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中國共青團

揚州共青團:做青年人才的“聚寶盆”

韓春麗

2019年09月16日15:05    來源:中國共青團

在揚州的幾天裡,記者所到之處,所見之人,不是青年人才,就是在談如何選人才,聚人才,用人才,育人才。


沿著揚州古運河的航道,驅車與船舶並駕齊驅,你會有瞬間的穿越感:這裡帆影幢幢,人頭攢動,算盤噼啪響,鹽商巨賈熙來攘往,一派繁華景象。

這不是小說,也不是演繹,而是揚州這座2500年文化古都曾有的一段真實歷史,當然也可以說是正在續寫輝煌的揚州今天之面貌。

在揚州的幾天裡,記者先后走訪了揚州市、儀征市、高郵市、寶應縣,從團市委到團縣委,到最基層的菱塘鄉、安宜鎮、射陽湖鎮,採訪了多位青年企業家或創業青年、數位各層級團干,並參加了2019“助力科創.逐夢揚州”青年創新創業大賽決賽——所到之處,所見之人,不是青年人才,就是在談如何選人才,聚人才,用人才,育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在記者採訪期間,江蘇省首個以人才為主題的公園——揚州市人才公園也正式開園。揚州上下早就達成了“興城先興人”,以人才公園開園為契機,努力打造人才服務領先之地、人才市場發達之地、人才生活無憂之地、人才文化濃郁之地,不斷開創“人才引領創新、創新驅動發展”新局面的統一理念。

團揚州市委書記洪揚雖然年紀輕輕,卻已經是共青團戰線上的老兵。她曾經在團市委副書記崗位上工作過,然后又到其他部門兜兜轉轉工作了8年,跳出共青團,回頭反觀共青團,再回歸共青團,她獲得了不一樣的視角和創意,口才極佳的她,如數家珍般地清點著揚州的諸多青年人才,又高屋建瓴地談到團市委的人才觀:習總書記說過,人才是第一資源。揚州市委、市政府正著力推進科創名城建設,這其中人才必將是核心

要素之一,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人才驅動,爭創揚州第四次輝煌需要人才引領,共青團組織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責無旁貸。必須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大局工作,打造青年身邊的共青團,千金市骨聚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百花齊放育人才,讓青年人才在揚州這片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土地上譜寫出“強國一代”的壯美華章。

人才聚起來:

揚州市青年商會是個“聚寶盆”

揚州市青年商會的態勢,在全國都別具一格。在揚州個園附近一座古香古色的建筑裡,記者拜訪了揚州市青年商會,採訪了秘書長田芳芳、副秘書長張正彥。這兩位都有自己的企業,卻不拿一分錢義務在這裡干得熱火朝天。從他們的言談間,透露出對青商會的珍愛和青商會的價值所在。

青商會現有300多名會員,今年以來,他們實行副會長輪值會長制度,每人輪值兩個月,激勵機制促進了大家的積極性,讓青商會活力十足。同時,原訂3年期的“揚州青年企業家發展領航計劃”也因為效果良好供不應求,而列入揚州市人才政策20條,成為常態化工作。

揚州市青年商會歸屬團揚州市委,自2005年成立以來,青商會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青商會目前共有會員企業近300家,會員企業發展形成產值500多億的經濟集群。

同時,近年來,團市委、市青商會創新開展“揚州青年企業家發展領航計劃”,通過廣泛發動、自主報名、組織評審等程序,每年遴選培育50名左右的優秀青年企業家。打造管理提升平台、交流合作平台、發展服務平台、個人成長平台,促進形成青年領軍創新型企業家集群。

這次揚州採訪,記者接觸了數位企業家,他們均以自己是青商會會員而自豪,以參加過“揚州市青年企業家發展領航計劃”而驕傲。

在企業林立的江都區,記者採訪了兩位新生代企業家:江蘇華倫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吳昊、揚州宏運車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錦鵬。

32歲的吳昊曾經留學英國7年半,並在那裡工作過,但最終他回到父親的企業,用青年的銳氣和學識,幫父親的企業迭代升級,提速增效。2014年,吳昊先從銷售員做起,卓有成效﹔接著做SAPERP項目部項目經理,給企業舊的薄弱的財務管理體系超強糾錯,補齊短板,一舉打通採購、生產、銷售整個企業系統,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任國際貿易部及市場部經理后,在韓國開了第一家分公司,又計劃在歐洲設分公司,投資了天使基金和創業基金,用吳昊自己的話說:國內國外,都跟專業的團隊合作,做專業的事。

陳錦鵬則靠慎言篤行,挽救了瀕臨破產的宏運車業。1983年出生的潮汕人陳錦鵬,大學畢業后,先在北京工作了一年,2006年回到父親所開的十幾家工廠之一的空調廠工作,從車間裝配工做起,因為工作出色,很快提升為副總經理,但提拔后第4天,就被派到瀕臨破產的宏運車業做總經理,這是2008年。陳錦鵬在對宏運車業細致觀察反復揣摩后,找出了以往管理浪費的症結所在,從而帶領員工當年就把產值翻了幾倍,今年產值預計可達2.2億元。

這兩位80后,是實力証明“虎門無犬子”的代表,也都是銳不可當的帥才。他倆都是揚州青商會的成員,都參加過團市委舉辦的“領航計劃”,屬於民企新生代,成功接班的典型,用新思維和新模式帶動企業轉型升級。共青團集聚這些青年創二代,給予培育和平台。陳錦鵬說:“非常高興團市委把很多青年人才凝聚在一起,便於我接觸和接手一些跨行業的東西,因為目光若隻盯著一個行業,就好像你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我們要學會多元化投資。”

在寶應縣,記者採訪了江蘇奧新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新生代企業家吳哲。吳哲曾經留美4年,2013年回國,進入父親的企業工作。見到記者,吳哲說自己很自豪的一件事是今年6月14日,他代表公司到北京參加世界交通運輸大會,並上台領取了中國公路學會頒發的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作為規模不大的民營企業,能到全國層面上去角力競技並獲獎,當然可喜可賀。吳哲還詳細述說道,自己是“領航計劃”的第三期會員,本來他去報考第二期“領航計劃”的,但由於他太緊張,第一次竟然沒有通過。吳哲說,他剛回國時生活三點一線很枯燥,進入共青團人才平台后,工作和生活才開始立體和生動起來。

在儀征市,記者參觀了揚州杰嘉工業固廢處置有限公司,並採訪了總經理樊紅杰,他是江蘇省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揚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曾任第二期“領航班”班長,擔任青商會副會長以來,把自身經歷和資源都無私地分享給更年輕的一代。比如在樊紅杰輪值會長期間,他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綠色活動”:青商會一行先后參觀了揚州杰嘉工業固廢處置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及化工園區科技展廳、應急響應中心。參觀期間,樊紅杰介紹了危險廢物的處置工藝、處置流程以及相關的規范管理、環保作業、實時監控信息化管理模式等。讓青商會成員了解了企業環保管理的技術問題和政策內容。在隨后的座談會上,大家一起探討了環保與生產的結合點,表示要以環保倒逼轉型,促進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這給青商會成員上了一堂生動的看得見聞得著的綠色普及展示會。

截至目前,揚州青商會會員中,次入選市綠揚金鳳領軍人才、揚州英才培育計劃、市十大經濟新聞人物。揚州青商會,名副其實的青年人才的聚散地、集合營。

人才用起來:

“海歸創業園”搭起七彩橋

在揚州市海歸人才創業園,記者與程倩雲和她的小伙伴們進行了一番促膝長談。

90后程倩雲,現在是揚州市海歸人才創業園的執行董事、揚州市歸國青年留學生協會會長、團工委書記,她的名聲很響。從成立歸國青年留學生協會,到任市政協委員,再到任省團代會代表、全國婦代會代表——這每一項都打破了江蘇省的最小年齡記錄。她的歸國青年留學生協會也從2015年的103人,猛增到現在的657人,並且他們在全省第一家提出並實踐海歸閉環服務體系。這些榮譽和成績的獲得,既歸功於她個人的努力,也與共青團息息相關。

程倩雲於英國金融碩士畢業后回國,想創業做點事,但跑了多個創業點,都不順利,后來她找到團市委,在團市委的指導下,她的事業才有了頭緒和進展,當年便獲得江蘇省大學生創業大賽一等獎、團市委授予的“揚州市新長征突擊手”稱號。程倩雲的事業開始起步,隨著她凝聚的留學生越來越多,她提議創建的揚州市海歸人才創業園也於2018年10月正式開園,她如魚得水,事業的各個項目漸次鋪開。

2018年10月,在團市委指導下,他們成立了留學生協會團工委。團工委最值得稱道的一件事是接收留學生的團員檔案管理。根據調查,揚州於2012年各高中開放國際班后,留學生人數呈指數級增長,很多出國團員的檔案散失。團工委了解到這個情況后,接管了留學生的團員檔案,並進行3-5年的跟蹤幫助,稱為“老幫新”社團,他們提供出國前、出國中、歸國后一整套服務體系,整個揚州市的出國初高中學生都參與了這個活動。

說起“老幫新”,留學生協會秘書長張霄有很多話要說。張霄於英國本碩畢業后,回國工作,於2015年回到家鄉揚州,創立以新媒體技術為主的江蘇眾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創立“萬能海歸平台”“挖海歸”等海歸自媒體品牌。他整合“留學+海歸”完整產業鏈,專注海歸服務市場,有著豐富的服務海歸的實戰經驗,並且他把自己公司的服務擴大到留學生協會,比如2019年揚州留學生的行前會,就是由張霄主講的,他從留學生所需的生活技能到安全預防等,都做了詳盡的囑咐。共有14人入選“揚州英才培育計劃”,22人先后被評為“揚州市十大杰出青年”,1人入選省雙創博士,8人入選省“333工程”,3人榮膺省十佳(優秀)青年企業家、省雙創之星,41人留學生在出國中,“老幫新”還有線上社團,幫助新生與老生建立起聯系,留學生想發表論文,以及想到海外500強公司實習等,都可以為他們提供線索和幫助。留學生回國后,“老幫新”可以幫他們做求職輔導、簡歷修改、職位內推等,也就是說,不管大事小情,此處彼處,留學生協會團工委隨時都可以向留學生施以援手,當然他們的服務能力也在摸索和實踐中不斷提高。

總之,揚州市歸國青年留學生協會作為社會組織,他們的海創園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引進了28個留學歸國人員的創業項目。

海創園坐落在邗江區,團邗江區委副書記王銀鑫說:程倩雲他們,都是比同齡人多操心100倍的優秀青年。共青團就抓住這些關鍵人物發力,既為他們提供切實的服務,又借他們的力量團結和激發更多青年的創造才能,為社會經濟做貢獻。

像程倩雲這樣能操心的優秀青年,還有很多。在寶應縣安宜鎮,記者採訪了寶應縣“餓了麼”外賣小哥團支部、寶應縣電子競技協團支部。電競協會秘書長薛兆龍說,他們有500多名會員,成立團支部后,大家覺得有了歸屬感,跟其他團支部聯誼也方便多了,已經舉辦過十幾場比賽,現正與南京高校洽談合作。鎮團委書記朱迪煒,讀書時就參加過南京高校電子聯盟,上任團委書記以來,整合資源力促該鎮社會組織活躍,帶動起鄉鎮青年圍繞在共青團身邊。

記者採訪期間,正值寶應縣射陽湖生態荷花節,38度的高溫下,依然游人如織,且有序文明,射陽湖鎮青年志願者服務隊發揮了積極作用。該志願者服務隊現有成員50名,是聚合各類人才、有能力、有熱情、靠得住、敢擔當的文明實踐青年軍。

團寶應縣委副書記洪玲艷介紹說,以往寶應縣流出青年較多。現在,新興領域團支部的吸引力與凝聚力很強,全縣目前已經成立了十幾家“兩新”團組織,他們對於留住青年活躍青年起了很大作用。

記者在高郵市通郵電子商務產業園發展有限公司,採訪了董事長葉鵬雲。寧波人葉鵬雲,曾經在阿裡巴巴工作7年,2015年經招商引資來到高郵市做電子商務產業園。3年多時間,他成功吸引400多家入駐企業,總營業額達18億元。最初他招不到商,是共青團幫他召集年輕人做電商培訓從而打開了市場。葉鵬雲興致勃勃地帶記者參觀他五層樓滿員在孵化的通郵電商園,這裡的一面牆上貼滿了他的各種榮譽,他前后獲得了99個榮譽稱號。又帶著記者去看20000平米的倉儲中心,以及另一座樓內正在培訓中的成人技能培訓教育,講到他跟團高郵市委的親密關系:團市委已在通郵公司設立了團支部,團市委還幫助他跟全國各地高校對接,引進大量培訓生員。

團高郵市委副書記崔明海說,他們希望通過通郵這個榜樣,帶動盤活高郵市的非公企業團建。目前,外地輸入的人才都把共青團當成自己的娘家,通郵所在的城南區也已經成為快遞小哥們的休閑驛站,團市委在這邊的郵管局也設立了團支部,中午來通郵食堂吃頓午飯,累了可以到團組織的陣地來看一本書,休息一下。

從團揚州市委,到團縣(市)委、鎮團委,揚州共青團各層級團干,既能識人又會用人,他們看准關鍵人才,出手相扶並真誠服務其成長壯大,然后再盤活帶動一方領域的共青團工作。

人才育起來:

“雙積雙評”積分入團

揚州的“積分入團”工作點亮整個江蘇省。已經從事少先隊工作40年的揚州市少先隊總輔導員吳立宏,經驗豐富又很謙虛。據他介紹,從嚴治團以來,入團比率控制在30%,很多初中學生感到茫然,為了給出入團的具體標准,江蘇省率先在全國提出了“積分入團”,而揚州又在全省率先實行全市初中“積分入團”,要求全市初中,必須做到“五個落實”,確保了“積分入團”工作落到實處。

為摸清“積分入團”在全市實施一年多來的情況,團市委到城鄉13所初中學校進行過調研座談,大家普遍反映:“積分入團”填補了團和隊之間出現的“斷層”,使團隊組織的銜接更加緊密了,同時也激發了初中生對共青團的向往之情,在引導他們樹立正確“三觀”、向上向善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在寶應縣實驗初級中學,團委的李娜遞給記者一份填寫詳細的學生“積分入團”手冊,她說:我們全校88個班級實施“雙積雙評”積分入團以來,老師們覺得推誰入團有章可循,學生們知道了應該朝什麼方向努力才能入團。

在江蘇省唯一的少數民族鄉高郵市菱塘回族鄉,鄉團委書記呂春輝帶著記者樓上樓下參觀了菱塘鄉民族文化宮,這裡既是黨群服務中心,也是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設有青年之家、青年書吧且功能齊全。他也介紹了菱塘民族初級中學,根據上級團組織關於入團的總體要求,制定了本校初中生“積分入團”方案。進一步深化了“初中團隊一體化”工作,克服了以“考試成績”和“班主任印象”作為入團主要依據的弊端,構建了較為科學的評價體系。

“積分入團”進一步強化了初中團隊銜接工作,有效地提升了初中團隊一體化水平。

記者還採訪了團揚州市委學少部部長陳慧,畢業於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的她,有很多奇思妙想,她積極謀劃,為揚州市青少年培養作出了貢獻。不久前,由團中央指導,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中國少年兒童發展服務中心主辦的“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訓練營”2019年營員名單出爐,全國共有200名學生拿到了入場券,其中揚州就有6名。8月4-10日,這6名學生將到全國青少年北戴河活動營地,體驗前沿科技,接受嚴格訓練,並參加智能機器人競技比賽,和來自全國的選手進行現場大比拼。

為何揚州能夠獲得6張高水准科創訓練營的入場券?這與揚州重視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密不可分。今年初,團市委還啟動了“青少年科技能力提升計劃”,依托少年科學院,在市青少年活動中心特別開設公益科技軟件編程課程,遴選了資深科技輔導員擔任老師。此外還圍繞青少年科技自主創新和學習情況研發了軟件教材。每周六上午,市青少年活動中心都會迎來近百名上公益課的孩子。在課堂上,孩子們戴著先進的智能拍攝眼鏡,學習前沿科普知識。可視化的眼鏡不但方便孩子們學習,也增加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這一系列公益科技課程讓孩子們受益匪淺,短短半年,便培養出了多名打入省科技競賽的選手,還有2個孩子今年成功入選市青少年創新后備人才。團市委希望通過公益科技課程,為揚州青少年在科技領域打開一扇窗戶。

眼下,陳慧正帶隊北上比賽征戰中。她說:“雖然我們身處三線城市,但我們要有一線城市的資源和理念,培養出的孩子要有國際視野。”

《中國共青團》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謝倩、閆妍)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