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本色——尋訪張富清式老英雄

記者張泉 王際凱 通訊員朱王包

2019年10月30日09:23    來源:湖北日報

原標題:圖文:本色

肖德准打下的美制U-2型高空偵察機殘骸,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出。

張文魁從敵人的降落傘上剪下一塊布,用來包裹軍功章。

肖德准

現年84歲,湖北鬆滋市洈水鎮青龍咀村人,1956年2月入伍。歷任某地空導彈二營發射二連班長、技師、排長、連長、師技術部助理,先后兩次擊落美制RB-57D型偵察機、U-2型高空偵察機,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部、政治部授予個人一等功。他所在導彈二營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接見。1969年轉業回鄉,先后在原大岩咀鐵橋中學、公社衛生所、供銷社工作至退休。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溪 攝)

張文魁

91歲,山西長治人,17歲參加革命。1947年,張文魁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晉冀魯豫軍區第九縱隊中的一員。13年革命生涯,張文魁先后參加長治戰役、五台山戰役、淮海戰役等大小戰役百余次,榮獲淮海戰役獎章、渡江戰役獎章、中南戰役獎章、西南戰役獎章、中華人民共和國金質解放獎章、抗美援朝紀念獎章等多項榮譽。1958年,張文魁轉業到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工地工作,1983年離休。

李少卿

現年98歲,祖籍河南,1939年參加革命,在河南新四軍留守處黨校擔任衛生員,1939年至1946年,在新四軍五師直屬醫院工作,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戎馬生涯中,先后參與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三級解放勛章”和“抗美援朝紀念章”等多項榮譽。1965年轉業,先后在硚口區漢水橋街勞動服務站、武漢市第四醫院工作,1975年離休。

他,一名導彈老兵,曾將“不可一世”的美制U-2型偵察機擊落。一張一等功獎狀,59年后才挂上牆。

他,17歲參加革命,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甘嶺戰役、仁川戰役等,身經百戰,功勛卓著。轉業地方,數枚獎章深藏,親友無人知曉。

她,曾默默無聞在醫院供應室做著最普通的消毒工作,身后卻是“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三級解放勛章”“抗美援朝紀念章”等多項榮譽。

他們,和老英雄張富清一樣,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

在部隊,他們保家衛國

在北京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裡,陳列著一架美制U-2型高空偵察機殘骸。

1300多公裡之外的湖北省鬆滋市洈水鎮青龍咀村,一處農家小院裡,84歲的肖德准時常翻看50多年前的一些老照片。

兩個完全不同的場景,卻連著一段曾經隱秘的歷史。

時光閃回。

1959年10月7日,新中國成立10周年閱兵剛結束,北京上空出現不速之客——一架從台灣飛來的美制RB-57D型高空偵察機。中午,尖銳的警報聲拉響,班長肖德准召集全班戰士迅速就位。12時10分,3發導彈連續升空,射向目標,目標很快從雷達上消失!這是中國空軍用導彈打下來的第一架美制高空偵察機。

1962年6月,一種更先進的偵察機——美制U-2型高空偵察機頻繁出現在江西、湖南上空,飛行高度超過2萬米,配備了電子干擾等預警裝置,更難打。9月9日,時任發射二連連長的肖德准和戰友們秘密來到江西境內,執行作戰任務。當天下午1時,這架執行完偵察任務准備返航的偵察機,在南昌上空被我軍雷達捕獲。18秒內,在肖德准的指揮下,3枚導彈相繼升空,U-2偵察機從空中消失。如今,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就是該型號飛機的殘骸。

外國記者曾問當時的外交部長陳毅:“中國究竟是用什麼神秘武器打下的U-2飛機?”陳毅幽默回答:“我們是用竹竿捅下來的。”

在很長時間內,這是一段被封存的歷史,同時被封存的還有肖德准的功名。

英雄無言,江河作証。

1948年2月,為配合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張文魁所在的九縱隊在司令員秦基偉率領下強渡黃河,挺進豫西,攻佔八百裡伏牛山。緊接著,又一鼓作氣,連克15座縣城。剛剛打完鄭州圍殲戰,來不及喘息,張文魁和戰友又參加到渡江戰役中。“炮兵萬炮齊發,百萬雄師,猶如洶涌怒濤直扑長江南岸,場面壯觀。”那一幕,張文魁至今歷歷在目。

英雄的每一枚勛章,都是鮮血凝成,生命鑄就。作為軍醫,李少卿感同身受。

抗日戰爭年代,作為一名主刀醫生,她用精湛的醫術,一次又一次搶救受傷戰士的生命。1951年3月,李少卿隨丈夫一起調入中央軍委新組建的喀秋莎火箭炮兵22師,已經是該師后方勤務處副院長的她,隨部隊開往丹東待命,不久又隨部隊入朝,在槍林彈雨中,醫治傷病員無數。

到地方,他們為民造福

時代是出卷人。闖過槍林彈雨,從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戰火硝煙中走出來的他們,面對時代的考卷,又將如何作答呢?

1965年,李少卿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轉業到武漢,在硚口區漢水橋街勞動服務站工作。街道工作細致繁瑣,她從不叫苦喊累。1975年退休前,李少卿工作的最后一站是武漢市第四醫院,她在醫院供應室,管理著醫院的消毒供應。作為一名老共產黨員,在部隊,她用精湛的醫術救死扶傷﹔轉業到地方,她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付出,從不在物質待遇上去爭、去計較。

1958年,九死一生的張文魁也從部隊轉業來到十堰。那一年,他30歲。

1959年,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大壩建設工程啟動,張文魁主動報名。他帶著妻子和8個月大的大女兒來到建設工地,一家人住進了油毛氈棚子。天熱時,油毛氈棚內如蒸籠一般﹔雨天時,棚頂滲漏,想找塊干淨地方睡覺都難。

生活極端艱苦,但張文魁毫無怨言。1966年7月,他在扑救一起火災的路上發生意外,大腦重創,生命垂危。闖過鬼門關后,由於大腦損傷,他的聽力等方面大不如前。他主動請求組織安排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當年底,組織根據他的意願,讓他負責管理工程局大禮堂。在這個普通崗位上,他一干就是16年,直至離休。

1969年,34歲的肖德准懷揣著不能公開的一張照片、兩份獎狀,帶著一身病痛回到老家,先后在原大岩咀鐵橋中學、公社衛生所和供銷社工作。

勝利分店是大岩咀供銷社最偏遠、條件最艱苦的一個分店,多數同事都不願意去。“我去!”1972年,肖德准自願來到勝利分店。這一去,就是6年以店為家的日子。公社當時有12個分店,勝利分店卻創造了年年第一的業績,肖德准當之無愧成為供銷系統的一面旗幟。

當時,到供銷社購物要憑票。有一次,大哥請當政工組長的弟弟肖德准幫忙弄些柴油票抽水抗旱,肖德准一口回絕:“我情願幫你挑水抗旱!”

這就是他們的時代答卷:哪裡最艱苦就去哪裡,哪裡最需要就去哪裡!

藏功名,他們堅守初心

他們是胸前挂滿了軍功章的戰斗英雄﹔他們是在艱苦條件下,一心為民造福的共產黨人。

只是這一切,人們曾經都無從知曉,人們知道的是,他們平凡如身邊的每一個老人。

一間低矮平房,一張油漆斑駁的矮桌,一台10寸老式電視機,一台80年代收錄機,這是肖德准的家。

牆上,是剛剛挂上去不久的兩張發黃獎狀和一張經過修復的老照片,記載著老人曾經的榮光。

壓在箱底幾十年,兩張獎狀上留下了一條條深深的折痕,仿佛歲月的年輪。

轉業后的肖德准和妻子常年患病,還要拉扯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一家生活艱難,但他從未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這雖然是我個人的榮譽,但卻是黨和國家的秘密,無論如何,我也不能把它們拿出來,交換我個人利益。”肖德准說,“如果不是這段歷史解封,如果不是鬆滋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同志找我要,這兩張紙(指兩份獎狀——記者注)我一輩子也不會拿出來。”

昔日“利劍”震蒼穹!在50多年后,鄉親們才知道,這個看上去再平常不過的老頭,竟然是兩次打下美蔣偵察機的大英雄。

所有相似的故事,都跳動一顆不變的初心。

2019年,丹江口市干部群眾學習張富清先進事跡蔚然成風。丹江口市文聯黨支部副書記高飛,偶然聽到另外一個“張富清”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張文魁。

隨后,高飛來到張文魁家中,卻一無所獲,而在老人“是否榮獲軍功”一欄裡,也清晰地寫著一個字:“無”。

參加了那麼多次激烈戰斗、跨過鴨綠江、上過上甘嶺的老兵,咋會一點軍功都沒有?這個疑問,高飛揮之不去,他再次來到張文魁家,經過一個多小時的交流,張文魁顫動著雙手,從舊櫃子裡翻出一個牛皮紙袋,紙袋裡裝著一個布包裹。打開布包裹,高飛驚呆了,裡面是滿滿一堆獎章和証書:淮海戰役獎章、渡江戰役獎章、中南戰役獎章、西南戰役獎章、中華人民共和國金質解放獎章和証書。

“我們一起生活了40多年,都不知道他藏有這麼多軍功,所以上次登記時就替他填了個‘無’。”張文魁的女婿李令君說。

“這些獎章都是戰友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有什麼資格拿來炫耀呢?”91歲的老人,眼眶裡盈滿了淚水。

和張文魁、肖德准一樣,李少卿轉業到地方后,從一名普通職工,直到從武漢市第四醫院退休,從來沒有人知道:就是這樣一位再普通不過的老太太,她深藏的軍功章,足以挂滿整個胸膛。

因為,這是他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永遠不變的本色!

記者手記

尋找共同的精神密碼

張泉 王際凱

張富清,祖籍陝西漢中,95歲﹔張文魁,祖籍山西長治,91歲﹔李少卿,祖籍河南,98歲﹔肖德准,祖籍湖北鬆滋,84歲。

他們,年齡不同,來自不同地方,人生經歷更是迥異。

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選擇:從戰場歸來時,都選擇了深藏自己的功名,各自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

我們一直在思考,並試圖尋找這一共同選擇背后的精神密碼。也許有人說,這是他們那一代人共同的命運。不可否認,人的命運無法擺脫時代的桎梏,但在任何時代,作為個體的人,在命運的抉擇面前,總是有相對的選擇空間。更何況,他們的手中,都握有分量很重的資本:赫赫的軍功。

但是,他們卻把這一重要資本,塵封於箱底,將不平凡的經歷,隱藏於世間。半個多世紀的時光,是人生的大半輩子,面對困厄,面對貧窮,面對誤解,面對人生的一切困難,他們都不曾想過,要把這份功績拿出來,換取絲毫的個人利益。

從張富清式的老英雄們的選擇中,我們可以清晰追溯到他們的思想根源,就是他們作為共產黨員朴實純粹的“初心”。

張富清和張文魁都曾說:“這些榮譽,屬於那些犧牲了的戰友,我能拿出來顯擺啊?”肖德准說:“這雖然是我個人的榮譽,但無論如何,我也不能把它們拿出來交換我個人利益。”李少卿在工作中,說得最多的話,就是“聽黨的話,跟黨走”。這就是他們作出的時代答卷,也是他們共同的精神密碼。

走再遠的路,也不要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張富清式的老英雄們,走過戰火硝煙的年代,走過社會主義建設初期艱難困苦的時期,親歷了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程。在他們人生的暮年,卻從未忘記那份初心。

尋訪張富清式老英雄們的故事,尋找他們共同的精神密碼,就是一個尋找初心和使命的過程。在價值觀多元的時代,他們共同的精神密碼,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鑰匙。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片)

(責編:常雪梅、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