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穎璞
2019年07月24日11:07 來源:解放日報
“橋何名歟?曰奮斗”,這是中國現代橋梁之父茅以升的名言,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總院資深總工程師林元培最喜愛的一句話。他的職業生涯,是一部橋梁人的熱血奮斗史。一次次攻堅克難,一個個重大決策……在他的主持設計之下,南浦、楊浦、盧浦、徐浦4座越江大橋、東海大橋橫空出世,實現了上海人跨越黃浦江、跨越長江口的夢想。
20年無裂縫,超越外國“模板”
今年83歲的林元培,設計過上百座橋梁,一生與橋打交道。最令他感懷的,是在黃浦江上造大橋的時光。林元培回憶說,在黃浦江上造大橋,是上海市政總院的前兩代總工程師一直以來的夢想,由於客觀原因沒有實現。正因目睹了前輩們的失落,所以當造黃浦江大橋的機遇擺在面前時,他格外珍惜。
改革開放后,中央傳來了開發浦東的好消息,第一座在中心城區開建的黃浦江大橋是南浦大橋。來自日本和加拿大的公司都想負責設計,但最終上海決定,讓中國人自主設計。林元培至今還記得,時任上海市市長朱镕基把他叫到辦公室,問他有沒有把握。他坦誠作答:“有80%的把握,但是我們會用120%的努力,將20%的風險降到最低程度。”
南浦大橋的建造過程“有驚無險”。南浦大橋的結構原型是當時位於加拿大的世界第一疊合梁斜拉橋安納西斯橋,但實地考察后發現橋面上已經出現了上百條結構裂縫。這樣的安全隱患如果出現在南浦大橋上,后果不堪設想。焦急的林元培將自己關在客廳,一遍遍看著幻燈片,經過一個個不眠之夜,終於和技術團隊研究出4種解決裂縫難題的辦法。直到20年后,南浦大橋例行大檢查,橋面都沒有一條結構性裂縫。
實現造橋夢,因為趕上好時代
在林元培看來,在實踐中創新才能不斷進步,而創新就是在一個個困難中倒逼出來的。設計楊浦大橋時,考慮到不影響航道,他不得不把主橋跨徑設計到602米之長,刷新了斜拉橋長度的世界紀錄。到了盧浦大橋,他選擇了從沒做過的拱橋形態,由此解決拱橋在軟土地基建造等難題,設計出“世界第一鋼拱橋”。回憶往昔,林元培的聲音鏗鏘有力,“我趕上了好時代,新中國發展帶來的機遇,讓我們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和舞台,實現了幾代工程師的造橋夢。”
在林元培的帶領下,市政總院培養出了一大批橋梁精英人才——4800余人中,橋梁國家大師有3人,教授級橋梁工程師25人,橋梁工程師近500人,組建起一支名副其實的橋梁建設“國家隊”。“目前我們的橋梁設計、施工已經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如今,已經退休的林元培堅持每天到辦公室半天,把以往的經驗寫成橋梁理論,也會給年輕人做的方案提意見。“我們國家的大橋還在不斷創新,包括去年通車的港珠澳大橋。中國造橋技術,還遠遠沒有達到極限。”他充滿自信地說。
相關專題 |
· 最美奮斗者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