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強基礎 方能謀長遠——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脫貧攻堅的“功與謀”

2019年07月09日11:07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強基礎 方能謀長遠

“我們彝州各級黨員干部,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定信心決心,緊盯重點難點,堅持目標標准,堅持問題導向,以釘釘子精神,把脫貧攻堅往深處做,往實裡抓。”近日,記者在地處烏蒙山區的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採訪時,聽到州委書記楊斌的一席鏗鏘話語。

記者發現,在楊斌的多次講話中,成績與經驗往往一筆帶過,大量篇幅講問題、不足與工作部署。他經常談到的突出問題:一是還未摘帽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都是“困中之困、貧中之貧、堅中之堅”,個體貧困與區域性貧困交織,素質型貧困與條件型貧困疊加﹔二是已經摘帽的貧困縣、貧困村,鞏固提升的工作量大幅增加。

那麼,楚雄州脫貧攻堅的成績單怎樣呢?全州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2014年的34.3萬人,減少到2018年底的4.5萬人,貧困行政村從644個減少到188個,貧困發生率從12.25%下降到2.5%﹔2017、2018連續兩年綜合績效考核排名雲南全省16個州市第一名﹔在2018年雲南省脫貧攻堅成效考核和東西部扶貧協作考核中,楚雄州分列全省第二和第四名。

2017年,楚雄州牟定縣、姚安縣成功摘掉貧困帽子,姚安縣群眾滿意度測評名列全省第一。2018年,雙柏、南華、大姚、永仁4個貧困縣順利摘帽,實現了零漏評和零錯退,群眾滿意度位居全省33個貧困縣前列。目前,隻有深度貧困的武定縣尚未摘掉窮帽。

穿走在楚雄州起伏褶皺的高山深谷間,頗能感受到其脫貧攻堅之不易。山地面積佔全州總面積的90%以上,東部的烏蒙山、西南的哀牢山、西北的百草嶺,形成三山鼎立之勢。金沙江、紅河兩大水系江河沿岸的平壩及盆地所佔面積不到10%,呈現“九分山水一分壩”的地貌特征。

摘掉窮帽,只是階段性勝利。楚雄州上上下下以“在其職,盡其責﹔在其位,謀其功”的工作態度,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與“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將眼前的事功與長遠的謀略,通盤考慮,力圖打牢精准扶貧、穩定脫貧與長期發展的基礎。

破基礎設施瓶頸

早在170萬年前,作為人類發祥地之一,生活在楚雄州境內金沙江流域的元謀人,就已進入了舊石器時代,並掌握了用火技術。距今4000年以前,以元謀大墩子和永仁菜園子為代表,楚雄州境各地已先后進入了新石器時代。然而歷經滄海桑田,依山傍水而居的彝族、傈僳族等民族兄弟,始終無法擺脫自然生存環境的制約,被稱作“直過民族”。

經濟基礎差,首先差在自然生存條件,山高、坡陡、箐深、缺水、缺地等﹔其次差在人的素質,全州總人口274.8萬,是全國兩個彝族自治州之一,其中彝族、傈僳族、苗族、傣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人口96.6萬人,佔全州總人口的36.4%。

散布在深山裡的貧困村落,塊塊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生產力要素構成中,塊塊都是短板。新時代吹響脫貧攻堅的號角,下決心鋪路架橋、打通水電路,補齊基礎設施與基本公共服務的短板和弱項,是必闖的一道關。

武定縣發窩鄉黨委書記周永許告訴記者,全鄉1萬多人口,群眾飲用水主要依靠山泉水,種地更是缺水。由於境內沒有骨干水源工程,部分村組水源一到旱季難以保障。各級財政扶貧資金計劃拿出2.1億元,修建引水渠和水庫等骨干水利設施。“一大筆投資非常值得,覆蓋面、受益面廣,能管長遠。”周永許說。

過去3年,武定縣累計整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49.8億元,超過全縣前30年扶貧資金投入的總和﹔硬化農村公路2708公裡,全縣建制村公路100%全部硬化,村民小組公路通達率達99%、村組道路硬率達90%、村間道路硬化率達95%﹔完成飲水安全建設工程685件,有效保障了12.3萬人的安全飲水。

針對那些“一山分四季,谷坡兩重天”,交通、飲水設施無法到達的深山區,不得不採取易地扶貧搬遷辦法。2016-2018年,全州共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3萬戶、5萬多人。建設城鎮安置點143個、安置34599人,佔總搬遷人口的67.74%,其中特色小集鎮集中點129個、安置23899人。

元謀縣甘塘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把搬遷群眾從金沙江干熱河谷地區搬遷至壩區農業產業園區,突出傈僳族民居特色,打造元謀僳僳族第一村寨,既建設了新集鎮又發展了傈僳族文化旅游業。南華縣雨露鄉集鎮安置點,依托白族民族文化和白族民居建筑風格,規劃建設集中安置點,既彰顯了白族民居特色,又較好地解決了搬遷群眾“故土難離”的鄉土情結。

補產業發展短板

“影響‘兩不愁三保障’的突出問題,就是當前脫貧攻堅工作的主要矛盾和問題。打贏脫貧攻堅戰,時間不等人,我們要進一步聚焦這些突出問題,全面排查、精准發力,打好產業扶貧硬仗,實現貧困群眾穩定持續增收,確保脫貧成果得到鞏固提升。”在武定縣發窩鄉發窩村委會左梁子村民小組,正在調研中藥材產業種植的楚雄州州長遲中華說。

楚雄州創新實施“規劃引領全覆蓋、項目資金扶持全覆蓋、主體帶動全覆蓋、利益聯結機制全覆蓋”四個全覆蓋工程。按照“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的原則,指導建檔立卡貧困戶按照“穩糧、強畜、促特、興果、融合”的思路,以近期抓糧、煙、菜、畜,中期抓特色經作與林果,常態化抓農產品加工和流通,精准選擇有市場、效益好、覆蓋廣、帶動強的特色優勢主導產業,攥緊拳頭培強做大。

武定縣已衣鎮羅能村,金沙江畔一個少數民族村落。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文南海,騎著摩托車一溜煙兒跑出老遠,又停下來向后張望。他興奮地帶著記者,去看河谷坡地上種植的構樹,一共有3000多畝。他說:“浙江老板投資的這個項目,從2016年搞起來,構樹葉子每年收獲三四茬,像割韭菜一樣。去年,另一家企業投資養豬1000多頭,拿構樹葉來喂豬,大肥豬長得毛光水滑。就地形成一條產業鏈,效益好得很。”當地老百姓靠土地出租和務工,收入也不菲。

古銅膚色與身板結實的傣族漢子文南海,不承認羅能村是貧困村,全村686戶家家種芒果,有800多人在外務工,家裡家外能賺錢。他承認“這裡生存條件還是艱苦”,正在動員部分村民易地搬遷,“搬出去一部分,留下來的可以更好改善。”

構樹產業對土質環境要求不高,作為扶貧新項目在武定縣落了地。到2018年,已有8家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參與到構樹產業扶貧行列,共帶動500多農戶發展構樹種植,規模化種植構樹6000畝,全縣構樹種植、飼料加工、畜禽養殖配套銜接產業化已經全面啟動,實現了從試點示范向規模化種植階段邁進。

種庄稼,可以種一茬收一季。發展貧困地區農村產業,短期困難要解決,長期規劃設計更不可少。

雙柏縣把產業扶貧擺在“五個一批”之首,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創新扶貧產業合作模式和利益聯結模式。充分發揮森林覆蓋率達84%的資源稟賦和生態優勢,確定了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旅游文化、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綠色食品加工與消費品制造四大重點產業和12個重點扶貧產業,扎實推進基礎配套、項目支撐、精准招商、基金扶持、龍頭引領、品牌培育六大工程實施。

在楚雄州有一種共識,扶貧產業能否長效、牢靠不牢靠,關鍵在於建機制。楚雄州採取“23496”的工作思路和措施,鞏固提升脫貧成果,普遍推行“雙綁”模式,即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經營主體,與建檔立卡貧困戶綁定發展,以及“產業+村‘兩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貧困戶”等綁定模式。在經營主體與貧困戶之間,建立以入股分紅、訂單、電子商務、打工就業為主要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全州共有4992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有產業發展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7.9萬戶、30.05萬貧困人口發展扶貧產業,主體帶動覆蓋率達到100%。

立足資源優勢,選定扶貧產業,建立聯結機制,長短效益兼顧,才能真正興產業、摘窮帽,楚雄州的農村產業路子彰顯“功與謀”。

樹黨建旗幟引領

楚雄州注重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採取項目化推進方式,組織實施農村黨建全面升級,著力在黨支部規范化達標創建、黨建脫貧“雙推進”“雙促進”、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高組織覆蓋質量、強化黨組織政治功能上實現新突破。

楚雄州委副書記李明說:“各級黨委、政府切實履行好脫貧攻堅的主體責任、當好總指揮,聚焦考核評估指標,查漏項、補短板、固底板﹔駐村扶貧工作隊堅守一線,吃住在村、當好先鋒﹔開好黨員會、貧困戶會議、村民小組長會、戶長會‘四會’,切實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每一個環節都抓住抓牢。”

在楚雄採訪期間,經常聽到“十萬大軍抓扶貧”的說法。楚雄州委常委、紀委書記趙安升給出了權威解讀:全州12636個基層黨組織和103個鄉鎮8240名干部職工,1100個村(社區)3558名干部,14892個村(居)民小組17434名干部,40215名農村50歲以下在家黨員,31017名機關事業單位挂包干部,2768名駐村工作隊員,共同組成“十萬扶貧大軍”。

“十萬大軍”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分工與責任明確定位。楚雄州有一套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12345”工作法,堅持在脫貧攻堅一線強組織、聚力量,選干部、育人才,切實把黨建優勢轉化為扶貧優勢、把組織活力轉化為攻堅動力,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為什麼說‘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呢?因為建設好基層黨組織隊伍,才能打牢基礎、管長遠。”楚雄州委常委、組織部長張士金說。

記者趕到武定縣茶甸鎮老木壩村採訪時,村委會大門敞開,空無一人。旁邊的村民說,附近山上出現小股山火,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上山打火去了”。老木壩村,曾是雲南省委組織部的駐村扶貧聯系點,黨組織建設過硬,干群素質較高,在產業發展上也積累了一定經驗。“上山打火”見証基層干部的辛苦,也是見証素質的時刻。

南華縣五街鎮通過“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群眾富在產業鏈上”的思路建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全鎮建立產業黨支部39個、黨員892名,實行每個行政村一名黨政領導班子成員聯系,每個自然村一支工作隊指導督促,每個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名干部挂包。制定28個村組和貧困戶產業發展規劃,大力發展野生菌、核桃、洋芋、蘿卜和畜牧等特色產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14年以來,全鎮脫貧戶沒有一戶出現返貧情況。

楚雄州紀委監委緊扣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強化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為打贏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提供強有力的紀律和作風保障。制定實施《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實施方案(2018-2020年)》和《關於在打贏精准脫貧攻堅戰中深化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的實施方案》,開展脫貧攻堅“轉作風、大調研、抓精准、促落實”專項行動,對黨員干部“表態多調門高、行動少落實差”等十個方面問題進行拉網式大排查。

2018年,全州共排查扶貧領域問題線索1798件、移交839件,立案查處107件,處理159人,其中移送司法機關14人。分41批對125件典型案例進行了通報。

有了黨建旗幟引領,楚雄州才能以堅決的政治態度、堅定的工作信心、堅強的統籌保障,確保深度貧困縣武定縣脫貧摘帽,圓滿實現2019年整州脫貧及長期發展目標。(記者 余向東 左旭東)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