年10月30日,中國第一個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的基金——希望工程,在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發起下建立,並宣言:隻要中國還有一名因貧困而失學的孩子,希望工程的崇高使命就不會結束。

今年是希望工程實施30周年,截至2019年9月,累計接受捐款152.29億元,援建希望小學20195所,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599.42萬名。

從一顆名為“希望”的種子,到中國貢獻最大、參與度最高、影響力最為深遠的公益項目,希望工程帶給社會的不只是一份令人感動的成績單,更是“堅持黨的領導,關注社會需求,符合中國國情,發揮團組織優勢,動員青年積極參與,集中力量辦大事”,發展中國特色公益慈善事業的一次成功探索。

在回應社會關切中應運而生

“黑屋子、泥台子、爛桌子、破凳子,坐著一群泥孩子。”這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鄉村學校尤其是偏遠山區學校的真實寫照。據了解,當時我國每年約有100多萬名小學生因家庭貧困交不起幾十元的學雜費而失學,一些偏遠山區輟學率超過90%,有的村子甚至20多年沒有出過一名初中生。

1989年,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桃木疙瘩村13歲的張勝利在經歷家庭變故后,不得不中途輟學。強烈渴望上學的他給縣裡的“官員伯伯”寫了一封求助信。

“俺爹窮,他不讓我們念書,可是我們還想念書,念出書來像你一樣,做一個對國家有貢獻的人……”這封飽含熱淚的求助信輾轉到了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工作人員手中,揭開了中國希望工程的序幕。

當年10月17日,在希望工程首次資助就讀証頒發儀式上,張勝利從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負責人的手中接過資助就讀証,成為希望工程救助的第一批學生之一。自此,大批失學兒童在社會救助下得以接受教育。

幫助失學青少年重返校園,還需要足夠的教學資源。20世紀90年代,希望工程先后發起“1(家)+1”結對救助和“希望小學”建設,組織開展“希望工程百萬愛心行動”,號召全社會奉獻愛心、捐資助學。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上至黨和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干部群眾﹔從花甲之年的老者,到幼兒園孩子,大家紛紛為“希望工程”慷慨解囊。

1990年5月19日,第一所希望小學在安徽省金寨縣正式落成,此后,希望小學以每年760多所的速度遞增,如雨后春筍般在大山深處、窮鄉僻壤中拔地而起,有效解決了青少年因貧失學、輟學的問題,提高了農村基礎教育階段的入學率和升學率。

希望工程是一個時代的記憶,它以民間組織的方式大規模動員社會資源去援助貧困地區的失學兒童,改變了一大批失學兒童的命運,改善了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喚起了全社會的重教意識,促進了基礎教育的發展。

希望工程能夠在全社會的幫助中迅速“生根發芽”並且“枝繁葉茂”的關鍵,正是以回應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緊迫問題、推進農村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為己任的初衷。

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與時偕行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國家經濟的發展,公益慈善事業已經成為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希望工程肩負起新的使命——從“有學上”到“上好學”。

在國家全面實施“兩免一補”政策后,希望工程全面升級,將資助對象擴大到高中(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將“救助”模式拓展為“救助—發展”模式。

2006年,希望工程推出“圓夢行動”,幫助眾多農村經濟困難學生邁入大學校門,由最初的簡單物質扶助提升為“學業資助+社會實踐+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資助模式﹔推出“激勵行動”,鼓勵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通過參與社會服務,增強自信,培養責任,鍛煉和提升能力。

同時,創新升級希望小學,推出希望工程快樂系列,援建快樂體育園地、音樂教室、美術教室、圖書室、計算機室等配套設施,協助改善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和教學環境﹔推出教師培訓項目、古詩文經典誦讀、研學夏令營、希望工程一堂課、志願者支教行動、足籃球及科技公益季等素質教育活動,讓農村青少年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

隨著國家對教育的持續大力投入,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和教學設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讓孩子們吃上飯、吃好飯成為新的迫切需求。

2009年以來,希望工程開始為鄉村學校配備“希望廚房”,讓孩子們吃上熱飯。在配備廚房設施的同時,增加營養教育和體育運動,為農村貧困地區學生營養改善提供了可復制、可借鑒的成功案例。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30年來,共青團中央在黨的領導下,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始終把希望工程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中進行謀劃和推進,走出了一條改善民生福祉、促進社會和諧的中國特色公益慈善事業發展之路。

在新時代助力脫貧攻堅中大有可為

30年彈指一揮間。如今,九年義務教育早在全國普及,“兩免一補”政策已全覆蓋,“人人有書讀”的願景已然實現。然而,希望工程並不止步於此。

當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國精准扶貧工作已經進入到“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關鍵階段,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和國家當前面臨的重大歷史使命,更是庄嚴承諾。

脫貧攻堅,教育先行。教育扶貧是打好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和關鍵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黨的十九大以來,希望工程聚焦教育扶貧,積極參與脫貧攻堅戰,開展“希望工程助力脫貧攻堅10萬+行動”,設立“希望工程10萬+精准助學基金”,將“三區三州”等重點扶貧地區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作為主要資助對象,2018年以來已籌集3.18億元,精准資助11萬余名困難學生。

進入新時代,希望工程將教育、公益、扶貧緊緊結合在一起,努力提供新助力,播種新希望。曾經接受捐助的學子們成才后又不斷接過希望的火種,薪火相傳,孜孜前行。

“大眼睛”蘇明娟曾是希望工程最具代表性的受益者,如今,她轉身成為踐行社會公益事業的行動者,第一筆工資就捐給了希望工程。2018年6月,她成立了“蘇明娟助學基金”,希望能將公益影響力最大化。

涓涓細流匯成大江大河。30年來,希望工程將社會各界的力量匯聚到一個品牌之下,沿著黨領導的中國特色公益慈善事業道路不斷前行。火炬傳遞,希望延續,希望工程定將大有可為。

(責編:謝忱、呂騰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