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干部論壇

彭清華:涼山脫貧攻堅調查

2019年08月16日10:24    來源:《求是》

原標題:涼山脫貧攻堅調查

涼山彝區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是影響四川乃至全國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的控制性因素。習近平總書記對涼山脫貧攻堅高度重視、對彝區群眾十分牽挂,2018年春節前夕深入大涼山腹地考察指導,2019年新年賀詞中還深切關心看望過的彝區群眾,給我們極大的鼓舞和鞭策。我到四川工作一年多來,先后6次到涼山調研扶貧工作。這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我確定以脫貧攻堅為主題,選擇到全省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涼山州布拖縣和金陽縣開展蹲點調研,對如期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和思考。

涼山彝區面貌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布拖縣和金陽縣位於涼山州東南部,彝族人口均超過80%。經過這些年脫貧攻堅,兩縣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底的35.6%、38.1%分別降至2018年底的26%、23.6%,仍屬貧中之貧、堅中之堅。去最偏遠的鄉、看最貧困的村、訪最貧窮的戶,是這次調研的初衷。3天時間裡,我走訪了6個鄉、7個村、29戶貧困戶,在農戶家中召開了3次有貧困群眾、老黨員、村組干部和幫扶干部參加的“壩壩會”,利用晚上時間召開了3次縣鄉干部座談會。之前,還派出兩個調研小分隊,深入兩縣18個鄉、26個村、84戶貧困戶,對面上情況進行摸排。

走訪的7個村貧困發生率都超過了40%,尤其布拖縣奎久村達95.6%,是全省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之一。這個村地處高寒山區,平均海拔2900多米,山高坡陡,耕地零散,廣種薄收。全村166戶591人中,有貧困人口565人,是典型的極度貧困村。沿著崎嶇小路來到奎久村二組,村裡都是低矮破舊的土坯房,房上蓋著木板、石板或茅草,無窗戶、無開間,不通風、不透光,門又矮又窄,需要彎著腰才能進到屋裡。歷史上,許多彝族家庭都是人畜同屋,近年來通過扶貧,在每家院子裡搭建了畜圈,牲畜搬出去了,但全家人仍同住一屋。我在吉什吉惹、吉什木日、乃來哈要家,了解到這幾戶都享受了低保、養老保險,乃來哈要還享受了殘疾人補貼。孩子上學是免費的,看病能報銷大部分費用,最大的問題是住房。目前,易地扶貧搬遷的新房子正在抓緊修建,2020年春節前就可以搬進去了,大家對美好生活充滿了期待。

其他幾個村的狀況稍好一些。進村道路是新修的水泥路或柏油路,沿途處處都能看到集中安置點建設工地,幼兒園、衛生室建到了村裡,村民生活大為改善。金陽縣依達村的搬遷戶阿牛偉日、吉克採木,原來住在高山上的土坯房裡,靠放牧和種植土豆、玉米過日子,世代貧苦﹔2018年享受扶貧政策搬進了建在公路邊的新居,房子寬敞明亮、干淨整潔,家裡用上了電視機、電飯鍋,生活條件今非昔比。很多彝族村民雖然語言不通,但見面都豎著大拇指連聲說,脫貧攻堅瓦吉瓦(好得很)、習總書記卡莎莎(感謝)。大家發自內心地感恩黨、感恩習近平總書記。

州裡同志介紹,如今涼山州鄉鎮和村道路通暢率達99%以上,15年免費教育(含3年幼教)已全面實施,為幫助彝族孩子學前學會普通話,絕大多數村辦起了幼教點,全州65.9萬貧困人口告別千百年來祖祖輩輩所處的生存狀態,過上了新的生活,貧困人口從2013年底的88.1萬降至2018年底的31.7萬,貧困發生率從19.8%降至7.1%。涼山脫貧攻堅帶來的深刻變化,進一步印証了黨中央、習近平總書記的堅強領導和英明決策,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廣大基層干部和各族群眾對2020年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充滿信心。

“兩不愁”基本解決、“三保障”還有短板

“兩不愁三保障”是脫貧攻堅的關鍵標尺。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我把涼山州極度貧困村“兩不愁三保障”落實情況作為這次調研的重點。

從所走訪的貧困戶情況看,吃穿已不成問題,家家都存有糧食,挂有臘肉,土豆、玉米、蕎麥是自家生產的,大米則是從外面買來的。涼山彝族群眾過去缺衣少被,現在人人都有幾身換洗衣服,逢年過節或客人來了,都要換上五顏六色的民族服裝,很多還是自己縫制的。是否不愁吃不愁穿,關鍵看有沒有穩定的收入。群眾收入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種養業。涼山農村家庭一般都有五六畝或七八畝地,多的達十幾畝(部分是開荒地),除了糧食作物,有的還種一些花椒等經濟作物以增加收入,養幾頭牲畜主要自己吃,部分也拿去賣錢。二是外出務工。2018年涼山建檔立卡貧困戶轉移輸出勞動力6.1萬人,人均年收入2萬元左右。家裡隻要有人出去打工,脫貧就有了保障。對於沒有外出務工的,村裡還安排了一些護林員、保潔員等公益性崗位。三是政策兜底。沒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可以根據家庭情況申請享受低保政策。老人可以領取養老金和高齡補貼,殘疾人另有專項補貼,有的戶還有生態林、退耕還林等補助,算下來也能達到脫貧的最低收入標准。最要緊的,是使低保政策能夠真正兜到貧困戶身上去。

據了解,涼山州貧困戶家庭年人均純收入低於4000元的還有45533戶(其中布拖縣5516戶、金陽縣3107戶)。影響穩定增收的主要原因在於:種養業效益不高,交通仍是最大的瓶頸,物流成本較高,外銷渠道不暢﹔外出務工比例偏低,由於語言不通、缺少技術,2018年全州轉移輸出勞動力129.56萬人、轉移率52%,低於全省18個百分點﹔有些政策落實還不到位,比如,按規定60歲以上村民可以領取每月100至117元不等的養老金,滿80歲還可以領取50至100元不等的高齡補貼,但有的老人在集中摸底申報時不到規定領取年齡,等達到后又沒有及時幫助他們申請辦理,導致政策落空﹔還有些在最初識別時不符合貧困戶條件,后因災、因病等致貧,但沒有及時補充納入而未按時享受相關政策照顧。

住房安全是脫貧最直觀的標志,也是涼山當前最緊要的任務。涼山彝族群眾對住上好房子的願望十分強烈,幾年來,省上先后啟動彝家新寨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全州267萬農村居民從土坯房中搬出來,住上了安全敞亮的新居。目前,全州還有43388戶安全住房建設任務,其中23700戶屬易地扶貧搬遷,多數處於在建狀態。高寒地區11月后就基本不能施工,由於建設時間集中,造成建筑材料緊張,成本增加。布拖縣日需用磚300萬匹,全縣所有磚廠滿負荷生產每天隻能產磚50萬匹,其他需要從外地拉進來,3毛多一匹的磚運到工地達到7毛多。我反復提醒負責工程建設的同志既要趕工期,更要確保工程質量,房子是建給群眾住的,質量不過關,群眾不方便,還會帶來安全隱患,千萬不能“蘿卜快了不洗泥”。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我實地察看了布拖縣瓦都鄉中心小學,家住附近的孩子放學可以回家,遠一些的在校寄宿。孩子們上學不花錢,吃住都由政府負擔,每人還發了校服,宿舍也非常整潔。客觀講,送孩子上學比留在家裡對家庭負擔更輕,這就有效保証了孩子們不會因家庭貧困而失學。但涼山州學齡少年兒童失學輟學現象還比較嚴重,據統計,全州失學輟學人數高達61872人,近年來經過各方努力已解決39271人復學問題,還有2260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5541人)。這既有思想觀念落后的原因,也有教育資源不足的因素。有的認為讀書無用,不想讀,跟父母打工去了﹔有的學習成績跟不上,產生厭學情緒﹔還有的彝區孩子聽不懂普通話,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盡管這些年辦學條件有很大改善,但大通鋪、大班額仍較普遍。目前,州裡已對所有失學輟學孩子建立了台賬,指定專人聯系跟進,區分不同情況,解決他們返校復學問題。

基本醫療有保障是貧困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從到訪的貧困村看,群眾都納入了醫保體系,即便在最偏遠的地方,鄉村兩級都建有衛生院(室)。群眾可以就近看病,鄉鎮醫院門診費用30元以內不用個人花錢、30至100元的由個人自付、100元以上按一定比例報銷,貧困群眾縣域內住院個人支付大約隻佔5%。為什麼還有一些群眾因病致貧呢?一是不少彝區群眾健康意識不強,小病扛一扛,不願找大夫,小病拖成大病﹔二是政策宣傳和落實不到位,有的群眾不知道看病能否報銷、能報多少,擔心不堪重負﹔三是基層醫技人員專業水平不高,轉診不便、治愈率低。

此外,安全飲水、生活用電、廣播電視“戶三有”方面有些還沒有到位。據了解,全州還有20003戶安全飲水不達標,4420戶生活用電不達標,21604戶廣播電視不達標。這些問題都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必須逐戶解決。

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通過這次調研,也發現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需要認真研究,以進一步提高扶貧政策的針對性、有效性,保障脫貧攻堅質量。

第一,資源配置需要更加科學合理。調研中發現一個現象:一方面,涼山醫療資源整體不足、保障能力較弱,基層普遍反映醫務人員和醫療設備短缺﹔另一方面,又存在一定程度的資源浪費,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雖然都建立起來了,但接診率低,有的醫療設備購置了用不起來,甚至沒有拆封。布拖縣瓦都鄉衛生院共有8名醫護人員,還有4名村醫輪流值班,2019年以來除幾名住院病人外,平均每月接診僅20人。從面上看,布拖縣有鄉鎮衛生院30個,核定編制390人,在編在崗372人,平均每個機構12.4人。醫療機構增加了,但就醫人數卻逐年下降,2016—2018年間,全縣在基層機構診療人次從6.1萬減少到3.3萬,降幅接近一半。這與當地人口外流逐年增加、基層醫療機構覆蓋人口較少以及服務能力較弱有關。類似情況在教育領域也存在,有的學校大班額、大通鋪問題突出,金陽縣義務教育階段699個教學班級中,55人以上大班額達355個,最多的高達135人﹔住校學生大都2人甚至3人一床。而有些較為偏遠的學校學生又比較少,金陽縣寨子鄉小學在校學生隻有95人,最多的班32人,最少的班隻有2人。

現在,群眾對優質教育和醫療服務的需求比較強烈。隨著外出務工人員增多,交通條件改善,群眾收入不斷提高,有病去條件好些的醫院看,孩子送到外面好點的學校去讀書,這種現象越來越普遍。我們既要根據實際需要擴大基層公共服務資源保障,也要加強資源整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打破按現有行政區域分配資源的格局,在具備條件的地方,集中資源辦好中心鄉鎮及中心村的學校和醫院,通過鄉鎮醫院定期組織巡診的方式解決一些偏遠貧困村村醫不足問題,讓群眾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醫療服務。涼山群眾居住分散,鄉鎮規模較小,上級部門在對鄉鎮衛生院及村衛生室、學校達標考核時,也要從實際出發,講求實效,避免“一刀切”。

第二,扶貧政策需要統籌兼顧。現在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政策扶持力度較大,這是完全必要的,但也出現建檔立卡貧困戶與其他邊緣貧困戶享受的政策待遇相差懸殊的情況。就拿解決住房安全來說,建檔立卡貧困戶易地扶貧搬遷戶均自籌不超過1萬元,其他都由政府承擔,而非建檔立卡隨遷戶一般補貼3萬至5萬元不等,其他由個人自籌,這樣每戶補貼相差幾萬元,最高達10萬元左右。布拖縣奎久村二組有53戶村民,其中45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即將統一搬遷到集中安置點,剩余8戶不能享受同等政策,隻能留在原址。當初建檔立卡時,優先考慮困難群眾,縣裡規定村組干部一般不納入貧困戶,這對於防止鄉村干部以權謀私、密切干群關系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造成部分村組干部困難家庭享受不到相關政策待遇。金陽縣瓦伍村洛姑依達組有33戶,其中28戶貧困戶都搬下山住進了新居,還有3戶五保戶也准備搬下去集中供養,隻剩下一戶組長和一戶村醫留守在10裡外的高山上,成了“獨居戶”。據了解,這並不是個別現象。金陽縣搬遷率80%以上的119個自然村,共涉及村組干部175人(戶),由於隨遷政策差距過大,絕大部分沒有搬遷。

在2013年進行貧困人口識別時,主要看群眾收入水平,有些建檔立卡貧困戶與非建檔立卡貧困戶可能只是“一隻羊”或“一頭豬”的差距,但一經認定,享受的政策扶持卻是“天壤之別”。有的地方建檔立卡貧困戶普遍住新居、其他農戶住老房,造成部分群眾心理上的落差,影響對脫貧攻堅的滿意度。當然,有政策就有差別,現階段重點是解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問題,其他問題可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通盤考慮。對少數亟須解決住房安全的農戶,可以利用其他渠道籌集的資金統籌解決﹔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搬遷率達80%以上的貧困村,要給予一些特殊優惠政策,盡可能實現整村搬遷,否則留下部分散戶不搬,不僅公共服務無法保障,用水、用電和道路維修成本也將大幅增加,現在的非貧困戶可能成為將來的貧困戶。

第三,綜合施策解決阻礙涼山脫貧的特殊社會問題。涼山在新中國成立前曾是煙毒的原植地。20世紀80年代以來,涼山成為境外毒品經滇入川的重要通道和集散地之一,毒品、艾滋病問題是部分群眾致貧返貧的重要根源,也是困擾當地發展的“攔路虎”。“一人吸毒、全家遭殃”、“一人染病、全家致貧”現象比較突出。近年來,省州縣上下聯動、有關部門協同配合,通過重拳肅毒、全域防艾,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涼山州外流販毒人數、本地新滋生吸毒人數大幅下降,艾滋病抗病毒治療覆蓋率大幅提升,新發感染率逐年降低。克服這個頑瘴痼疾很不容易,需要付出整代人的努力,但它事關群眾生命健康,事關彝區興盛發展,再難也要做。

涼山州還有一個特殊社會問題是彝族群眾自發搬遷。歷史上彝族先民為了躲避戰亂、應對災荒、謀求生存,慣於游牧輪耕,有的居無定所。直到前些年,說走就走的自發搬遷仍在一些地方流行,這一方面暫時緩解了群眾的生存困境,另一方面又造成人戶分離,在遷居地沒有戶籍,不能加入當地村集體經濟組織、享受相關政策照顧,而原戶籍地也因其外遷不再過問,形成“兩不管”局面。據統計,涼山州內跨縣自發搬遷人口有15.08萬人(搬遷至其他市州還有3.43萬人)。為確保不讓一個貧困家庭掉隊,近年來,州委州政府加大了對這部分特殊群體的幫扶力度,對其中符合條件的6652戶25424人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由遷出地與遷入地按照責任分工進行幫扶,部分實現了脫貧,尚未脫貧的還有4362戶18090人,已落實幫扶責任和措施。通過綜合施策,力爭用幾年時間徹底解決這一歷史遺留的“老大難”問題。

決戰決勝必須更加精准務實

脫貧攻堅戰已經進入決勝的關鍵階段。涼山州剩下的貧困人口大多集中在條件最差的高山峽谷地帶,越往后越是難啃的“硬骨頭”。讓貧甲天下的大涼山永遠告別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讓彝區群眾與全國全省人民一道同步實現全面小康,這是具有何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情!全省各級黨委政府踐行初心使命,必須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一鼓作氣、決戰決勝,確保如期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聚焦聚焦再聚焦,精准精准再精准。脫貧攻堅進入收官階段,力量必須更加集中,措施必須更加精准。就四川來說,要聚焦彝區藏區等深度貧困地區,其中彝區又是重中之重。2018年以來,四川省委省政府專門出台了12個方面34條“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派出11支共5700多人的綜合幫扶工作隊,長駐涼山11個深度貧困縣的貧困鄉鎮和貧困村助力脫貧攻堅,中央有關部門和廣東、浙江兩省通過對口支援和東西部扶貧協作也給予了有力支持。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全省組織了26萬多人的隊伍,從2019年6月開始,用兩個多月時間,圍繞落實“兩不愁三保障”開展回頭看大排查,一戶一戶走訪,一項一項登記,建立台賬、分解任務、落實責任、補齊短板,用繡花功夫做精准文章,確保幫扶工作扎實、脫貧結果真實。

壓緊壓實領導責任,防止精神鬆懈滑坡。涼山脫貧攻堅任務艱巨、條件艱苦,這些年一仗一仗打下來,基層干部長期處於超負荷運轉,弦繃得很緊,付出很多、犧牲很大。許多基層干部和幫扶工作隊員舍小家顧大家,與貧困群眾一塊苦一塊累一塊干,他們的精神令人感動。但是,時間久了也會產生一些惰性,有的存在盲目樂觀傾向,對困難和問題估計不足﹔有的存在消極悲觀情緒,導致精神懈怠、工作鬆垮。對干部既要壓實責任、強化問責,也要關心愛護、鼓勁激勵,使他們勇於擔當、善於作為。現在正是脫貧攻堅最吃勁的時候,越到沖刺階段,越要咬緊牙關、一鼓作氣、不勝不休。

增強群眾內生動力,切實提高造血功能。這些年從中央到地方、社會各方面,都向貧困地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可以說是有史以來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變化最大、受益最多的。但在部分群眾中也產生了過分依賴心理,有的地方存在“干部干、群眾看”現象,有的群眾甚至習慣於坐享幫扶、不願脫貧摘帽。高質量脫貧不能隻靠救濟,扶貧不能養懶漢。貧困群眾既是幫扶對象,也是脫貧主體,必須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激發內生動力。要進一步加強感恩奮進教育,引導群眾知恩圖報、不等不靠,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幸福美好生活。厚葬薄養、高額彩禮等陳規陋習也是彝族群眾致貧返貧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深入推進移風易俗,讓彝族群眾養成好習慣,盡快融入現代文明。

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打造帶不走的鄉村干部人才隊伍。目前,在涼山州參與脫貧攻堅的各級幫扶干部和專業人員共11276人,有的重點縣幫扶干部已超過本地干部。這支隊伍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但從長遠來看,給錢給物不如建好一個黨支部。幫扶工作隊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幫助把村“兩委”班子建好建強。現在,農村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了,村“兩委”班子年齡結構老化、文化水平偏低問題更加突出。穩定脫貧和鄉村振興的干部和人才從哪裡來?要更多從優秀農民工和退役軍人中物色培養。他們外出打拼多年,學到了新知識、接觸了新事物,開闊了眼界,增強了本領,有建設家鄉、造福桑梓的情懷和願望。引導他們回鄉創業,從中物色培養入黨積極分子和村組干部人選,是建設高素質農村黨員隊伍和基層干部隊伍的關鍵之舉,要作為一項戰略性工程來抓。

作者:中共四川省委書記

(責編:王靜、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