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成俊
2019年09月18日10:10 來源:黨員電教與遠程教育
2018年,為展現優秀黨員風採,用身邊的黨員和身邊的故事教育身邊的人,海安市委組織部創新探索,把視角轉向基層一線,將鏡頭對准普通黨員,先后攝制了八集系列微視頻《我們的初心》(以下簡稱《初心》)。《初心》系列微視頻選材來自一線,八位主角都是來自平凡崗位上的普通黨員,八個故事都是發生在群眾身邊的平凡小事,卻向觀眾傳遞了朴素的信念力量。如今回顧這一系列微視頻,我的驚喜和感動同在,收獲和遺憾並存。
聚焦身邊“小人物”
拍攝黨員電教片,第一要務就是選擇拍攝對象。制片之初,我們就確立了“以黨員群眾身邊人、身邊事作為題材,用平民化視角來講述初心故事”的思路。但如何從全市5萬多名黨員中挖掘我們想要報道的典型呢?
我們採取了基層推薦、民意調查和事跡評估相結合的選材方法。《初心》中人物的推選,首先是通過基層黨組織推薦而來,從流程上來看這樣最為快捷。不過,基層黨組織推薦的不一定就合適,行不行還要看群眾怎麼說。所以我們增設了材料評審和民意走訪環節,確保事跡真實、群眾反響好,再納入初選范圍。最為復雜的是最后一步,就是比較選擇。在這一環節,我們進一步確立了一些比選原則。一是人物必須來自基層、直面基層,這是出於接地氣考慮——為了選出的人物大家較熟悉,不熟悉的也會感到親切。二是選出來的人物盡可能具有較廣泛的代表性。為此,我們根據年齡結構、行業類別、成績貢獻等一項項進行比較,注重選出的人物在整體上有較大年齡跨度、較廣行業覆蓋和較深工作資歷。
最后選出的八名典型人物,有扎根基層30年的全國衛生計生系統勞動模范,有以初心致匠心的非遺傳承人,有拼搏一線身經百戰的老抄表工,有腳踏實地銳意進取的85后村支部書記,有用心傳遞點滴溫暖的公益人士,有用愛呵護孩子成長的幼教工作者,有恪守職責保衛一方平安的基層干警,有為生命注入希望的白衣天使。他們各處不同年齡段,經歷和行業都富於自身的獨特性,整體上幾乎可以作為整個基層黨員群體的代表。但他們也有共同點,就是在普通崗位上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雖沒有光環,認真琢磨一下又能發現不平凡之處。
深入生活原生態
拍攝人物,難在拍“活”。《初心》的拍攝對象均來自基層一線,有一個顯著的共同特點就是“平民化”身份,不同於以往“高大全”的典型。如果刻意拔高,既脫離實際,也難得人心。而要真實反映,如何拍出平淡中的真味,也是道有些難的題目。
每次開拍前,我們都會與拍攝對象充分溝通,了解其真實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日常。開拍后,我們隻設定場景,拒絕導演成分,“你做你事,我拍我片”,完全以客觀角度去記錄。這樣的方式決定了我們必須深入拍攝對象的工作生活,必須拍攝大量的場景素材,才可能表達出平凡歷程中的真味。我們用了近一年的時間,和抄表工李小軍一起到叢林裡刨溝尋表,和派出所所長許海濤一起到現場調解糾紛,還坐過婦女主任朱翠平駕駛的電動三輪車……在每一個場景中,我們盡量不干預拍攝對象的既有節奏。當村支部書記楊嘯被群眾質疑時,我們恰逢其會,用一氣呵成的長鏡頭將他的委屈、無奈和焦急表現了出來。所有粉飾的東西被拿掉后,可能畫面沒有擺拍那麼完美,同期聲也沒有那麼干淨精練,但真實現場卻得到最大化還原。看似平淡朴拙的故事,細想起來卻富含信息﹔人物也沒有距離感,可觸可感。
挖掘故事有技巧
在拍攝過程中,為了抓住亮點,要做一些必備的功課,盡早地與拍攝對象拉近距離,有時還應找到彼此的共同關注點,這樣在交流中更容易與拍攝對象走在“同一頻道”。
36歲的楊小健已經在護士崗位上干了十六年,每天忙個不停,就連分娩的前一天仍然在工作。但在深入採訪時,她說出來的故事卻很單薄。因為她始終在忙,記憶中留下的也隻有那些忙碌的場景,卻記不起自己經歷過的具體事件。這時候最好能夠提示引導她,而這就需要對她有足夠的了解。拍攝間隙,我們看到她的QQ頭像、手機屏保都是孩子的照片,便聊起了養孩子的不易,共同語言多了起來。有了話題,就有了引子,她開始談起了一件不太想說的往事。一個夏天的雨夜,她加班太晚,本來在家照看孩子睡覺的丈夫就到醫院去接她下班。就這麼不大一會兒的工夫,孩子從睡夢中驚醒,看到家中沒人很是害怕,自己跑了出去。楊小健兩口子回來時,孩子正在小區大門口,赤腳站在雨中。也許他們再晚回來一分鐘,孩子就要走失。說到這裡,楊小健的聲音哽咽。節目播出后,她的故事在醫護人員中引起了很大共鳴,因為這樣的事情離大家很近,很多同行都有著與她相似的其他經歷和感受。
不是每次都能順利“撬開”拍攝對象的嘴。一些拍攝對象在剛接觸時有些拘束,這時我們就要換個角度,避免單刀直入,盡量提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他們張口“說話”。彼此形成一定的認同和共鳴后,再將開放式問題逐步過渡到閉合式問題,甚至啟發式提問,這樣拍攝對象就有可能會在不經意間記起一些我們想要的故事。
放大暖心小瞬間
細微之處見精神。寫小說的時候,作者一般會對人物具有特征性的某一部分如眼睛、鼻子、眉毛等進行細致描寫,通過這些“特寫鏡頭”,讀者能更好地了解人物的特征和思想感情。同樣,在視頻拍攝過程中,我們的鏡頭也要注意細節的捕捉和放大表現。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就是由一個個細節組成的,顯眼的細節有時候會成為人物的標志。
《初心》每集時長在6分鐘左右,但已經足以為一些精致的小細節留足空間時間。比如扎根農村幼教28年的幼兒園園長戴小紅,因為操心建設新的教學樓已經生出微微白發﹔計生干部朱翠平背著一個小藥箱,已經服務了村裡三代人﹔花鼓傳承人楊培杰,每年都要敲壞花鼓一兩個﹔抄表工李小軍隨身帶著一個2800毫升的大水杯,夏天的時候一天要喝空好幾次﹔“第一書記”楊嘯每天步行25000步,一年要磨壞兩三雙皮鞋……這些碎片化的細節符號,見証了歲月留痕,烙上了時代印記,將它們鑲嵌到人物故事當中去,在人物塑造上更具張力。
仔細“盤盤”更可人
《初心》拍攝從2018年年初一直延續到年尾,我們除了在敘事結構、影像畫面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也不斷在后期制作中找亮點。
最初幾集視頻的開頭,都是用“我是某某,是某某單位的員工”這樣的開場白,重復幾遍后,就覺得干巴。為了吸引受眾,我們根據拍攝對象職業的不同,對視頻的開頭進行了重新打磨。比如在講述護士楊小健的故事時,多次用分屏切換+快節奏音樂的形式,展示護士繁忙的工作場景。在講述公益人徐穎事跡時,用AE等后期軟件,對各類照片資料進行了整合加工,有意識地用字幕來表現人物思想。在講述非遺傳承人楊培杰事跡時,特別錄制了海安花鼓的獨有音效,用於視頻轉場剪輯。
后期制作其實是一個非常磨人的過程,有時候昨天覺得還不錯的剪輯思路,今天再看就不滿意了。比如微視頻的結尾,一開始我們用黑底紅字的對仗文字來提煉概括人物形象及精神品質,但在觀賞學習了一些優秀網絡短視頻后,我們又對所有微視頻的字幕呈現方式進行了調整。這個過程就像“盤”核桃,反復翻弄摩挲,才能使之光亮可人。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市委組織部)
(原載於《黨員電教與遠程教育》2019年8期)
(《黨員電教與遠程教育》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