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最美奮斗者

曹保明:生命就是用來奮斗的

王瑞

2019年08月05日08:29    來源:吉林日報

原標題:曹保明:生命就是用來奮斗的

雖已是古稀之年,但著名文化學者、民俗學專家曹保明工作時總是很興奮。面對大量待處理的資料,他說:“沒有辦法停下來”。

曹保明出生於農民家庭,並無家學淵源。18歲時,一次偶然的機會曹保明翻到了林青著的書信體散文集《冰凌花》,便被其文字所吸引。手捧這本小書,一個有些稚嫩而又無比堅定的想法在他腦中漸漸清晰:我也要用文字去記錄這美麗的東北大地。

1976年,曹保明從吉林大學中文系畢業后,在吉林大學中文系的民間文學教研室執教。因為從事民間文學的教學工作,要經常和學生們一起到田間地頭、深山密林去作田野調查。在調查中,曹保明了解到了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土匪的“三江好”,實則是救國救民的英雄。東北地區還有多少個“三江好”,從“三江好”的精神內核能否窺見東北文化的一個側面,東北人文的核心精神又是什麼,東北文化未來發展的出路在哪裡……這一系列問題,推動著曹保明不斷思考、探索。

從密林到江畔,從雪地到草原﹔從春種到秋收,從熱鬧的鄉鎮到荒草萋萋的古村,曹保明對東北的人文痕跡作著“地毯式”的實地考察。在他的倡導和努力下,通化縣東來鄉鹿圈子村、撫鬆縣漫江鎮錦江木屋村等省內一批極具特色的傳統村落得以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他有著人類學家的腳力。

曹保明的視野包含過去五行八作。通過系統整理,東北地區歷史上的漁獵文化、森林文化、行幫文化、採參文化、淘金文化、冬捕文化、工匠文化、軍旅文化等以特定行業和職業為范疇的諸多特色文化形態研究已經具備理論框架。他有著社會學家的眼力。

曹保明的研究貫通古今民俗文化。他是文化遺產研究領域的專家,無論是對於有形文化遺產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大量的文章和專著進行論述。除了對東北民俗的深入研究,他的研究視角也面向全國、面向世界,以期找到民俗文化的共性規律,推動民俗學的學科理論構建。他常說,保護文化遺產的最佳方式就是讓文化遺產在當代活起來,賦予文化遺產與時俱進的精神內涵。近年來,很多要在東北地區拍攝影視作品的編導專業人士都來向曹保明請教,以期制作出原汁原味的“東北感”。他很樂於給他們提供建議,也希望看到真實的東北民俗文化元素展現在大眾視野。為弘揚工匠精神,他系統研究了吉林工匠文化,並有專著《吉林工匠》出版﹔為紀念革命英烈,曹保明又投入到吉林省老兵口述史的採訪撰寫和整理工作中。近期,他又在著力研究東北亞地區絲綢之路民俗文化的歷史脈絡和發展走向,為東北地域文化的未來思考出路。他有著民俗學家的腦力。

曹保明的著作得到了海內外的廣泛認可。2019年吉林日報彩練新聞客戶端策劃推出了“聽曹保明講故事·一書一記憶”連載專欄。在曹保明著的出版圖書中選取105本,每天推介1本,持續3個多月。曹保明的很多著作被譯成日、韓、俄、英等文字發行海外,在國際上特別是在東北亞國家有著廣泛影響。他讓世界聽到了東北文化的聲音,已成為東北地域文化的一個鮮明符號。

曹保明的辦公室顯得十分局促,書架和地面上都摞滿了書,櫃子上還有很多收藏的民俗擺件。別人視之為破銅爛鐵的老鋪招牌、獵叉魚鉤,在曹保明眼裡都是寶貝。他說:“沒能跟上時代步伐的文化遺產注定要消亡,但記錄它們的存在、記錄它們的消亡,是文化學者的責任。”

70歲的曹保明如今依舊行走在廣袤無垠的文化田野上。40年來,每逢春節等重要傳統節日,他一定要到鄉下,去看當地集中展現出來的民俗文化,和當地村民一起過節。平日裡,如果他沒在辦公室,就一定是在調研地,或是去往調研地的路上。回到辦公室,便坐在紙堆裡,整理資料往往一干就是一整天。到外地出差,也是作息如常。他爭分奪秒地整理資料、整理思路,竭盡全力為東北文化的傳承、發展與保護貢獻力量。“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根本停不下來。我的生命就是用來奮斗的。”曹保明說。

(責編:王珂園、常雪梅)
相關專題
· 最美奮斗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