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

“跟黨走”,85年不變的信念

2019年06月13日08:5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跟黨走”,85年不變的信念

6月11日,江西於都西門渡口,兩棵新長成的榕樹下,紅軍烈士后代講述著前輩的故事。隨著他們的記憶,時間回到了85年前的秋天,他們還是孩童的那個傍晚。

1934年10月17日,傍晚5點,敵人飛機的轟鳴聲漸漸遠去,太陽余暉散落在600米寬的於都河上。雖是枯水期,但於都河水深依然有1至3米,中央紅軍要渡過這條河,水深處必須架起浮橋。一聲令下,紅軍戰士開始架橋渡河。

河水奔流,人潮涌動,送茶、送飯、送木板、送草鞋給紅軍的群眾從四面八方涌來,和他們的親人告別。親人們去向何方,幾時回還,他們不知道,但他們堅信跟著黨走,就一定會走向勝利。

“你要看好孩子,我很快就會勝利回家。”李連興早在參加紅軍時,就囑咐妻子丁招娣。

“我至多離開三五年,你一定要等我回來。”1932年,王金長去參加紅軍時,同樣叮囑妻子段桂秀。

丈夫參加紅軍已經幾年,丁招娣、段桂秀一直在尋找丈夫的身影。

這次中央紅軍渡河遠征,她們是想尋一尋參加紅軍的丈夫,有沒有在這次隊伍中,想著與他們見上一面,說聲道別。

丁招娣,家住於都縣城東門附近,在擁擠的人群中,她領著兒子李觀福,不住地朝紅軍隊伍裡張望,希望能找到自己的丈夫李連興。驚喜,失落,不甘,無望……她不知道丈夫在哪個軍團,在哪裡渡河,也不知道他是否還活著。“他們每天都去找,但還是沒有找到我爺爺。”李連興的孫子李運華說。

中央紅軍離開了,開始了艱苦卓絕而又壯麗偉大的長征。

個子高大、讀過私塾的李連興,加入紅軍后,很快就成為紅三軍團一個連的指導員,但不久后在福建作戰時犧牲了。“我奶奶一直帶著我父親艱難地生活著,一直在等爺爺的消息,等來的只是一張烈士証書。”李運華說。

親人參軍,等來一張烈士証書的還有很多。

“我父親參加的是紅五軍團,我和母親一直等他回來,直到1953年,等來了他去世的消息。”紅軍烈士謝石頭古的兒子謝堅說。

一生未改嫁的段桂秀,也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收到丈夫去世的消息,只是她始終不願意相信。直到今年5月,才在於都縣革命烈士陵園看到丈夫王金長的名字。

不怕犧牲,前赴后繼。跟黨走的信念,為什麼如此堅定?

6月12日,細雨綿綿,在於都河孟口渡口——紅八軍團渡河地,紅軍烈士楊有發孜的侄子楊成祥,講了叔叔參加紅軍、中央紅軍渡河的故事,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當時,我們這兒田地分得好,人民群眾得實惠,革命熱情很高,紛紛參軍,我叔叔就是其中之一。”楊成祥說,一時間,孟口村成了“擴紅”示范村。

楊有發孜,1933年參軍,后來犧牲在何處,家人無從知曉。一份泛黃的烈士証書上,記錄了他犧牲的原因:北上無音訊。

歷史遠去,滄海桑田,但85年不變的信念一直在傳承。

“爺爺他們抱著必勝的信念,跟黨走,去長征,取得了勝利。對今天的我們來說,也要繼承這個信念,那就是‘跟著共產黨,就一定會有好日子’。”謝石頭古的孫女謝雲春說。

在新的長征路上,我們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

“當年紅軍那麼艱難,跟著共產黨走,取得了勝利。今天,面對復雜的國內形勢和國際環境,我們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發揚長征精神,定會取得新長征的偉大勝利。”江西省贛州市委黨史辦主任胡日旺說。

(本報贛州6月12日電 本報記者 王清彬 徐丹鹿 靳昊 孫晶晶)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