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時代先鋒

敬佑生命守初心

——2019年“最美醫生”巡禮(上)

記者 白劍峰 邱超奕

2019年08月18日08:5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看到一個個小生命被救過來,自己付出多少都值了”“哪怕隻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也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今年8月19日是第二個中國醫師節,主題是“弘揚崇高精神,聚力健康中國”。

長期以來,廣大醫務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守護億萬民眾健康,贏得了全社會的贊譽。

當一個人來到世間,是誰接住了第一聲啼哭?當一個人遭遇病痛,是誰擋住了死神的腳步?當一個人命若游絲,是誰陪他走過最黯淡的時刻?生死相依,不離不棄,這就是醫生!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醫生是一個崇高而神聖的職業。長期以來,廣大醫務工作者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精神,守護億萬民眾的健康,贏得了全社會的贊譽。

  生命高於一切

作為北京兒童醫院急診科主任,王荃每天都在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

兒科又被稱為“啞科”。王荃查房,就像過篩子,不漏掉一個危重患者。王荃要求團隊,接診后必須迅速識別患兒是否有潛在生命危險,准確判斷病情發展方向。

一天凌晨,一名家長帶著患病毒性感冒的女兒來到急診科。當時,女孩除了臉色發白、身體乏力之外,無其他症狀,家長要求大夫給開點藥回家吃。此時,正趕上王荃查房,她發現孩子精神很差,用聽診器聽了聽心臟,立刻覺察有問題。王荃說:“心音特別低鈍遙遠,快上心電圖。”結果顯示,患兒為三度房室傳導阻滯。

“高度懷疑暴心。趕緊聯系心內科,快去藥房取大劑量激素!”王荃快速發出一系列指令。急診科的醫生一聽“暴心”,立刻飛奔行動。這是致死率極高的突發性心臟危急重症,能不能搶救過來就在分秒之間。女孩很快出現手腳發涼等心肌壞死症狀。由於診斷准確和果斷用藥,女孩得到了及時救治。

“生命高於一切。看到一個個小生命被救過來,自己付出多少都值了!”王荃說。

“技不在高而在德,術不在巧而在仁。”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葛均波的座右銘。他曾創造了冠心病治療的多項“第一”,成功搶救超過2000例危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他自主研制的可降解涂層新型冠狀支架,平均每年使超過10萬例冠心病患者獲益,可為患者和國家每年節省醫療費用支出15億元。

有一次,他為一名19歲女孩做了一台高難度心臟介入手術。手術過程中,他的手因高度疲勞,兩次抽筋,一邊痛苦地自我按摩,一邊繼續完成手術。由於長時間做手術,他患了椎間盤突出症。即便在住院期間,他依然通過對講機指導手術。有時甚至綁著腰托,親自將手術完成。

“無論病人在何處,隻要我力所能及,我都願意盡心盡力幫助他們。”葛均波說。84歲的梁阿姨是一名外地來滬患者,當地醫院診斷為心功能不全,推薦到上海就診。她來到徐匯區中心醫院,正好遇到葛均波院士團隊在基層出診。梁阿姨患有復雜心臟病,本來需要多次手術。為減少患者反復手術的痛苦,葛均波一次手術完成冠狀動脈及外周血管介入兩項治療,實現了患者獲益最大化。

  勇闖醫學“禁區”

腦干腫瘤和顱底腫瘤,歷來被稱為手術“禁區”。能闖入這個“禁區”的醫生,要藝高膽大,更要有非凡的勇氣和毅力。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張俊廷,每年完成顱內復雜疑難性腫瘤及脊髓內腫瘤顯微手術近500例,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對神經外科醫生來說,每一台手術都像是懸崖上走鋼絲。

張俊廷日復一日,凝神斂氣地在細如發絲的神經與血管中間,尋找每一線可能的生機。寂靜的手術室,但見手術刀一點點移動,顱底腫瘤一點點地被剝離。如此精細的動作,往往重復千萬次,才能接近完美。

張俊廷說:“作為一名醫生,我無法拒絕病人,那是我的責任。”在醫院裡,他總是不停地被來自各地的患者“圍追堵截”:出門診時,沒有挂上號的病人不斷地懇求加號﹔剛走下手術台,守在手術室外的病人央求看片子。於是,他的吃飯時間一拖再拖,甚至直接省了。有時,他剛出完門診,接著就得上手術台。

接受過開顱手術的病人,頭皮上都會留有瘢痕。張俊廷認為,如果頭皮縫得不齊,遺留的瘢痕就可能很大,今后病人一梳頭心情就會變壞。因此,他縫頭皮時,總是想方設法縫整齊。他說:“手術沒有來回修改的機會,必須事先考慮到每一個細節。”

石學敏是著名中醫針灸學專家、國醫大師、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名譽院長。他創立的醒腦開竅針刺法、石氏中風單元療法,在治療中風病難題上獨樹一幟。長期以來,他致力於針灸學術交流和推廣,先后赴100余個國家及地區講學、診療,為中醫針灸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針灸外交家”。

有一年,美國健身教練戴維突發中風癱瘓,生活不能自理,也不能說話。戴維一家人奔赴天津找到了石學敏。經過石學敏治療,患者當天就能抬起上肢。住院3個月后,患者可以由家屬攙扶行走,也能正常說話了。他豎起大拇指說:“中國針灸,了不起!”

  常懷醫者仁心

“看見了!我看見了!”在浙大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眼科病房裡,一名75歲的老奶奶終於見到久違的光明。她喜悅的聲音在顫抖,拉著醫生的手也在顫抖。

為她做眼角膜手術的是眼科主任醫師姚玉峰。1995年,他放棄國外高薪聘請,回國后做了世界上第一例不會發生排斥反應的角膜移植手術,被國際眼科界命名為“姚氏法角膜移植術”。這是一項以中國人的名字命名並被首次載入世界角膜移植史的技術。

常懷醫者仁心,傾情回報社會。看門診、做手術、講課……姚玉峰每天隻睡四五個小時,仍然無法滿足病人的需求。他意識到,面對成千上萬的眼病患者,一個人的力量太有限了。2009年開始,他義務舉辦全國角膜病學習班,無償獻出專利技術,至今連續舉辦11年,累計培訓7000多人次,相當於全國眼科醫生總數的1/4。20多年來,他積攢了20多萬張角膜病人的圖像,成功開發出第一代人工智能角膜病診斷系統,診斷准確率達87%。

近兩年,姚玉峰先后為兩位年逾九旬的老人實施了高難度白內障手術。手術前的兩位老人,都面臨失明。他們四處求醫,得到的回答都是:病情重,超高齡,手術風險太大。面對老人對光明的渴望,姚玉峰說:“哪怕隻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也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最終,兩台高難度手術都取得了成功。把風險留給自己,把幸福留給患者,這就是他的情懷和擔當。

王東進是南大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心胸外科主任醫師,他有一支強大的“親友團”。這個親友團的成員,都是他最牽挂的病人。在手機裡,他珍藏著一張兩個寶寶的照片。“這是一對雙胞胎姐妹所生的孩子。姐妹的主動脈瓣都出了問題,我們給姐姐採取了肺動脈瓣挪到主動脈瓣的技術,給妹妹使用了機械瓣。現在兩個人都結婚生子!”

時刻准備,隨時待命,成為王東進的生活常態。他幾乎全年無休,開展各類疑難重大手術萬余例,包括先心病、瓣膜病、冠心病和大血管病等。

“做手術不僅要保証成功率,更要站在患者角度,考慮術后創傷、恢復和美觀等問題。精益求精,是外科醫生永遠的追求。”王東進說。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18日 02 版)

(責編:高巍、趙晶)
相關專題
· 人物事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