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中國為什麼能”有這樣一種講法——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打造“燧石工程”讓愛國主義扎根校園

2019年10月21日08:4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中國為什麼能”有這樣一種講法

“點亮夜空中的星星之火,照亮中國每個角落”“燧石擦出火花,才是你我青春最美好的選擇”……當結束曲《光榮啊,中國共青團》響起時,全場齊聲加入合唱。剎那間,台上師生演員和台下師生觀眾融為了一體。

這一幕來自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原創團史音樂劇《燧石》的演出現場。這所源自共青團的高校,選擇用充滿青春氣息的方式,探索思政課的改革創新之路,致敬五四運動100年和新中國成立70周年。

絕不讓思政課“孤軍奮戰”

翻開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一節在前言就提出:

“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中國革命為什麼能從勝利不斷走向勝利?……”

“中國為什麼能”不僅是高校思政課要解答的核心問題,更是前進征程上,今天的年輕人必須找到的答案。

一段時間以來,隨著黨中央對學校思政課要求的不斷深化,首都各個高校下大力氣對思政課進行改革和創新。

在北青政,置身於坐滿00后的課堂,試圖破解思政課教學困惑的,不僅有專職教師,還有學校的黨委書記、校長、宣傳部長、團委書記以及方方面面的專家學者。

看抬頭率、面對面談心、研究教科書、多方取經、集體“會診”,學校的老師們逐漸發現,高校思政課在面向00后大學生解答“中國為什麼能”這個問題時,往往糾結於“點”和“面”的關系,過於抽象、講不生動、缺乏針對性一直是老大難問題。

很多在一線的青年思政課教師也向學校反映,“如果除了我們,沒人再給孩子們解讀這些道理,光靠課堂,怎麼講也沒底氣”。

堅持問題導向進行頂層設計,北青政提出,絕不讓思政課“孤軍奮戰”,要以更大的縱深、更多元的方式,講明白“中國為什麼能”“中國道路為什麼對”等一系列問題。

這,就是原創團史音樂劇《燧石》誕生的背景。

因校制宜尋找最佳切入點

燧石,即電光火石,將其置身於100年前獨特的時代背景之下,則有著非凡的意義。

北青政同時是北京市團校,來自青年、投身青年工作,是該校學生的一大特點。

為從根本上解決思政課“配方”陳舊、“工藝”粗糙等問題,學校黨委多次研究認為,回眸100年前,共青團史和黨的歷史同向同行,中國共產黨的開創者恰恰也是中國共青團的奠基人,這無疑都是符合學校特質、底蘊的最佳切入點。

如果能夠准確而生動地講述好這段歷史和人物故事,顯然有助於學生深刻理解“黨旗所指就是團旗所向”“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進而找到“中國為什麼能”的答案。

由此,北青政把講好100年前進步青年勵志救國的故事作為切入點,啟動了講述共青團史的音樂劇創作,力圖通過百年前后青年的對話,讓00后大學生對愛國主義精神的理解再深一步、再實一些。

校園音樂劇《燧石》講述了100年前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后,以鄧中夏、高君宇等為代表的進步青年,在“家”與“國”、“小愛”與“大愛”的矛盾碰撞之中,毅然選擇為國負重、為民前行的故事。他們在共產主義先驅李大釗、陳獨秀的指引下,反抗舊時代,傳播新思想,創立了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國共青團的前身),為了更加強大的中國接力奮斗。

近代中國的國情是怎樣的?巴黎和會上究竟發生了什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是否一帆風順?為了精准把握角色,在創編劇目的過程中,學生們有了問題導向意識,紛紛主動翻閱教材,查閱理論。

與此同時,學生觀眾因為對原創文藝的興趣走進劇場,又由劇目帶來的諸多疑問發端,而產生理論思考的興趣。

思政課上,抬頭率高了、提問互動變得多了。

要想想出了精品后怎麼辦

音樂劇《燧石》一共24個樂段,28個唱段,旋律朗朗上口,極具戲劇感。

比如,“李大釗”出場時演唱:“辛亥革命后的中國,帝國主義將一切摧毀,軍閥統治日趨黑暗,命運的車輪瘋狂倒退。”交代了時代背景。

“高君宇”演唱:“巴黎和會受盡欺辱,中國像貧弱的老人,從未聽到過這樣的消息,心中的怒火難以壓抑。”表達了青年的憂患意識。

主題曲《燧石》歌詞引用高君宇的言志詩“我願生如閃電之耀亮,我願死如彗星之迅忽”,表達了大時代裡的青年大志向。所有人合唱:“讓我們迎接一個全新的信仰時代,世界的東方開啟光亮,一百年、一千年都會銘記光輝歷史,生存還是死亡都永遠難忘。”則詮釋了一代青年對新中國的期待。

除了考究的歌詞,《燧石》在劇情編排上力求入理入情,石評梅和高君宇間真摯的情感便是革命線之外一條溫暖的劇情線,一幕幕青春愛情故事深深吸引了觀眾,諸多金句迅速刷屏“朋友圈”。

為了把《燧石》鍛造好,北青政多次邀請中國音樂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等兄弟高校的專家學者共同把脈,劇目品質不斷提升,經常接到各類大型活動的助演邀請,成為享譽首都高校的精品劇目。

“學校創排劇目,確實要奔著打造精品去努力。但是,更要想想出了精品后怎麼辦,怎樣把精品的社會效益放大,最終回歸到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上來。”北青政校長喬東亮如是說。

用文藝吸引青年探討,用參與帶動青年體驗,用對話在碰撞中解答,用教師在其中穿針引線,最后回歸課堂,回歸理論,進入學生心裡。北青政黨委書記程曉君表示,由《燧石》團史音樂劇發端,精心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燧石工程”,旨在打造環環相扣的愛國主義教育體系,培養青年學生聽黨話、跟黨走,自覺把青春融入祖國、人民的需要之中,自覺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京華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形成生動實踐。

(本報記者 董城 本報通訊員 周敏 鄒韻婕)

(責編:呂騰龍、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