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時代先鋒

“行走的洞庭湖水利百科全書”——追記“時代楷模”余元君(三)

劉勇

2019年08月12日09:21    來源:湖南日報

原標題:“行走的洞庭湖水利百科全書”

刻苦鑽研,他用專業技術才干呵護母親湖

萬裡長江,險在荊江,難在洞庭。

惟其難,方顯治湖專業人才之重要,更顯余元君溘然離世之痛心。

他是“霸得蠻”的湖南人,“明知湖有蛟,偏要舉繩縛”。

但他從不“蠻干”——從考入天津大學水利系開始,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都在刻苦鑽研,用專業技術才干呵護母親湖,成為同事眼中“行走的洞庭湖水利百科全書”。

1994年做大學畢業設計時,余元君是全班唯一一個選擇用編程做拱壩應力分析的學生。

在那個計算機應用還比較少見的年代,指導老師也不得不善意提醒他:選這麼難的課題,你很有可能畢不了業。

余元君沒有被困難嚇倒。最終,他獲得91分的優異成績。

畢業后,他選擇回到家鄉湖南,選擇了治理洞庭湖這個世界性難題。

盡管是科班出身,可余元君在前兩三年的工作中還是明顯感覺到,洞庭湖太復雜了,泥沙、河道、水環境等變幻莫測,大學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情況之間,有著天壤之別。余元君覺得,要治理好母親湖,必須首先俯下身去了解她、熟悉她、研究她。

吞吐長江,接納四水,每年入湖徑流量達3000億立方米﹔湖區內大約有1000萬人口、1000萬畝耕地,需要大堤保安全、保生產……洞庭湖的每一組數據都事關治湖成效和湖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余元君大量收集治湖資料,分門別類整理。辦公室裡的治湖書籍堆成一面牆,電腦硬盤裡存的資料達上千個G。

洞庭湖的歷史變遷,水旱災害發生的規律,治湖的經驗和教訓,堤垸、水系的分布,三峽水庫蓄水后的影響……各個維度的洞庭湖,他都做到了心中有數。

曾與他同一個辦公室的同事向朝暉記得,余元君最常見的兩個姿態,一是伏案翻書看資料,一是仰靠座椅想問題。

知行合一,他走遍了洞庭湖3471公裡一線防洪大堤、226個大小堤垸

要真正了解洞庭湖,還必須“行走江湖”。在余元君1999年的工作日記裡,清晰地寫著,全年出差101天。正是這樣的上下求索,讓他走遍了洞庭湖3471公裡一線防洪大堤、226個大小堤垸。

他對下屬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我們不能坐在辦公室裡治理洞庭湖。

他隨身攜帶的《湖南省洞庭湖區堤垸圖集》《認識洞庭湖》等工具書,布滿了密密麻麻的標記和文字,那是用生命在洞庭湖“打卡”的印記。

是的,他生命中的最后三天,也是在洞庭湖區出差,在治湖工程一線奔波。

年復一年,知行合一,余元君僅憑一支筆、一頁紙,就能勾勒出洞庭湖不同區域的水系堤垸圖、工程分布圖,其速度之快、位置之精准、數據之翔實,令許多同行專家嘆為觀止。

省水利廳原總工程師張振全說,余元君是湖南最熟悉洞庭湖治理情況的幾個專家之一。

——他主持完成的《洞庭湖治理建設與管理適用文件匯編》,成為洞庭湖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的“洞庭寶典”。

——他結合工作實際撰寫近20篇論文,在省部級刊物上發表。

——他領銜完成多項科研項目,獲得省部級獎勵﹔他指導青年學生參加的技能比賽,更是獲得國家級榮譽。

——他以非計算機專業畢業的身份,正著手開發“數字洞庭”系統,助力構建人水和諧新洞庭。可惜天不假年,一本厚厚的手寫規劃隻能待后來人去接力完成。

治理洞庭湖,不僅需要運籌帷幄,更需要決勝千裡。

湖區抗洪搶險,余元君總是奔赴現場出謀劃策,憑借精湛的專業技術,一次又一次化險為夷。

2003年,余元君開始主導洞庭湖治理規劃的編修。這是一項直接決定整個母親湖安瀾與否的工作,他經常對同事說:“時刻記著,我們是洞庭人,要為洞庭湖謀長遠。”

余元君編修規劃,前期要走訪、勘探,實施過程中既要為施工單位提供技術支撐,也要監督施工質量。遇到規劃調整,他更是要在現場反復核實、比較。

省洞庭湖水利事務中心主任沈新平說,10多年來,余元君參與和主持過的規劃技術方案審查達500多場次,從已經完工的工程來看,科學性、合理性全部“過得硬”。

(責編:王珂園、呂騰龍)
相關專題
· 時代楷模
· 人物事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