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人口下山,產業上山,游客進山,產品出山——

看城口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如何銜接

2019年10月23日15:21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人口下山,產業上山,游客進山,產品出山—— 看城口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如何銜接

作為“四大火爐”之首,重慶的夏天過於熱情。

這兩年,難熬的酷暑時節送老人進深山三兩個月,住鄉間民宿、吃農家飯菜,消夏避暑、調養身心,漸成城裡人敬老愛親新風尚。

倚山而筑的“山城”重慶入伏即成“火焰山”,何處可覓納涼地?最好的去處就在重慶東北角——“山中之山”的城口縣。

力推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城口,交通改善、設施升級、景觀優化、產品提檔,越來越多周邊城裡人,前來樂享清爽怡人的23℃夏天和生態自然的特色物產。與此同時,昔日貧困的城口山村人,也開始支起產業灶,吃上旅游飯,走上致富路。

夏日裡,記者一行走進城口,訪農戶、進企業、看農旅、逛市場,生機勃勃的發展態勢令人耳目一新——下山農民安居樂業、上山產業興旺紅火、進山游客如織如潮、出山貨物暢銷四方,生態產業底色更綠、規模更大,架起了綠水青山通往金山銀山的致富橋,連起了決勝貧困邁向鄉村振興的致富路!

進入生態文明和大交通時代,資源稟賦優劣隨之而轉,莽莽大山逆變為價值高地。城口活用辯証法,立足群山謀出山,以發展的眼光審視資源家底、探尋振興戰略,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讓沉睡寶藏重現光芒

劣與優:從發展的制約到騰飛的寶藏

踞三省之門戶謂之城,扼四方之咽喉謂之口,城口因方位而得名。

俯瞰衛星地圖,川陝渝交界處,山多、綠濃的區域,就是城口。即使放眼全國,城口也稱得上最濃郁的那一抹綠,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綠心”。

城口的綠,源於山大、樹多。地處大巴山南麓腹地,全縣超過90%的面積為山區,林地佔比高達86%!

這“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資源稟賦,在過往的歲月裡,帶給城口百姓的更多是艱辛苦難。於農耕而言,山高天寒,僅有的巴掌田、雞窩地上,種不出好光景。進入工業文明,山高路遠、偏僻封閉,是被遺忘的地方,成了國定深貧縣。

然而,經濟發展也呈現出一種趨勢和規律,稟賦資源優劣並無定勢,會依發展階段與路徑選擇而轉換。

時空變換,星移斗轉,隨著生態文明與大交通時代到來,城口的綠色生態一夜成金。據測算,城口每年生態服務價值高達65億元,比2018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還多10億元!

“城口縣地理區位獨特,生態資源得天獨厚,自然物產豐富多樣,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如今消費者相關需求正在上升﹔與此同時,城口發展到現在,也具備了推動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基礎。”城口縣委書記闞吉林說,積極創新、主動作為、抓住機遇,激發城口農文旅融合巨大潛力,構建縣域生態經濟新體系,沉睡的生態環境資源就能被喚醒、變現、增值。

共識是奮進的動力。走好生態發展道路,必須凝聚綠色共識。在闞吉林看來,解決思想認識問題是首要前提,“城口群山環繞,封閉隔絕,歷來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要產業化、市場化發展,必須在理念和認識上有提高。”

召開干部大會、建設動員大會,邀請專家作專題輔導,深入企業、走進農村調研宣講,舞動生態考核指揮棒……多舉措攥指成拳,全縣上下思想開始統一。

生態不是經濟發展的緊箍咒,環保不是產業振興的絆腳石﹔發展不能走老路、窮路、歪路、絕路﹔生態與產業的關系非但不是二選一,反而可以“1+1>2”﹔打生態牌、走生態路、吃生態飯,這些發展理念已成為城口上下的共識。

“生態建設、環境保護是城口的根本大計、最大責任,沒有保護就失去了發展之基,沒有發展就失去了保護之力。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到底取決於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城口縣委副書記、縣長黃宗林在自己的調研報告中寫道。

為了找准發展生態經濟的重點、短板和弱項,全縣各級班子開展了大調研大討論專題活動,最終形成了以“七大農業扶貧產業”為核心的山地特色效益農業和“原鄉、原味、原生”理念的全域生態旅游產業為兩翼,帶動縣域經濟騰飛的戰略。

心往一處想、步往一處邁,還需勁往一處使。

農、文、旅三大領域融合,本質是資金、土地、勞動、技術、創意、管理、營銷等資源要素的優化重組。

出台稅費金融用地優惠政策,引來社會資本活水﹔探索多樣化利益聯結機制,綁定各方攜手前進﹔穩妥推進農村“三變”改革,激發村集體經濟活力﹔制定標准與監管追溯並舉,提升品質為品牌筑基﹔政府宣傳配合企業營銷,拓市場引游客實現更好效益……

就這樣,靠著“兩隻手”協同發力,城口開始喚醒沉睡資源,盤活閑置資源,引入外部資源,融合之勢如星火燎原。

農民靠扶貧下山,產業喜生態上山。通過下,騰出上山生態產業發展空間﹔源於上,創出下山貧困農民增收機會。一下一上間,農民生產便捷、生活安逸,產業特色鮮明、發展興旺,生態價值迸發、保護更佳

下與上:從石頭裡刨食到興業中創富

在城口,農文旅融合發展承載著脫貧攻堅、全面小康、鄉村振興三副重擔。

提衣提領子,牽牛牽鼻子。消除貧困,既是實施融合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實現融合發展的衣領子和牛鼻子,提住、牽穩就能破題、答卷!

“此前,全縣貧困人口的70%都生活在缺地、缺路、缺水、缺電的高山區,要實現脫貧致富,人口下山、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是必由之路。”在座談中,闞吉林告訴記者。

農民居所海拔下降了,生活水平卻上來了。政府統一規劃建設的安置房,讓住房條件與村容村貌大變樣﹔大散居改為大集中、小分散,公共設施配套更為集約、便利、齊全,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逐步成為過去式,窮根逐漸被刨除。

搬得下、住得好,還需能致富、可持續。高山陡坡換為河谷平壩,不僅農業生產條件極大改善,更關鍵的是聚居規模擴大,集聚了人氣和商氣,務工、創業、經商的環境更為成熟,鄉村新產業、新業態開始涌現。

高觀鎮施禮村的鄉村創客工場,就是一個旨在讓下山村民能就業、可致富的項目。村集體從農民手中收購安置房一層門面,裝修改造成旅游產品研發、產業孵化、配套加工等功能用房,依托村裡的生態資源,吸引資金、人才、技術等入駐。

在產業孵化區,一間由藝術學院師生指導農民開設的竹石工坊裡,村民嫻熟地用粗細不等的竹篾,編制出精致靈巧、鄉味濃郁的各色裝飾品、日用品﹔在工坊另一角,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頑石,在農民匠人的鑿磨、雕刻下,化身為花插、硯台、擺件等工藝品。

“工場吸納了村裡不少閑置勞動力,旅游產品銷售得也很好,一個石頭花插可以賣100多元,山間溪谷遍布著卵石,不少村民去揀石頭,拿到工坊來就能賣錢。”高觀鎮施禮村黨支部書記向輝說。

像施禮村這樣的集中安置點,城口已經建成122個,都在積極探索、發展農民能做、擅干、易增收的產業,幫助下山農民轉變生活方式,喚醒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向往。

高寒深石山區並非安居樂土,卻是生態產業發展的寶地。

農民從高山上搬下來,山上的耕地、林地、宅基地並沒有閑置、荒廢,而是作為寶貴的特色農、文、旅產業發展資源,通過組建專業合作社、引入龍頭企業合股經營等方式,進行生態化產業開發,實現生態產業上山,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商則商、宜旅則旅。

好山好水出好藥。城口境內崇山峻嶺間,生長著天麻、太白貝母等500多種名貴道地藥材,名副其實為“生態藥谷”。然而過去因沒有企業帶動,總體上規模小、效益低,資源未能充分開發利用。

2017年,在外地從事煤礦生意的城口人熊興桂,發現了家鄉中藥材潛藏的巨大價值,決定從“地下”轉戰“山上”,回鄉成立了重慶天寶藥業有限公司,投資近億元興建了廠房和數千畝的山地中藥材種苗培育和種植基地。從去年以來,公司已累計與全縣90多個村的6000多戶農民簽訂了總值3.2億元的種植收購合同,有效帶動了城口秦巴山生態中草藥材的發展。

在城口人口下山、產業上山的過程中,除了促推原有產業做大做強,一些過去因缺產業而低效利用的生鮮物產,其價值也在加工中放大。與此同時,生態在開發中得到保護,農民收益在與企業合作中增加。

爽脆、鮮美、營養、多纖的竹筍,歷來有“素食第一”的美譽。沿河鄉是遠近聞名的“竹筍之鄉”,筍竹面積超過4萬畝,品種多且質量高。然而,過去苦於加工、儲運、營銷鏈條缺失,好生態孕育的好產品卻沒有好市場、好價錢,隻能是“人在家中窮,筍在林中老”。農民下山后,對於竹林更加疏於管護,竹林面臨退化風險。

“鮮筍採下來幾個小時內必須進行殺青、保鮮,否則就會老得嚼不動,引企業到山裡建廠才能實現資源變現。”沿河鄉黨委書記吳雪飛說,經過努力,鄉裡終於引來了專事竹筍加工的重慶市包黑子食品有限公司。

“來了之后,發現這裡的筍量大,一年四季產不停,而且是野生的,品質非常高,通過液氮速凍加工保持鮮筍原汁原味,冬季銷售到東南沿海市場,效益更好。”該公司總經理包傳彬說,由於公司高於市場價收購,一名農民一天採筍收入可達300多元,已有農戶開始主動退耕還竹,積極疏林,筍竹資源有望實現量質齊增。

看中了高山生態環境價值,上山找尋產業發展機會的,除了農業企業,還有一大批新農人。沿河鄉人何立坤就是其中一位。

睿智、堅定、認真,這是記者見到何立坤時的第一印象。2010年他留學歸國,到福建農林大學從事微生物領域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去年,看到山上大片閑置土地,加上鄉裡的基礎設施日漸完善,政府還為返鄉創業者提供貼息貸款,他心動了,下決心辭職回鄉到高山上建了食用菌基地。

“老家地處山區,土地沒受污染,漫山遍野都是竹林,可以就地取材栽培更高品質的生態竹蓀、羊肚菌,預計每畝地能收入6萬元。”談起公司前景,何立坤充滿信心。

人口下山、產業上山后的城口,山地特色農業在產業化、標准化、品牌化、市場化的快軌上風馳電掣,產業發展已呈泉涌井噴之勢。

以生態引游客進山吃住娛,靠特色促旅人出山帶特產。錨定農文旅融合發展,聚焦山內外要素互通,城口改善交通、出台政策、制訂規劃,要素持續涌入、景區不斷升級、品牌日益鮮亮。一進一出中,山間鄉村新動能增強、新產業興旺、新業態勃發

進與出:從深藏無人知到擁抱大市場

筑起農、文、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發展新路徑,特色農業為路基,文化旅游是路面,產品效益是裡程碑。路基的承載力影響著發展的穩度,路面的寬廣度決定了前進的速度,裡程碑的公裡數標定了進展的程度。

然而,融合發展需產業,產業入山需交通﹔文旅成敗在游客,游客進山需道路﹔產品效益靠銷售,銷售出山需運輸……交通,大山內外人流、物流、資金流互聯互通的最關鍵因素。

為山所困、為路所限的城口,由於山外的資金、技術、消費者不願來,山裡的產業發展缺基礎,雖氣候宜人、勝景遍布,軟文化、硬產品豐富繁多,也隻能藏在深山無人賞、有市有價運不出,農民守著金銀山、過著窮日子。

據了解,幾年前城萬快速公路建成通車前,重慶主城到城口需要8小時,但現在也還要4小時。改善交通運輸一直是城口最大的願望、最緊迫的任務。

“在外聯上,城口積極爭取高速公路和高鐵建設,其中關鍵性的城開高速已開工,但山區建設難度大、工期長,在此期間城口必須苦練內功,完善內部設施,打造精品景點,力爭使高速暢通之時,即為城口旅游引爆之日。”闞吉林向記者講述城口的發展戰略時說。

城口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具備天然優勢,概括起來有天、地、人三重。

作為唯一榮獲“中國生態氣候明珠”稱號的地方,城口最熱月平均氣溫僅23℃,是消夏避暑的天然“涼城”﹔坐擁國家級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高山草場,巴山群峰逶迤連綿,原始森林蒼翠茂密,高山草甸廣袤無垠﹔秉承巴蜀文化傳統,深受三秦、楚天文化熏陶,擁有紅色文化底蘊,民俗神秘悠遠、人文多元薈萃。

為了讓文旅這個價值轉化器高效運轉,構建縣域經濟新支柱,城口縣委、縣政府集合資源,以攻堅方式傾力推動。

發展全域旅游必須統籌全域旅游資源。經過通盤考慮、細致謀劃,城口確立了“重點景區+鄉村旅游集群片區”的發展思路。

“以農文旅融合實現游客進山、產品出山,首要任務是打響知名度、營造美譽度。”城口縣文化旅游委黨組書記陳良豐說。

打造知名景區、構造引力磁場,是引來游客、打開市場的捷徑。對此,城口內育外引,集中力量推動亢谷、九重山兩個國家5A級景區打造。今年5月,城口與重慶海亞集團實業有限公司正式簽約,后者將向九重山文旅項目投資55億元。

近兩年來,兩大景區以休閑度假、山地體驗、彩葉觀光、森林康養、會務文創、特色餐飲等為主題的旅游產品持續完善提升,兩位數的游客數量、旅游收入增速,充分展現了成效和前景。

知名景區重要但仍是點,帶周邊鄉村串點成線、連線成面,方能實現生態旅游全域化目標。景區以品牌帶動、輻射周邊鄉村旅游,而鄉村旅游借力發展的同時,也在用自身特色豐富景區內涵,互融互促產生“雁陣效應”。

“巴山原鄉·生態城口”旅游品牌的設定,體現了城口對鄉旅產業的重視,“巴山”+“原鄉”是兩張旅游王牌。

原鄉之原,源於山限壤隔,制約了現代工業文明的進入和發展,保留了鄉情民俗的韻味與本真。城口由此被譽為川陝渝最后的鄉土原鄉,三峽國際黃金旅游帶上的鄉土驛站。

推動鄉村旅游發展,城口在頂層設計和發展方向上嚴格把關,按照“交通便捷、用地充分、山水靈動、氣候適宜”的原則,布局建設18個鄉村旅游集群片區,並統一使用“大巴山森林人家”品牌。

“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區建設,有著嚴格的要求,設計方案成熟才允許實施,目的就是要在類型、風格、主題方面,實現各自有特色、整體能抱團。”陳良豐說,這樣就避免了“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同質化、無序化競爭。

片區式、分散式、大規模的打造,需要多方聯手參與,其中調動起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尤為關鍵。對此,城口縣專門出台系列政策,從稅費獎補到土地供應,從貸款貼息到融資擔保,從策劃宣傳到投放廣告,從改善交通到開拓市場,提供全方位鼓勵和扶持。

當理念成為政策,思路化為行動——村集體組織力發揮出來了,農戶積極性調動起來了,資本人才涌進來了!

“嵐生風光,天生美景”,嵐天鄉是城口縣典型的深山農業鄉鎮,發展滯后,但具有生態優、鄉味濃、物產豐、民俗特等優勢。將出路定在旅游后,嵐天人在探索聚合力量搞建設上,蹚出了一條新路。

“群眾安置房是3層小樓,不少都有空閑房間,改造成民宿,來人住就有收入。”全國脫貧攻堅創新獎獲得者、嵐天鄉黨委書記江奉武說,但農民又普遍面臨缺錢、缺設計、缺管理、缺客源等諸多難題。

迎難而上,向難而行。鄉裡用足縣裡政策,引進社會資本,成立旅游開發公司,公司出資金、設計、經營、管理,村集體以基礎設施和旅游環境折股,農民以閑置房屋或扶貧小額貸款入股,以合股方式,創設“七步流程”法(發布公告、民房確認、方案設計、組織施工、共同驗收、統一經營、兌現分紅)將民房改民宿,實現了農民能分紅、村集體得收益、公司有利潤的多方共贏局面。

“過來長住避暑的老年人居多,一住就是兩三個月,吃住全包的標間每天隻要70元。”接待員王平說。目前,公司已完成了108套農房改造,接待床位達1500多張,餐飲接待能力超過4600人。接下來,還將繼續對200套農房繼續改造升級。

像鄉土嵐天這樣的集群片區,城口縣已建成5個,大巴山森林人家共計1500余戶,接待床位兩萬余張。

隻見,莽莽大巴山深處的山村:山村河魚兩扇門集群片區以毛石、夯土和玻璃為材,構建現代幾何狀民宿﹔周溪九龍瓶集群片區以木為主,打造北歐瑞士小鎮風格建筑﹔雙河天星集群片區用木石復原川東傳統民居,以退台式布局形成建筑組團﹔沿河迎紅集群片區運用竹牆、青瓦、茅草、石板等元素,營造竹主題特色村落……

2018年,全縣累計接待游客372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3億元,有效帶動了城口老臘肉、山地雞、山神漆器、食用菌、堅果雜糧等旅游“伴手禮”的銷售,使之成為商超、網銷之外,“城口山貨”出山的又一大通道。

城口,舉目皆山,卻並未困頓。秉持如山般的倔強堅持和不屈堅韌,近年來城口人同山川共生、與生態和諧,化劣勢為優勢,在一上一下中奮力摘窮帽,在一進一出中聚力謀振興,將脫貧攻堅有效銜接鄉村振興,使自然生態、瑰麗風光、山珍原味、多彩民俗化為聚寶盆和搖錢樹,用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鋪就穿山越嶺的振興大道。(記者 唐園結 鄧俐 周鵬飛)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