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12日10:19 來源:光明日報
“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個孤島,而是被海洋連結成了命運共同體,各國人民安危與共。”4月23日,習近平主席在青島集體會見應邀出席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0周年多國海軍活動的外方代表團團長時,提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
這是中國對海洋認知的新高度。
這是當今全球海洋觀的新境界。
在著名學者斯塔夫裡阿諾斯的著作《全球通史》中,人類歷史被分成兩個階段,其分界點是公元1500年。公元1500年前后,“大航海”所引起的“地理大發現”深遠地影響了全人類歷史的進程,文明得到突破性發展。
當今世界,全球化趨勢不可阻擋,海洋成為聯結八方的重要載體。風浪越大、不可知性越強,命運共同體的意義越為凸顯。
中國作為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國,面對的機遇和挑戰更加多樣、復雜,對海洋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以何種姿態在這樣一顆海洋面積佔71%的星球上存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問題。
同一個世界同一片海
觀看世界地圖,會發現大陸與大陸之間的邊界是如此清晰,而四大洋卻因為海水的物理屬性很難找出邊界。也可以說,它們本就只是一大片海水。
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就是以海洋為課題,在被這一大片海水圍出的世界各國之間,尋找最大公約數,繼而發展壯大成為全人類的共享媒介,最大限度地兼容公平與效率。
中國素來是一個農業大國,延綿萬裡的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積澱著肥沃的土地,養育著中華兒女,也塑造著基本的民族品格。
中國也是一個海洋大國,在我們遼闊的版圖上,擁有著300萬平方公裡管轄海域,1.8萬公裡大陸海岸線和豐沛的海洋資源。自秦始,中國先民就勇闖大洋,以海謀生﹔西漢時期,中國的海上航線抵達印度,用絲綢、瓷器換回了香料、染料﹔在古代海洋史上更有鄭和七下西洋,將中國海上航跡足跡推向非洲東海岸,領先麥哲倫、哥倫布等航海家近一個世紀,開創了人類航海史的壯麗篇章。今天,我們更加明白,背海而弱、向海則興,封海而衰,開海則盛。
這是何等的自然壯觀與氣派:雄偉的太平洋中脊,延綿西展,連接著印度洋的“人”字形海嶺,進入大西洋后變為反“S”形的中央山脈,直插北冰洋底。一條山脈縱橫八萬裡,溝通四大洋,聯結五大洲﹔
這是何等的大國責任感與擔當:“海洋命運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一脈相承,為人類前途與命運提出中國方案,也是全球化的中國“認識海洋”的新階段。
海洋命運共同體為海洋合作交流與資源共治共享提供了全新思路。海洋是一個藍色的聚寶盆,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海洋生物資源有23萬種之多,全球海洋石油可採儲量約1350億噸,海洋天然氣約140萬億立方米,海洋可再生資源約70億千瓦,是全世界發電能力的十幾倍。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的背景下,海洋對世界政治經濟秩序和國家安全與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已經成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空間拓展的主要領域。怎樣合作交流與共治共享需要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
海洋命運共同體為和平利用海洋,維護海上穩定提供了治理方案。縱觀整個人類歷史,圍繞海洋展開的侵略擴張與和平交往交織並存。西方國家的海上霸權思想一度為很多國家人民帶來苦痛回憶,而中華民族主張和平利用海洋資源,維護海上和平穩定,在保障國家海洋安全的前提下堅持義在利先,合作共贏的友好交往理念。
海洋命運共同體為融匯異質文化、追求價值共性提供了中國智慧。包容是海洋的第一品格,也是海洋文化的精髓。在東亞海域兩千余年的海上交往史中,體現的是“四海一家”、和諧共生的文化圖景。無論是唐朝文化影響日本列島,科舉制度傳入朝鮮半島,還是大量僧人東渡,都極大地促進了東亞地區宗教、文學、藝術的傳播與發展,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追求和諧萬邦、天下一家的理念密不可分。在海洋競爭日益激烈、海洋爭端日益緊張的時代背景下,尊重各種文化之間和而不同,以海納百川的姿態處理紛端,我們能從中汲取歷史深處的智慧。
風從這邊來
倡導共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是今日中國的機遇,更是今日中國的責任。
有這樣一張廣為流傳的歷史照片:美國的軍艦上,一位老人穿著中式軍裝,踮起腳尖,身體前傾,認真地參觀著武器裝備。這是1980年,時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的劉華清將軍率中國軍事技術代表團訪問美國時留下的照片。當時,美軍以保密為由,不讓我們觸碰航母上的設施。
大國復興,必得巨艦護航。
2012年9月25日,遼寧艦交付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中國有了自己的航空母艦,這標志著新的人民海軍正摘去“黃水海軍”的帽子,走向深藍。
走向深藍的前提是認識海洋,認識海洋從科技實力提升開始。今天,重新審視我們的海洋科技,會發現遼寧艦只是一個縮影。70年勵精圖治,40年奮起直追,我們有了向海高歌的能力和建設海洋的信心。
在海洋名城青島,海洋資源匯聚,海洋科研機構雲集,不斷刷新著海洋科技的新高度。
2018年6月12日至14日,在出席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后,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來到青島、威海、煙台、濟南等地考察。在考察了青島藍谷的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海洋強國,必須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
青島向海洋加速。蛟龍號、海龍號、潛龍號,3艘國內頂級潛水器在國家深海管理中心集聚﹔新型40萬噸超大型礦砂船“礦石天津號”命名交付﹔國內起重量最大、起升高度最高的起重船“大橋海鷗號”由海西重機完成交付。這裡正打造著海洋科技研發高地,形成了以海洋制造業為特色的高端產業集群。從海面作業到深海探測,人們真的在這裡作著“翻江倒海”事業。
“經略海洋,從小小的海藻開始。”青島明月海藻集團將海藻賦予萬千變化,構造了一條千億元級健康產業鏈,開發了數以千計的海藻類產品,孵化了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化妝品、海藻生物醫用材料、海洋生物肥料四大新興產業。作為全球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企業,明月海藻被青島人親切地稱為“海洋之花”。
海洋經濟的活力令人振奮。青島西海岸新區,一片數年之內崛起的新城,聚集了中船重工等科研機構180多家,擁有前灣港和董家口港等國際性深水大港,形成了航運物流、船舶重工、家電電子、汽車制造、石油化工、機械裝備六大千億元級產業集群。中國制造正加速走向世界大洋。
900多公裡的海岸線,海天一色、灘淨灣美﹔5890公頃的海洋牧場,孕育出豐饒的“藍色糧倉”。青島引領藍色經濟涌向大海、走進深藍,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注入強勁的動力。
這僅是中國海岸線上的一個節點。萬裡海疆,萬裡潮涌。東方的這片海,從沒有今天這般在忙碌中顯現出生機勃勃。
同一個世界不一樣的海洋
21世紀是海洋世紀。在這樣的世界機遇面前,中國海洋事業同發達國家相比,尤其同一些海洋強國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海洋發達國家的海洋產業通常在國民生產總值中佔16%至17%左右,而中國海洋產業隻佔國民生產總值的10%左右。
日韓等國家人均擁有水產品70千克左右,我們隻有38千克左右。
向海圖強,世界各國你追我趕,但中國有自己的堅持和理念。
歷史上,海洋在一些國家看來,是推行殖民、實現霸權的工具,背后是深植於心的二元對立思維:征服與被征服、文明與野蠻、優越與落后。
近100年來,全球化浪潮像海浪般襲來,同時,全球性的氣候、貧困、非傳統安全等問題也洶涌不止。沒有一個國家能在這些挑戰中獨善其身,人們意識到全球治理隻能由全人類共同實現。
面對海洋污染、海洋物種危機、海洋資源開發利用、航行安全、海上救援等全球性問題和戰略利益分配與戰略安全矛盾錯綜復雜的局面,任何國家和國際組織都不可能獨立完成海洋開發和海洋治理的雙重重任。
世界發展並非均勻有序。如何讓人類應對共同困難、分擔自身責任、分享發展成果、抵制霸權壟斷,建設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大設計給出了答案。在這背后,有一條一以貫之的邏輯,那就是和平包容、合作共贏。這既深深積澱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又來源於社會主義中國成功的外交實踐。
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中國不僅要做倡議者,更要成為建設者和主力軍。要以負責任海洋大國的歷史擔當,肩負起全球海洋治理體系改革建設的時代重任,以開展海上合作為主線,推動多方努力,久久為功。
在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驅動下的浩瀚大洋不會成為以國運為籌碼的賭場,也不以軍事行使海上霸權,而是一片令人期待的蔚藍色。
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主席指出,“一帶一路”倡議源於中國,機遇和成果屬於世界。今天,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人類文明應該實現多樣性發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應該有更寬闊的道路。在陸地,在海洋,在全球,為世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中國智慧,是自信的中國在新時代的必然選擇。打開大門,創造機會,促進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可持續增長,是發展的中國今天的必行之路。自覺承擔起一個大國的歷史使命,是負責任的中國今天作出的應有貢獻。
藍色星球,正在迎接美麗的東方時代。
(本報記者 尚文超 張焱 劉艷杰)
相關專題 |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