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重整行裝再出發——在長征出發地領悟初心與使命

2019年06月11日08:54 來源:光明日報

在夜色中,於都河水靜悄悄地流著,它是否還記得85年前那個秋夜?是否還記得河上一座座浮橋和疾行的戰士們?

1934年10月17日夜晚,8.6萬余名紅軍戰士,從8個渡口出發,在戰馬嘶鳴聲中,開始渡過於都河。

“向前,向前,迎著蒙蒙的暮靄,聽著那越來越小的水聲,漸漸地,那聲音被急行軍的腳步聲代替了。

就這樣,我們離開了於都河畔的鄉親。誰也沒有想到,這竟是我們戰斗、行軍一年零兩天的二萬五千裡長征的開始!”

楊成武將軍在回憶錄中,記錄了當夜的情景。

85年后,2019年5月20日下午,正在江西視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這裡,憑欄遠眺,佇立良久。

“我們到這個長征出發地,就是來體驗紅軍當年出發的情況。現在我們正走在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我們要繼往開來,重整行裝再出發!”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巍然矗立,像高揚的正待起航的風帆。

初心

“這裡是中央蘇區,是紅軍長征的出發地。我這次到贛南,就直奔於都來了。我來這裡也是想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全中國人民也要不忘初心,不忘我們的革命宗旨、革命理想,不忘我們的革命前輩、革命先烈,不要忘了我們蘇區的父老鄉親們。”

“你們的前輩都犧牲了,我們要記住他們。記住他們,最重要的就是不忘初心,繼續高舉這面革命的旗幟向前走,將來我們的后代也要繼續往前走,奮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習近平總書記的聲音,如此親切,又如此堅定。

85歲的李燦美老人,這位紅軍烈士的遺腹子,5月20日受到總書記的親切接見。晚上,他家吃了一個特殊的“團圓飯”,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除了在外地工作的,整整來了26口人。老人早年從農行系統退休,如今兒孫滿堂,光是大學生就有六七個。他給孫子們起名有深意,李建中、李建國……在飯桌上,李燦美把總書記的話重復了一遍又一遍,一再交代孩子們,要牢記自己是紅三代、紅四代,要干干淨淨做人。

即使過去了半個多月,謝金俊仍清楚記得當時見到總書記的每一個細節,心緒難平:“我站在第一個,最先看到總書記從樓上健步走下,我就帶頭鼓起掌來。總書記一直面帶微笑,闊步走向我們,那一刻,我的心簡直要跳出來。可是,當總書記握著我的手,很奇怪,我立刻平靜下來。總書記的手寬厚、溫暖,就像親人一樣。他和每一個人都親切交談。總書記是那麼的細心,他發表完講話后要離開時,我剛好站在他身邊准備送他,他又轉身跟我們握手,他都出了大門了,又回過身來向我們致意,這個細節我總是難忘。”

5月21日,長征源合唱團團員們有了一次自發額外的集合——他們急切地要聽首任團長袁尚貴講述見到總書記的情景。從7年多前借一間小學教室開始第一次集訓至今,這支由紅軍后代、志願者自發組成的合唱團已義務演唱《長征組歌》325場。袁尚貴的外公高良鐸在第五次反“圍剿”戰斗中犧牲,作為一名紅軍后代,那天見到總書記時,他代表團友們向總書記匯報了他們的新目標:到建黨百年時,要完成500場以上《長征組歌》的義務巡演,向黨致敬。總書記問得關切:現在演了多少場了?經費從哪裡來?聽完袁尚貴的講述,合唱團的100多人沸騰了:我們要立即行動起來!

在於都縣擔任縣委書記8年,藍捷親身經歷了《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出台實施以來,這片有著光榮歷史的紅色土地破繭成蝶的巨變。20年前,藍捷就在於都當過副縣長,對當時的行路難、上學難、看病難印象深刻。一到過年,用電都不能保証,老百姓問:春晚都看不了,這叫祥和喜慶的春節嗎?而如今,人們的獲得感大幅提升。藍捷說:“我們全縣人民要把總書記對我們的鼓勵和期望,轉化為繼續前進的動力,把紅色歷史傳承好,用長征精神凝聚人心,提神振氣,確保今年高質量脫貧摘帽!”

使命

走進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迎面的紅軍浮雕前,有一個百合花花籃,花籃緞帶上,“長征精神永放光芒”幾個大字庄重而醒目,落款是:習近平 敬獻。

在紀念館,總書記接見了9位紅軍后代、革命烈士家屬代表。每一位的背后,都有沉甸甸的故事。

1932年,丈夫王金長當紅軍,臨走時對段桂秀說:“等我回來!”丈夫的一句承諾,成為她一生的守候。山前杜鵑花開花謝多少回,青絲成白發,少女站成了望夫石。1953年拿到烈士証,才知道丈夫1934年就在福建犧牲了。對於99歲的段桂秀來說,這是她心頭永遠的痛:“我等了他87年……”

“送郎當紅軍,革命要熱情,豪紳和土霸,剝削我窮人。我呀我的哥,我的哥……”74歲的張復信哼起母親常唱的歌謠,採茶調的婉轉裡,有蕩氣回腸的豪情。他家9位紅軍,8位烈士。那天見到總書記時,張復信懷裡揣著一張珍藏的紅軍出入証,上面有彭德懷和滕代遠的簽字,他想給總書記看看,可是,一激動忘了拿出來,老人為此遺憾了好幾天。

管翠英,86歲,父親管建發1934年在大余縣洪水寨作戰犧牲時,她還在娘胎中。她是奶奶一手帶大的,童年印象最深的是奶奶思兒的淚水。奶奶一次次地跟她說起將要出征的父親扑通跪下的情景:媽媽,這一去不知道能不能回來,兒現在就是報恩了。那是母子最后一次相見。臨終前的昏迷中,奶奶還在呼喚著兒子的名字……

李觀福,96歲,其父李連興1934年在福建作戰犧牲。謝堅,87歲,其父謝石頭古1937年在陝西作戰犧牲。郭湖北,51歲,其父郭祿生1934年踏上長征路……

在蘇區時期,25.5萬人口的於都有超過10萬人支前參戰,有67709人參加紅軍,為革命犧牲有姓名可考的烈士達16338人,其中犧牲在長征路上的烈士達1.1萬人。而更多的無名烈士,永遠留在了沉默的時空中。

於都人民真好,蘇區人民真親。周恩來的這句感慨,如今鐫刻在紀念園裡,記載著如泣如訴的故事,見証著充滿硝煙與血淚、寫滿軍民魚水情的歷史。

一雙黃麻打制的草鞋,綿密而細致,鞋頭有兩朵粉色的繡球,穿越80多載的歲月,靜靜地躺在紀念館的玻璃展櫃裡。它隨主人出征萬裡,又回到了故鄉。那位為心上人編織草鞋的春秀姑娘,早已犧牲在黑暗的歲月。那位紅軍戰士謝志堅,晚年將草鞋捐獻給長征紀念館。臨終那年,他讓兒孫攙扶著,3次來到紀念館,凝視著那雙珍藏了一生的草鞋。那雙鞋,承載著他對歲月、對青春、對愛情、對使命的刻骨記憶。5月20日,在這雙草鞋前,總書記看了良久,良久。

“長征是舉世無雙的。它所表現的英雄主義精神激勵著一個有十一億人口的民族,使中國朝著一個無人能夠預言的未來前進。”美國人哈裡森·索爾茲伯裡在《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序言中這樣說。

是什麼支撐著這支平均年齡25歲左右的隊伍開動雙腳,不懼艱難險阻,勝利完成長征,成為后人敬仰的紅色鐵流?

是紅軍戰士鐵一般的信仰、鐵一般的信念、鐵一般的紀律、鐵一般的擔當。

老紅軍謝寶金的故事,在這片紅土地上廣為流傳。踏上漫漫長征路時,為了保護中央軍委僅有的一台發報機和發電機,上級派了一個128人的加強連。爬雪山、過草地,戰友一個個倒下,於都人謝寶金發誓:“就是剩下我一個人,也要背著它走到底!”到達延安時,這個加強連隻剩下3個人——其中兩個來自於都。1976年,回鄉當了供銷社收購員的謝寶金去北京看病,到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參觀,看到了這台老發電機。他幾步跑上去想摸一摸,被工作人員阻攔,這位正直老實、從未向組織提過要求的人掉眼淚了:“這台發電機是我背著它走完長征的,像我的兒子一樣親啊!”

“當年革命十分艱難,也可能不成功,但人們心中理想信念之火一經點燃,就永遠不會熄滅,就一定會前赴后繼,哪怕當時不成功,將來也必然成功!”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作了最好的注解。

傳承

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地,長征大橋、紅軍大橋、長征大道、紅軍大道、長征廣場、長征賓館、長征源小學、長征源大劇院……在這裡,你處處會與紅色的歲月、紅色的故事相遇。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一組送郎當紅軍的雕像,中間的這位紅軍戰士還是一位年輕的父親,但為了自己的信仰和信念,他毅然告別了自己的愛妻和嗷嗷待哺的孩子參加了紅軍。看著這組雕像,再聽著這首耳熟能詳的《十送紅軍》,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崢嶸歲月,妻送郎、母送子、父子兄弟同上戰場的情景又浮現在我們眼前……”9歲小紅星講解員馮馨怡的講述讓游客們悄然佇立。

時值端午假期,紀念館裡游客如織,到處可見穿著紅軍服的小紅星講解員。易鼎立16歲、張菁涵8歲、肖一博6歲……這些孩子利用節假日輪流來做義務講解員,整個團隊有上百人。“我們要把這些感人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更多人了解長征的艱難險阻。”孩子們說。

講解員鐘敏在紀念館整整講解了20年,但每一天,每一次,都還會有新的收獲與感動。不久前的一天,陝西2000多名學生坐紅色專列來研學,鐘敏講完,在大廳偶遇他們的歷史老師,素不相識的老師伸出大拇指點贊:這個時代,孩子們需要理想信念的教育!

一位紅軍后代,利用周末從北京飛過來,到渡口、到紀念館回溯先輩的足跡。那一次,鐘敏整整講解了兩個小時,說者、聽者都熱淚盈眶。中午,那位游客一定要請鐘敏吃飯,席間他慨然舉杯:第一杯,敬烈士先輩,第二杯,敬於都人民,第三杯,敬偉大的新時代!

那一天,李燦美在老家遇到村裡最老的老人,老人說起當時李燦美的父親和戰士們在禾坪上集中,准備開拔的情形。“那時你還在媽媽肚子裡,現在你也老了……”

十送紅軍時,君問歸期。歸期寫在兩萬五千裡的征程上,寫在歷史的記憶中。

時光飛逝。

而時光承載的初心和使命,鐫刻在這塊紅土地上,鐫刻在96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上。

這一刻,在於都縣藝術中心排練廳,正在加緊排練的長征源合唱團歌聲嘹亮:“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於天。”

這一刻,在當年中央紅軍出發長征的第一渡口對岸,開發新區高樓林立,霓虹閃爍。這個渡口見証過萬裡長征第一步的艱險,也見証著新長征路上的日新月異。

這一刻,在總書記曾親切訪問過的潭頭村孫觀發家,他的孫子孫女正在嬉戲。窗外,池塘靜謐,空氣清新,新農村的景象令人陶醉。這位與新中國同齡的老人,臉上滿是笑容。

這一刻,在梓山鎮富硒蔬菜產業園的蔬菜大棚,絲瓜、冬瓜、四季豆……飽吸了雨水,長勢喜人。“上次總書記過來時,這茬兒絲瓜才點點大,現在已經長得這麼大了……”技術員楊龍明撫摸著絲瓜。他身后,那行字格外醒目:“共產黨就是給人民群眾造福的,黨中央現在一門心思琢磨的,就是使我們的農民和廣大的老百姓都能過上好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今后的日子還會更好!”

習近平總書記說:“今天,在新長征路上,我們要戰勝來自國內外的各種重大風險挑戰,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依然要靠全黨全國人民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堅強的革命意志。”

這一刻,在於都,在贛南,在江西,在中國大地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正在全面開展。

(本報記者 付小悅 胡曉軍 鄧凱)

(責編:呂騰龍、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