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最美奮斗者

【最美奮斗者】

張孝騫:世有良醫,天下之福

2019年09月19日09:0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張孝騫:世有良醫,天下之福

張孝騫(1897-1987) 新華社發

“醫者,外治肌骨,內馴五臟,袪疾患,消病痛,以精專之術救死扶傷,此為妙手仁心。醫者,上循天道,下探良方,揚善義,慰人情,以公共立場濟世安民,此為杏林之俠。世有良醫,天下之福,幸甚至哉,幸甚至哉!”

1919年出版的《新湖南》月刊第一卷第一期中,22歲的張孝騫在他題為《公共衛生設施之程序》的文章裡寫下的這段話,100年后的今天聽來仍然振聾發聵。

張孝騫,號慎齋,湖南長沙市人,生於1897年12月28日。張孝騫是我國西醫學的先驅、著名臨床醫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醫學界的“南湘雅,北協和”,都與他有不解之緣。新中國成立前,他擔任了11年湘雅醫學院的院長﹔新中國成立后,他擔任了31年的協和醫院內科主任,並先后擔任中國醫科大學副校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等重要職務。有人說他雖然是個知識分子,卻有著軍人般的斗志。無論在協和,還是湘雅,90個春秋的搏擊和奮斗,彰顯了他對醫學教育、培養人才的執著追求。人們尊敬地稱他為“協和”泰斗、“湘雅”軒轅。

張孝騫的座右銘是“戒,慎,恐,懼”,這不僅源於他將心比心的思考,也是他60余年從醫的經驗之談。“患者以生命相托,我們如何不‘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抱著這種服務醫學的理念,張孝騫與患者講話,從來都是用商量的口吻﹔在臨床中,遇到問題,他也總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力求告知信息的准確性。

“學醫是學共性,而治病是治‘個性’。”張孝騫認為,為患者診治就像公安人員破案,不能滿足於一次診斷,更不能認為成竹在胸,因為無論醫生如何使自己的診斷符合疾病的實際狀況,都隻能是在一定條件下、對某階段病情的認識。所以,在他接觸過的每個病例中,都會因個體差異而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的診治,而要做到這一點,隻能鞭策自己每天學習。但他主張的學習,不是埋頭讀書,他告誡學生,不要做“看書的郎中”,而是要去觀察患者病情的變化,注重臨床細節問題的發現和解決。

“在患者面前,我們永遠是個小學生。”對疾病個體性的認識,使張孝騫格外重視臨床第一手資料,於是他養成了堅持用“小本本”記錄疑難病例的習慣。

有一天,馬寅初的夫人來協和看病,她主訴的症狀是“一感冒就休克”,很多醫生對此都無能為力,但張孝騫卻道出病因——嚴重出血性休克后的垂體壞死。原來,他在接診后,聯想到他的“小本本”上,記錄了30年前馬寅初夫人曾發生臨產大出血的情況,他將二者聯系起來,得出推斷。張孝騫的記錄是用寥寥數語抓住疾病的核心部分,所以即使他到晚年,在右眼出現視網膜色素變性、左眼患白內障的情況下,每次查房時都要通過擴瞳提升視力,為了能記錄他的“小本本”,對患者負責。

1985年12月,88歲的張孝騫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在當天的日記裡這樣寫道:“下午2時舉行我的入黨宣誓大會,頗多譽詞,深感慚愧……護士送來花束,醫院送一玉雕裝飾品,醫科院送來一壽字蛋糕。熱情洋溢,耗錢過多,十分慚愧!”

兩個“慚愧”,讓人們感悟了這位追求進步、追求真理的耄耋老人虛懷若谷的情懷。1987年,90歲高齡的張孝騫因病在北京逝世。

(記者 龍軍)

(責編:王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最美奮斗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