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要聞聯播

孫家棟:星斗璀璨寫傳奇

2019年09月23日11:2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孫家棟:星斗璀璨寫傳奇

“少年勤學,青年擔綱,你是國家的棟梁。導彈、衛星、嫦娥、北斗,滿天星斗璀璨,寫下你的傳奇。年過古稀未伏櫪,猶向蒼穹寄深情。”這是“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的頒獎詞,雖然寥寥數語,卻道出了孫家棟傳奇的航天人生。

孫家棟的一生與中國航天多個第一密切相連:他主持完成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第一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的總體設計,承擔了包括東方紅三號通信廣播衛星、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和中巴資源衛星等第二代應用衛星工程的研制重任,先后擔任我國北斗導航工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1958年4月,孫家棟從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學成歸國。當時,中國正在謀劃發展導彈事業,新組建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急需技術人才。孫家棟二話不說,服從組織分配,來到國防部五院一分院導彈總體設計部。

邊學邊干,邊干邊學。孫家棟跟著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搞了九年導彈,自己也成長為一名成熟的導彈專家。

1967年7月,一道調令,讓孫家棟又一次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中央決定組建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親自點將,讓孫家棟擔任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技術總負責人。這一次,孫家棟一干就是40多年,再也沒有離開過。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際探月熱潮的興起,我國於2004年啟動“嫦娥一號”探月工程。作為中國月球探測的主要倡導者之一,孫家棟與欒恩杰、歐陽自遠等專家一起提出2020年前中國月球探測工程分三個階段的實施方案,明確了中國月球探測的發展方向、目標和路線圖。他還擔任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的總設計師,確定了工程目標和總體方案,對各大系統的技術途徑作出重要決策。

據老伴魏素萍回憶,搞“嫦娥一號”時,孫家棟經常半夜走到涼台上,仰頭仔細看著月亮在天上慢慢移動,心裡默默琢磨工程技術方案,“有時在窗前一站就是幾個小時”。

2007年11月7日,“嫦娥一號”成功實施第三次近月制動,順利進入環月軌道。這一刻,北京航天飛行指揮控制中心裡,大家從座位上站起來,歡呼雀躍,擁抱握手﹔孫家棟卻背過身子,掏出手絹偷偷擦眼淚。

“‘嫦娥一號’成功了,我當時突然就想到舊社會洋車、洋火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從科學技術發展來講,在這麼短的時間,我們國家能把‘嫦娥一號’送到月球上去,盡管是第一次,卻這麼精准,作為一個航天人,我當時心情比較激動,確實為我們國家有這麼大的成就感到自豪。”回憶此情此景,孫家棟不禁感慨道。

2009年4月15日,孫家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參加指揮的北斗導航定位衛星發射任務又一次獲得圓滿成功——這是中國自主研制發射的第100個航天器。在這100個航天器中,由孫家棟擔任技術負責人、總師或工程總師的就有34個,佔到1/3。

在我國風雲氣象衛星的發展過程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一代到二代,孫家棟也都參與其中。“中國航天發展最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自力更生、獨立自主。我們不能故步自封,要向外界學習,但一定得有自主的思想,尤其是核心的技術、核心的器件,一定要自主解決。我國氣象衛星及氣象應用整個體系完全是依靠自主創新發展起來的,因此可以做到自主可控、不受制於人。”

2018年6月5日,風雲二號最后一顆星——風雲二號H星成功發射。作為風雲二號工程總設計師,89歲高齡的孫家棟再次出現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每一回坐在發射場,他總像第一次那樣,能清晰地聽見心臟怦怦跳動的聲音。

“孫家棟是在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中成長起來的優秀科學家,也是中國航天事業的見証人。自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首戰告捷,到繞月探測工程的圓滿成功,孫家棟幾十年來為中國航天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我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2009年3月,在孫家棟80歲生日時,恩師錢學森專門致信祝賀。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改革先鋒”、“國家勛章”……翻開孫家棟的人生履歷,就如同閱讀一部70年新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

回顧近60年的航天生涯,孫家棟認為自己僅僅是航天人中很平常的一個,是中國的航天事業成就了自己:“國家給了這樣一份重任,能夠受到國家如此信任,我感到非常榮幸,願意貢獻自己的一切力量。”(本報記者 張蕾)

(責編:劉尤罕、呂騰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