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時代先鋒

10月23日,中宣部追授李夏“時代楷模”稱號。10月16日,記者走進《時代楷模發布廳》錄制現場,聆聽李夏的先進事跡——

永不凋零的“夏花”迎風綻放

張岳

2019年10月24日13:42    來源:安徽在線

原標題:永不凋零的“夏花”迎風綻放

淚水,因心靈觸動而滾落﹔掌聲,因內心敬仰而響起。

10月16日下午3時,中央電視台演播室的大屏幕上,雷鋒、焦裕祿、王進喜……一個個熠熠生輝的名字,穿過歷史的長河,緩緩向人們走來。如今,他們中又多了一個名字:李夏。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80后’小伙,他叫李夏,從城市來到農村工作……”伴隨著主持人的介紹,李夏生前的一幕幕浮現在人們眼前。

夏之璀璨——

“用生命詮釋初心和使命”

“也不知在黑暗中究竟沉睡了多久,也不知要有多難才能睜開雙眼,我從遠方趕來,恰巧你們也在……”台上,來自李夏母校的學弟學妹們深情領唱﹔台下,全場觀眾自發輕聲跟唱。

生命為使命而歌。大屏幕播放李夏生命的最后一天。

8月10日,強台風“利奇馬”肆虐,績溪縣暴雨如注。原本答應妻子回家的李夏,放心不下村民的安危,馬不停蹄地奔波在搶險救災的路上。

山洪涌進敬老院,李夏和同事趟著水,扶五保老人撤離到高處﹔路遇塌方道路受阻,他們徒手搬運碎石,為救援車輛開路﹔看到一對母子往塌方地段走,他們又轉頭護送他們。就在他們向著下一處險情奔走的路上,接連三股泥石流突然從道路一側的山上沖下來,泥沙夾雜著樹木沖倒了圍牆、涼亭,卷走了隊伍后頭的李夏。

“李夏!李夏!李夏!”一片狼藉之上,搜尋的呼聲從白天響到黑夜。第二天清晨,人們在小河下游找到了躺在一棵小核桃樹下的李夏,年僅33歲的生命永遠定格在這一瞬間。

每一位觀眾為李夏而感嘆,為李夏而落淚。不曾相識,卻深受感動,他到底給觀眾帶來什麼樣的觸動。

池浩是一位北京女孩,一位普通觀眾,面對鏡頭,她未語淚先流。“以前不認識李夏,今天卻為他哭紅了眼。”她告訴記者,我們生活在沒有戰爭的和平年代,但我們身邊依然不缺少像李夏這樣的黨員、這樣的英雄。他們也許沒有撼天動地的本領,卻有著異於常人的勇氣。

英雄寂寂,來路即是歸途。防災科技學院大三學生趙玥被李夏的英勇事跡深深感動。“我們學的專業都是應急救援,最清楚哪裡有危險,可李夏學長還是義無反顧地奔向最危險的地方。這是學長用生命給學弟學妹上的最后一課。”趙玥說。在防災科技學院教師微信群裡,老師們紛紛表達哀悼,“母校以你為榮,英雄一路走好”。校友們紛紛留言,“學長用行動踐行了防災人的責任和擔當,用生命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從李夏的故事裡,我看到了理解。我現在特別理解我的父親,理解基層干部平凡中的偉大。”中國航天科工二院陳鐘偉說,他總是抱怨父親常年在基層忙於工作,沒有時間陪伴他的成長。他在李夏的故事裡看到父親的身影,真正懂得了父親的不容易,懂得了基層干部的不容易。

“我是一名預備黨員,時常會思考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是什麼樣子。李夏是我的榜樣,讓我深受感動,更給我力量。我們不僅要向李夏致敬,更要傳承。”觀眾高仁俊說。

“初心不因來路迢遙而改變,使命不因風雨坎坷而淡忘”是李夏的微信簽名,也是他踐行初心使命的生動詮釋。

前輩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后來人。向時代楷模學習,與典型榜樣同行,這是對時代楷模李夏最好的傳承。

夏之炙熱——

“我永遠都會記得他的好!”

現場氣氛庄重而熱烈,每個角落都彌漫著菊花的清香,沁人心脾,又有一絲苦澀。

觀眾手中的菊花束,舞台上的“花瓣雨”,都是專程從績溪縣空運過來的菊花,與李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這是我來北京的前一天,從自己家田裡摘的菊花。如今,菊花豐收了,收益變好了,這都是享李夏的福,但他卻再也看不到了……”績溪縣高楊村村民王秀萍掩面而泣。王秀萍和其他村民都種植高山貢菊,但由於缺少技術、缺乏經驗等,一直規模不足、產量不高、收益不好。今年剛入夏,菊花花苗便得了病,一大片一大片地凋零,急得王秀萍嘴角上火起泡。

有人說,心裡裝著什麼,眼裡就會看到什麼。李夏一邊安撫王秀萍,一邊想方設法多方聯系,從自己的家鄉黃山市請來技術員,為村民“開小灶”,為種植戶搞培訓。不僅如此,他還閱讀菊花種植書籍,成了半個貢菊種植專家。在他的幫助下,高楊村貢菊種植面積由380多畝擴大到1400多畝,畝均增收近2000元。

“在我心中,李夏就是我的家人!我永遠都會記得他的好!”王秀萍說。

大屏幕上出現一張照片,漫山遍野的菊花中,李夏站在菊花中間,陽光而燦爛,溫暖而炙熱。

念叨李夏的好,可遠遠不止王秀萍一個人。大媽大爺叫得親熱,跟叔叔嬸嬸總是笑臉相迎,在村民眼中李夏沒有“官架子”,在幫扶對象馮蘭香眼裡,李夏是她們一家最親的人。

“第一次見他,我有點轉不過彎來,我沒想到眼前這個笑呵呵的小伙子是書記。”村民馮蘭香忘不了初次見到李夏時的場景。自從見了一面后,李夏和馮蘭香成了“親戚”,成了往她家跑得最勤的人。困難時刻,重要時刻,都有李夏噓寒問暖和關心幫扶。

李夏把群眾當親人,群眾也把他當親人。“有時候,我甚至覺得李夏比我兒子還要親,年紀輕輕的他就這樣走了,我真的舍不得他啊!”馮蘭香的一句話,讓現場觀眾流淚不止。

馮蘭香說,李夏和村民沒有距離,她更沒有想到他不是本地人。其實初到績溪的李夏,聽不懂口音濃郁的績溪方言,如同“啞巴”和“聾子”。聽不懂就學,李夏先找當地能說點普通話的年輕人交流,再同中年人聊天,一個詞一個詞、一句話一句話學。雖然鬧了不少笑話,但三四個月下來,當地老人地地道道的土話,他也能聽懂了。突破了語言關,李夏很高興,還跟妻子“顯擺”。他認為,這樣才能和村民坐到一條板凳上,老百姓才能把他當成自己人。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默默地流淚,無聲的感動,是對李夏最深切的懷念。

夏之赤誠——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紀檢監察工作復雜而尖銳,溫和又年輕的李夏能干好嗎?”主持人話鋒一轉,現場發問,觀眾陷入沉思。

燈光暗下來,大屏幕播放短片,把觀眾拉回4年前鎮頭村換屆選舉中,有人舉報村黨總支書記陳承兵存在拉票競選的問題。紀檢部門找陳承兵談話,他表現出很大的抵觸情緒,還滿腹委屈。有人私底下勸接到任務的李夏,4年前的“小事”用不著較真,燙手山芋要“冷處理”,何況陳承兵還是他的長輩。李夏卻一絲不苟,第一次上門就吃了“閉門羹”,但他越挫越勇。20多次上門談話,從邁進門檻到走進心坎,陳承兵最終接受了組織的處理。

臉上時刻挂著笑容,這是村民眼中李夏的“標配”,可一碰上原則問題,他立馬變成了“黑臉包公”。在一些人看來,鄉鎮紀檢犯不著得罪人,而李夏的眼裡容不得一粒沙子。

李夏用堅毅之信心,執著之干勁,將自己無限熱情投身於紀檢工作中。

發布會上,績溪縣紀委常委周高輝舉起手中一個陶瓷筆筒,上面寫著“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他告訴主持人,這十個字是李夏握著女兒的手,一筆一畫刻上去的。“心裡清淨是治理政務的根本,政治高潔是廉潔正直的良謀。雖然李夏的女兒現在還不懂其中的深意,但是我相信總有一天她會懂得爸爸的舍生取義,爸爸的大義擔當!”主持人說。

鏗鏘有力的話語,經久不息的掌聲,是對李夏最由衷的敬佩。

夏之爛漫——

“漫山遍野的花朵為你綻放”

舞台上,掌聲中,李夏的妻子宛雲萍替丈夫接過了“時代楷模”獎章和榮譽証書。“向時代楷模李夏,致敬!”現場爆發出雷鳴般掌聲。

少先隊員簇擁下的宛雲萍,看上去有些瘦弱。雖然李夏已經離開了,但是她和女兒每天都會給李夏手機發微信,就像他從來沒有離開過一樣。家裡不再有李夏的身影,但是他還在女兒的畫本裡、拼圖裡、琴聲裡、思念裡……

宛雲萍告訴主持人,聚少離多、扎根基層的8年,李夏養成一個習慣:每天晚上雷打不動要跟妻子視頻,兩人聊完了,就讓妻子把手機架在鋼琴上,聽女兒彈琴。李夏曾承諾,如果女兒通過三級鋼琴考試,就送她電話手表。女兒順利通過了,電話手表到貨了,李夏卻永遠離開了。

“爸爸,我特別想你,你什麼時候回來?”李夏的女兒說。

“我不相信我和兒子就這麼一點緣分,他只是換了種方式陪在我們身邊。”李夏的母親說。

“李夏永遠是我們最愛的人,最懷念的人。我們在家裡等他回來。”妻子宛雲萍說。

“李夏,我真的很想你,真的舍不得你,不想你離開我們。”同事汪夏寅說。

“李夏在我們心裡,永遠都不會忘記他。”村民王秀萍說。

“李夏沒能看見心愛的女兒長大,沒有看見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徹底脫貧,但是李夏來過這裡,在這裡用心活過,用力愛過,這片土地不會忘記,村民不會忘記,漫山遍野的花朵不會忘記,他們為這個紀檢干部短暫而絢爛的生命綻放!”主持人質朴的話語,迸發出磅礡力量,在每一位觀眾心中久久回蕩……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真情的呼喊,都是源於心底的懷念﹔所有的懷念,都會成為時代的記憶。

好黨員、好干部、好青年李夏,你聽到了嗎?

(責編:常雪梅、王珂園)
相關專題
· 人物事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