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開啟古都塵封的鄉愁——河南省開封市鄉村振興“1+6”示范帶建設紀實

2019年11月08日15:28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開啟古都塵封的鄉愁 ——河南省開封市鄉村振興“1+6”示范帶建設紀實

金秋時節,走進河南省開封市鼓樓區余店村,古韻新風迎面而來,宋風食坊街老字號小吃賺足游客口水,文化禮堂慶豐收畫展和高蹺、斗雞表演趣味盎然。村內由農戶閑置農房改造而成的精品民宿,古朴而時尚,成熟的山楂、棗子點綴幽靜的庭院,讓人心生“來這裡住幾天該有多愜意”的念想。

余店村作為開封市鄉村振興示范帶試點村之一,以“汴梁印象·尋找記憶·留住鄉愁”為主題,整合閑置房屋和土地資源,打造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實現傳統村落的美麗蝶變。“民俗余店”很好地承接了古都開封老城旅游資源外溢。

去年以來,開封市統籌城鄉協調融合發展,啟動實施鄉村振興“1+6”示范帶建設。“1”是堅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總要求,“6”是推進6個方面的示范探索,即規劃引領示范、產業融合示范、環境整治示范、文化振興示范、鄉村治理示范、改革創新示范。共涉及開封市鼓樓區、祥符區的1個鎮、1個鄉、1個街道辦事處、14個村和1個居委會。

目前,開封市鄉村振興“1+6”示范帶建設有序推進,一幅祥和秀美的開封鄉村新圖景愈加清晰明朗。開封市委書記侯紅表示,要把“1+6”示范帶打造成鄉村振興的示范區、一二三產融合示范區、文脈傳承示范區、全域旅游重要區域,發揮鄉村振興“1+6”示范帶引領作用,高質量做好新時代開封“三農”工作,推動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

“在做鄉村振興規劃設計時我們就明確提出,要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開封正在建設的就是活力、特色、魅力兼具的美麗鄉村,三產融合的鄉村,有文化靈魂、宜居宜業宜游的鄉村。”開封市委副書記秦保強說,通過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推進新一輪農村改革,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走出一條符合實際、體現開封特色和文化水准的鄉村振興之路。

三產融合,探索鄉村產業振興模式

開封市鄉村振興堅持凸顯特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鄉村產業鏈的延鏈補鏈強鏈,形成新業態、新模式,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一產突出“洋氣”,著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農村產業融合新載體。在西姜寨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漁蔬蔬魚菜共生大棚內,水培空心菜、小白菜長勢喜人。據介紹,漁蔬蔬魚菜共生產業園的ECS高效循環種植養殖系統,是一種模塊化、標准化且工廠化生產的高效系統,可切實提高綠葉類蔬菜產量4-10倍,茄果類蔬菜2-4倍,同時實現高密度養魚,其投入僅為同行業1/8,運營成本僅為1/4,每棚年產值40萬元左右。

在水田旁,兩排共8個藍色的巨大圓形水池裡,淡水石斑魚、加州鱸魚等珍貴淡水魚游得正歡……這是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引進的新技術。目前,一期正在建設的有21個大棚,二期建設完畢后預計達100個,這將是全國最大的魚菜共生基地。預計年銷售收入4億元,可為附近村民提供3000個就業崗位。此外,園區採取“財政扶貧資金項目+農業龍頭企業+基地+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帶貧模式,將31個貧困村共620萬元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專項資金,集中用於投資修建高效農業大棚,建成后租賃給農旅公司用於現代化農業種植,其每年拿出大棚總投入資金的12%,作為租金支付給31個貧困村。同時,園區計劃帶動周邊650戶貧困戶約2000人就業,目前已參與貧困戶約200戶455人。

“正在建設的樂田共享農庄是一個綜合性大型家庭農場,將引領開封農業發展新標准,為大眾提供一種新的生活休閑方式。”開封市農業農村局調研員陳斌介紹,西姜寨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採取“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和貧困戶”的發展模式,打造轉型升級的現代農業樣板和科普基地。

二產注重“土氣”,打造傳統手工作坊片區。主要包括三種模式:鄉村大食堂,充分考慮鄉村旅游發展的需求,為旅游發展做一部分配套設施﹔匠人工坊,在西姜寨為一部分工匠家庭或工匠家族建設專門的前店后坊式工作作坊,帶動百姓致富﹔非遺工作室,目標是聚集100多名非遺傳承人,開封剪紙、官窯、汴繡、木版印年畫、面塑、泥塑、竹編、草編等項目入駐,結合“互聯網+”,進行線上課程、線下體驗的非遺游學、匠人傳習所等線上線下綜合服務。

三產聚集“人氣”,推動鄉村文化旅游發展。目前,西姜寨好人街、余店食坊街、首批精品民宿等已投入運營,余店鄉村樂園等正在建設。木院是西姜寨村首批投入運營的精品民宿,青磚為牆,木作籬笆,茅草飾房頂,石板鋪庭院,院中有小菜園、石磨盤。屋內優雅明淨,落地窗將鄉村自然風光“接引”入屋,猶如一幅幅充滿野趣的田園風景畫……除了木院,還有磚院、竹院、月季小院等10多處民宿,一個院子一個風格,都由專業設計師精心打造。“每到周末、節假日,這些院子早早就被預訂一空。我們正在建設共享農庄、生態農場等市民可參與耕種、管理和採摘體驗的項目,把西姜寨打造成開封農文旅的標杆。”西姜寨鄉黨委書記陳剛說。

文脈傳承,探索鄉村特色發展模式

開封市立足激活鄉村文化內核,探索村庄特色發展模式。綜合資源、人文和區位等因素,先行啟動了朱仙鎮、西姜寨和余店3個試點片區,實施農文旅高度融合發展。

尹氏老天成年畫博物館的主人尹國法是朱仙鎮木版年畫尹氏一派的第五代傳人。走進年畫博物館,玻璃展櫃陳列著珍貴的老刻版,牆上挂著《鐘馗鎮宅》《劉海戲金蟾》等經典年畫以及尹國法創作的新年畫作品。一位客人正在買金豬生肖年畫,等著主人為畫蓋上尹氏的印章,他說:“這可是有百年歷史的老印章。”

因戰國時期“竊符救趙”的朱亥而得名的朱仙鎮,在明清時期作為賈魯河航運碼頭迎來鼎盛,成為全國四大古鎮之一。鎮上百年老店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朱仙鎮試點項目以木版年畫、岳飛忠武文化為載體,發展文化旅游、非遺展示、文創產品交易、豫劇祥符調、清真食品等,主打“千年古鎮”品牌。目前已啟動朱仙鎮文化藝術長集建設,岳廟廣場、西大街、估衣街修復改造,民宿改造及運糧河東支河道改造(示范段)等項目。

西姜寨鄉以“孝賢餃子宴、好人街、老兵之家”為載體,以“田園風光和孝賢文化”為主題,主打“大美西姜寨”品牌。建設富有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美麗田園鄉村、傳統手工業作坊展示區三位一體的鄉村振興片區,發展鄉村游、休閑體驗游、游學游。

“目前,已啟動精品民宿群、好人商業街、孝老餃子宴、紅色記憶展覽館、花海、農耕採摘體驗園、農耕博物館、鄉村酒吧、書院驛站、青創基地等項目,70余商家入駐,其中知名品牌和運營商6個,帶動周邊群眾700多人就業。”負責西姜寨鄉改造的大宏農旅公司副總經理張玉芹興奮地說。

西姜寨青年創業基地的李永樂等青創人員,帶領農民把特色農產品黑花生做出了文化概念,創出“西姜大地”品牌,配以“我是中國好仁,我為自己代言”“我的油是擠出來的,你的時間呢?”等有趣的宣傳語,成功打開市場。青創還推出花生盆景、吉祥物“花開祥符”等衍生產品,延長了農產品產業鏈。

靠近開封城區的余店村,以美食和民俗文化為主題,主打“民俗余店”品牌,發展城市近郊游。鄉村樂園、食坊街、清明文化節分會場等項目完成后,可為余店及其周邊村鎮提供約3000個就業崗位,年吸引游客100萬人次以上。余店民俗文化村已獲得首批“河南省鄉村旅游特色村”稱號。

三方參與,探索鄉村振興建設模式

“全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政府引導,村鎮為主體,並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先行先試,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集全市之力,打造鄉村振興的‘開封模式’。”開封市市長高建軍說。

在實施過程中,開封市探索“政府引導、農民主體、社會協同”三方共同參與的鄉村振興建設模式,旨在實行“政府引導,村集體、農戶、企業共同參與和收益”的運營模式。

以政府為引導,開封市建立完善了“政府負責發展定位、規劃審核、政策支持及部分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成立合資公司,負責項目策劃、建設和運營”的建設投入模式。同時,開展鄉村振興融資,充分發揮融資平台在項目融資、引導和培育新興產業等方面的優勢。

成立合資公司,開封市採取由金控集團(代表市政府)、河南大宏原種農業公司、開封土投、祥符區發投公司共同成立愛思嘉農旅公司,負責支持祥符區鄉村振興項目建設﹔由金控集團、河南大宏原種農業公司共同成立大宏農旅公司,負責支持鼓樓區鄉村振興項目建設。

“政府的各類獎補資金、政策項目注入合資公司,優先保障和支持示范帶建設,各參與企業共建共享共擔風險,收益部分由合資公司按股分紅,保証國有資產不流失。”全程參與余店村規劃和建設的開封市農業農村局副調研員谷貴勤說。

堅持農民主體,開封市進一步帶動村民參與。第一種是建設精品民宿,採取租賃模式,租期20年,每年租金1萬元,20年租金由收儲企業一次性付清。房屋收儲並改造后,交由運營公司統一管理和運營,運營收益由運營公司和收儲企業共同分配。20年后,房屋無償退還農民,也可以根據農民意願,繼續簽約合作。第二種是建設美好住家戶,採取合作模式,由政府獎補5萬元、社會資本投入5萬元、群眾自籌5萬元(現金或等值房產等),三方共同投資,按規劃對院落進行改造、建設和運營。戶主經過“民宿管家”培訓,參與服務和管理,並與村集體和企業共同獲取收益。第三種是美麗庭院改造,採取政府獎補引導、群眾參與的模式,對庭院進行環境提升,對院牆和房屋進行立面改造。按照改造提升效果劃分3個等級,分別獎補3萬元、2萬元、1萬元,剩余部分由群眾投資投勞。目前,示范帶內已打造精品民宿40戶、美好住家戶26戶、“五美庭院”1500多戶。

西姜寨鄉西姜寨村黨支部書記張平崗在村裡改造過程中付出了很大心血,他說:“在做好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的基礎上,我們還開展了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工作,用於加快土地流轉、盤活土地資源,改善人居環境、發展壯大村集體產業和增加村民收入。”

與此同時,開封市還不斷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積極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引導城鄉各類人才投身鄉村振興,進一步激發了鄉村創新創業的活力。(記者 程天賜 張培奇 周涵維 范亞旭)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