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23日09:27 來源:湖北日報
7月22日,中央宣傳部發布2019年“最美支邊人物”先進事跡,名單中唯一的集體——湖北文理學院“格桑花”支教隊引人注目。
格桑花,生長在青藏高原,是生命力最頑強的野花,寄托了藏族人民期盼幸福吉祥的情感﹔“格桑花”支教隊,“生長”在位於襄陽的湖北文理學院,他們在學校是學生,到西藏是老師。
2014年,湖北文理學院“格桑花”支教隊首次赴西藏山南瓊結縣中學志願支教。6年來,共有8批37人次赴藏,每批隊員在藏工作半年,有效地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及漢藏民族團結。今年4月,他們曾當選2018年“荊楚楷模”年度人物。
襄陽學生支教瓊結
“短短4個月的支教,將成為我一生難忘的回憶。”7月16日,剛從瓊結縣回來的“格桑花”第八批支教隊員黃燈麾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今年上半年,湖北文理學院大三學生黃燈麾加入了這個團隊。
“之前以為那裡很落后,去了才發現,硬件都還不錯,但人才緊缺。”專業是漢語言文學的黃燈麾,先后成為了學校的生物老師和語文老師,受到孩子們歡迎。
2014年,當時還未摘掉貧困縣帽子的山南市瓊結縣急需援藏教師。瓊結由襄陽對口支援,位於襄陽的湖北文理學院得知這一情況后主動請纓,組建“格桑花”支教團隊赴藏支教,在瓊結縣開展對口支教工作。
負責“格桑花”支教團隊組織工作的校團委書記王瑤珺介紹,學院有著嚴格的選拔程序,近兩年還增加了筆試、公開課等環節。
門檻越來越高,但同學們的支教熱情高漲。第九批支教隊員宋范坤去年就報名了,但因為公開課講得不夠好,沒有入選。今年他再度報名,終於得償所願。
民族團結更加緊密
從海拔不到100米的襄陽隆中,到海拔3900米的瓊結縣,支教隊員面臨高原反應的嚴重考驗。
但幾年來,這些在父母眼中還是“寶寶”的大學生,沒有叫苦叫累,更沒人打退堂鼓。
第七批援藏隊員楊壯壯給記者講述了“半截玉米”的故事。
去年下半年的一天中午,學生頓珠找到他,說自己頭上在流水。楊壯壯一看,頓珠頭上長了個大膿包,雖然敷了藥,但明顯幾天都沒有換藥,膿包裡的膿水順著額頭流到了臉上。楊壯壯二話不說就帶著頓珠去了縣醫院,當時正是午休時間,沒找到醫生,楊壯壯又帶著孩子找到急診室,請醫生給頓珠清洗創口、換藥、包扎。“回來時,他一路抓著我的手,親熱得不得了。”
一周后的晚上,頓珠敲開了楊壯壯的門,“老師,我有個好東西給你吃。”楊壯壯一看,原來是半截玉米,“這個瞬間讓我記憶猶新,那不是玉米,是孩子水晶一般純淨的心。”
他們還在音樂、繪畫、體育運動、科學實踐等課程中,給孩子們展示了不一樣的世界。瓊結中學在支教隊員的指導下成立了科創社,多次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獎。
“在對學生益西多吉進行家訪時,70多歲的奶奶用最隆重的禮儀迎接我,拉著我的手對我感謝不已,這是對我們支教最大的肯定。”楊壯壯說。
從援藏到投身西藏
吳順喜是湖北文理學院的名人。採訪中,各位支教隊員都提到這位“吳隊長”。
參加了第二、三批“格桑花”支教的隊員吳順喜,如今已是瓊結縣瓊結鎮仲堆社區第一書記。
“西藏的天很藍。在這裡,我思索青春,我揮洒熱情,我或許會感到疲憊,但從未想過放棄。”這是吳順喜在2015年進藏一個月后,生日當天寫下的文字。
從首批“格桑花”支教團隊返校起,該校就多次召開“格桑花”支教專題分享報告會,每次都是座無虛席。
學校還以“格桑花”赴藏支教行動為核心引領,打造了“格桑花之家”展館陣地和“格桑花周末志願服務”等衍生品牌,培育和弘揚志願服務精神、民族團結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鼓勵學生到西部去,為“藏漢一家親”“藏鄂一家親”作出更大貢獻。
截至目前,支教隊員中已有6人畢業后返藏工作,立志投身西藏建設。受到支教精神感召,湖北文理學院已有34名畢業生進藏就業創業。(記者 陳鵬 通訊員 龔麗麗)
相關專題 |
· “最美支邊人物”先進事跡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