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四川黨的建設

探索推廣“1+5”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新模式

岳勇

2019年06月21日09:43    來源:四川黨的建設

黨的十九大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綿陽市抓住強化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這個根本,積極探索推廣“1+5”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區域資源整合調度模式,著力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和區域化運轉驅動力,形成了黨組織有力量、社區有溫情、單位有熱情、居民有感情的嶄新格局。

突出“1個核心”,強化基層黨組織領導地位。充分發揮街道社區黨組織領導作用是城市基層黨建的核心要素。我們堅持把黨內上下聯動與黨群多方共建相結合,把突出街道社區黨組織統籌與加強跨領域協作相結合,確保把黨組織的意圖和藍圖變成社會共識和行動。一是構建縱向到底的領導體系。抓好“市—區—街道—社區”四級聯動體系建設,在市、區(縣)兩級成立社區發展治理領導小組,14位書記帶頭認領261個城鄉社區治理項目﹔在13個街道建強區域化大工委、在108個社區做實大黨委,分別承擔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具體指導和一線實施任務。既在一定層面上統籌資源力量、協調解決基層難以解決的問題,又四級貫通確保各項工作部署落地落實。二是構建橫向到邊的操作體系。推行契約化區域化大黨建,依托各級黨群服務中心(站點)建立“黨建聯盟”,全覆蓋整合機關、國企、學校、醫院、非公企業、社會組織等領域的黨組織和社會資源,164個街道社區黨組織與駐區單位、非公經濟和社會組織簽訂共駐共建協議1100余份,以黨群一體組團服務項目為載體,面向群眾、轄區單位和社會團體開展組團式服務、項目化服務、黨員志願服務,推動“互諒互助”“大家的事情共同辦”等區域化互動協作,提高街道社區黨組織統籌轄區資源能力。三是構建覆蓋全域的組織體系。在居民小區(院落)、專業市場、商務樓宇等新興領域建立黨組織300余個,在有條件的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機構倡導社區物業黨建聯建,將5329名社區黨員、3009名報到黨員和1587名熱心群眾組團,按需配置到具體的網格裡、明確的崗位上,在走訪聯系和解決問題中穿針引線把群眾組織起來,與群眾訴求無縫對接,確保重點領域、重點區域和重點人群黨的工作全覆蓋,真正讓黨的溫暖和聲音傳到千家萬戶,走進群眾心裡。

創新“5種模式”,整合調度區域公共資源。堅持經營社區理念,牢牢抓住資源這一治理關鍵要素,把街道社區黨組織建設成為區域共駐共建共享的信息集散地、資源調度站、綜合指揮部。一是黨群聯建“聚合”資源。以“雙報到+小區黨建”項目為載體,把黨組織、群眾自治組織、服務類社會組織、黨員和群眾凝聚到一起,實施“身邊黨建微課堂”“左鄰右舍公益小棧”“周末親子派對”等項目600余個,465個黨組織和社會組織、1.8萬余人次黨員群眾參與其中。二是雙向服務“重組”資源。採取“組團年初集中走訪、黨員值日常態走訪、居民結對串門走訪”等方式,把各級各類資源和需求合理配對,建立16類群眾需求清單和6類轄區資源清單,在不同時間針對不同群體,開展不同形式的志願服務,實現黨群資源社會效益最大化。三是積極向上“爭取”資源。創造條件承接公安、文廣旅、教體等部門“平安巡邏”“圖書漂流”“媽媽加油站”“流動兒童之家”等項目﹔以“社企共建”“軍民融合”為切入點,加強同駐區單位、聯系單位溝通,本級辦不了的事情請上級統籌,基層解決不了的難題上下聯動突破。四是公眾參與“拓展”資源。支持鼓勵創業先鋒、夕陽紅等黨支部在不同年齡、不同行業領域開展開放式黨群一體活動,讓熱心群眾感動普通群眾、先進典型帶動消極后進參與社區治理和建設,營造感恩、互助氛圍,以社會眾籌激活壯大資源庫。五是開闊視野“外引”資源。運用大黨建思維推動跨區域雙贏合作,把超出社區資源和能力范疇的需求“打包”成項目,交由專業社會組織承擔﹔與醫院、銀行、市場監管等單位共建“健康社區”“社區銀行”“創業社區”,參與市場經營﹔針對居民個性化、碎片化需求,鼓勵相鄰相似社區共建項目、共享資源、共同活動,實現社區聯建組團發展。

發揮“1+1>2”效應,匯聚社會治理強大合力。以街道社區黨組織為主導,整合信息、陣地、文化、服務等各類資源,推動城市基層各領域組織共建、資源共享、機制銜接、功能優化,下好下活“一盤棋”。一是在區域聯動中教育引導群眾。運行並完善社區監督委員會、居民代表議事會、業委會(家委會)、業主論壇、社區黨務居務財務公開等制度,健全單元化聯戶共建自治體系,實現小事不出院落、大事不出社區﹔引導各基層黨組織把黨的主張寫進《居民公約》《小區家規》《物業管理條例》《區域治理參與機制》,在公共秩序、治安管理、社會公德、服務方式等方面予以明確和規范,讓各類主體在黨的旗幟下聚起來、統起來、動起來,在制度的框架下參與社區治理,實現共建共治。二是在區域互動中激發內生動力。運用組織聯系、情感交流、文化共鳴、價值需求、市場經濟5種杠杆撬動民心凝聚和資源流動,從傳統的單打獨斗、就社區論社區、靠上級等資源發展模式轉變為集約型區域化聯動,形成了“群眾—商家—社會組織—駐區單位”互惠共贏的調度體系,有效引導各個主體盡其所能投入到宜居宜商宜業的社區建設活動中,增強內生動力,讓社區成為“資源窪地”和“服務高地”。三是在區域行動中涵養互助文化。全面建立黨組織、居委會、業委會、志願團體及個人、社會組織“五位一體”共治體系,針對轄區居民、單位、商戶、非公經濟和社會組織的實際需求,堅持社區服務精准化、社區活動市場化原則,採取“無償+低償+積分+互助”等志願服務方式,全社會眾籌資金和場地分別實施“流動兒童關愛護航”“夕陽紅”“創業聯盟”等公益項目,引導受益人參與鄰裡結對幫扶、舊城改造等社會治理工作,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營造親善和諧的幸福社區氛圍。(作者系中共綿陽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四川黨的建設》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謝倩、閆妍)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