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時代先鋒

柴生芳:赤子丹心鑄豐碑

宋振峰

2019年10月05日13:58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柴生芳 赤子丹心鑄豐碑

“雖然還是瘸著�我也會一步一步踏上高高的台階�找到烈士陵園沉睡的您……”今年8月15日,在柴生芳逝世五周年之際,一首《瘸著也要來看您》的小詩又一次在臨洮縣干部群眾中的朋友圈刷屏。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柴生芳已經去世5年了,為啥仍被當地民眾如此懷念?

柴生芳,甘肅寧縣人,生前系臨洮縣委副書記、縣長,被追授時代楷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他又榮獲“最美奮斗者”稱號。

2014年8月15日凌晨,在連續工作超過17.5個小時后,45歲的柴生芳和衣睡在辦公室裡,再也沒有醒來……

“博士縣長”柴生芳曾是家鄉人記憶中的一個傳奇——從貧寒農家娃到北大高材生,再到負笈東瀛,捧回日本神戶大學碩士、博士學位。他飛得夠高夠遠,卻在學成歸國后謝絕一切邀約,於2002年10月回到甘肅。

甘肅貧瘠,發展是第一要務。在甘肅省委辦公廳政策研究室工作了4年后,柴生芳向組織主動請纓,到國家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定西市工作。

擺在他面前的是惡劣的自然條件、落后的基礎設施、既缺資源也缺資金。困難沒有讓柴生芳退縮,他一干就是8個年頭。

無論是在隴西,還是在安定,或是在臨洮,柴生芳職務如何變換,唯一不變的是為民富民的理想和追求。

在定西工作期間,柴生芳留下了29本工作日記。第24冊的最后一頁,他深情地寫道,“我能奉獻給你們的,隻有熱血和汗水。”

臨洮是燦爛的馬家窯文化發源地。但由於專業人才缺乏,豐富的文化資源一直未得到系統整合和挖掘。

柴生芳認為:“文化會改變臨洮。”他四處奔波,推介宣傳、爭取項目。最終,飽含他心血的馬家窯文化遺址保護規劃編制項目,獲得國家批復立項。

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臨洮全縣54萬人中有11萬余人是貧困人口。2013年擔任臨洮縣縣長后,柴生芳的“頭把火”直點精准扶貧。 他擠出時間下鄉,車能去的地方車去,車到不了的地方步行去。

苟家山村海拔2600多米,山路崎嶇,每年11月到次年4月,冰雪覆蓋,與外界幾乎隔絕,農民世代掙扎在貧困之中。交通不便、沒有衛生室、學校快成了危房……面對村民的迫切期盼,柴生芳記在心裡,逐一落實。去世前,苟家山村他去了11次。

在臨洮任職3年,柴生芳的足跡踏遍全縣323個行政村的281個。他廣交農民朋友,田間地頭、噓寒問暖,農戶家中、促膝長談,全縣最偏僻的村子也留下了他的足跡。

去過的村庄,他會記下名字,用筆在日記本上標出位置,然后一個個連接起來,繪制成簡易地圖。對每個村的地理位置、村情村況,他都能如數家珍。

日記本裡畫的是線路,裝進大腦的是思路。在縣政府辦公樓會議室裡,柴生芳挂起了兩幅彩色的“作戰圖”。地圖上,臨洮縣每個村對應一個圖標——洋芋、白菜、雞、牛……323個行政村,細分為125個產業示范村,130個產業潛力村,每個村都有主導產業。

“強村抓提升、弱村抓培育”,余下村落分步推進。柴生芳用全新精准的“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向貧困發起了總攻。臨洮不僅成為全省精准扶貧示范縣,而且貧困人口也從他來時的11萬人,減少為不到5萬人。

“要想富,先修路”。為此,柴生芳先后6次赴京匯報銜接,使臨洮成為國家“六盤山片區交通扶貧攻堅示范試點縣”,爭取到1173.3公裡的農村公路改造項目,相當於前幾十年公路建設總和。

“心裡要有百姓,責任責任責任”,在工作日記中,柴生芳揮筆誓言,力透紙背。一個饃饃的早飯、數個小時的顛簸、馬不停蹄的一線辦公、延續到凌晨的討論,構成了柴生芳在臨洮每一天的工作內容。

讓自己的腿腳粘上鄉間的泥土,讓自己的雙手感受到百姓心窩的溫度。面對信訪群眾,他不消極躲避、搪塞敷衍,而是讓自己辦公室的大門永遠為他們敞開,將心比心,想他們之所想,急他們之所急。

翻到柴生芳工作日記的最后一頁:“下午4時30分,在縣文化中心主持召開全縣捐資助學表彰暨優秀貧困學生資助大會,會議有六項議程。潘曉文全縣理科狀元,考入北京大學……”

最后一刻,他的心裡裝的,仍是群眾的點點滴滴。

(責編:喬業瓊、閆妍)
相關專題
· 人物事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