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金桃滿枝”重塑魚米鄉——湖北省仙桃市產業振興觀察

2019年05月29日09:34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金桃滿枝”重塑魚米鄉

本報記者李煒 何紅衛 鄧保群

湖北省仙桃市地處江漢平原腹地,沃野千裡,河湖密布。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城鎮化實現跨越發展,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進步,成功摘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中國特色農業百強示范基地”“國家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等多塊金字招牌。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荊楚大地上這顆明珠如何再放異彩?仙桃市委、市政府牢牢抓住產業振興這個“牛鼻子”,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抓基礎補短板,抓綠色重質量,抓特色重效益,廣袤的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競相綻放,猶如一朵朵新蕊挂滿了“金桃”這棵大樹。

觸摸仙桃產業振興的律動,記者走進仙桃,從一畝田、一片景、一個園、一隻手進行多角度、立體化觀察,感受他們上下同心的力量和心無旁騖的奔跑,品讀產業振興背后的那些人和事。

一畝田——

“雙水”兼收磁吸大批新農人

一畝田的產值有多高?答案自在田間地頭。

“前些年,種植效益低,地越種越薄﹔可這兩年成了香餑餑。”仙桃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鄧念國告訴記者,仙桃市通過土地優先流轉、設施優先配置、資金優先扶持、技術優先保障、政策優先傾斜等舉措,做大做強水稻、水產“雙水”產業,大批新農人鉚足干勁,產業振興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

“山珍海味我不愛,隻愛黃古蒸蒿菜。”這句俗語足見黃古的美味,黃古俗稱黃顙魚,沔陽(仙桃的俗稱)蒸黃古名揚四海。坐落於沙湖鎮余場村的鳴翔特種養殖合作社的主打產品就是黃顙魚,養殖總面積1萬余畝,年產值1.2億元。在管理模式上,合作社與流轉土地的農戶抱團發展、共御風險,同時還聘請華中農業大學專家坐鎮指導,對接江漢平原最大淡水水產品市場,推動效益提升。

“余場村原來在鎮裡是最窮的一個村,通過合作社帶動,村民在這裡既可以學到稻魚共養技術,又可以打工,賺工資的同時還能分紅。”合作社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合作社正將附近9個村納入規劃,繼續擴大共富覆蓋面。

“淺水面種水稻、深水面養魚蝦”,一畝地年收益在5000元以上,稻田種養新模式重塑魚米之鄉,鄉村田園格局正在發生歷史性的嬗變。

“土八路可能要超過正規軍。”仙桃金龍園生態養殖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張大格笑著說。這位來自廣東陽江、從事鱖魚養殖30多年的能人,與高校科研團隊合作,將國家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華康一號”鱖魚種苗“花落”仙桃,目前在朱排口村的3000畝基地全部建成投產,目標是打造湖北省最大的優質鱖魚種苗繁殖基地。

“公司的到來,盤活了土地,沸騰了朱排口村。近兩年來,周邊村民紛紛加入進來,實現脫貧增收。”仙桃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戴先波說。

利用自身資金、信息和技術等優勢,帶動周邊群眾發展高效農業的還有翼農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和梅剛蛙稻家庭農場,前者採取提供設施配套、飼料供應、資金信貸、技術指導、市場銷售等“一條龍”服務的路子,吸引周邊300多戶農戶從事蝦稻共作、魚鱉混養,后者採取以養殖黑斑蛙為主,間作優質綠色水稻的經營模式,解決靈活形式就業農民40多人。

聲名遠播的洪淵澤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坐落在西流河鎮土坑村。現有社員220戶,家庭農場31家,養殖面積10260畝,主要從事黃鱔的生態養殖和繁育,年產值3.4億元。

“我們不僅攻克了鱔魚種苗一年繁育三次的世界性難題,還通過智能溫控大棚,實現了黃鱔旺淡季均衡上市。現在,合作社正在探索實施黃鱔深加工。”合作社的技術人員李知才信心滿滿。

戴先波說,“稻蝦”“稻鱔”“稻蛙”等模式種養基地,有機融合了仙桃市水稻、水產兩大優勢產業,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糧漁雙贏,開辟了一條生態綠色、穩糧增效的新路子。

一片景——

水鄉人家點亮農旅“錢”途

水鄉仙桃,醉美排湖:春游芳草地,夏賞綠荷田,秋聽漁歌蕩,冬眺白雪茫。

特色小鎮是鄉村之頭、城鎮之尾,是農旅融合的契合點。在排湖風景區南岸邊的密塘漁村,正發生著美麗質變。

農家樂、民宿、特色作坊、茶吧、咖啡館、酒吧、特產超市等多種業態在村子裡蓬勃興起,基本實現了“一戶一型、一房一景、一家一業”。同時,游客驛站、橋梁棧道、景觀河湖、智慧停車場、文化廣場、展示中心等公建項目正在陸續啟動。

2017年,密塘漁村被納入湖北省美麗鄉村試點村建設。該村由國內優秀的專業鄉建團隊總體規劃設計,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對每戶房屋進行差異化量體裁衣的立面設計和功能改造,擬用兩年時間將其建設成獨具水鄉園林特色,集生態秀美、村容整潔、產業富民、鄉風文明於一體的美麗鄉村綜合示范區。

去年,村民劉莉紅家開起了民宿和農家樂,因價廉物美顧客盈門。“一個房間100元左右,家裡的‘土菜’都是從菜園裡現摘,魚蝦都是野生的。客人來過一次后,還會推薦朋友來。”劉莉紅說。

三伏潭鎮的栗林嘴村也是環排湖旅游區域的重要村落。富硒,是栗林嘴的金字招牌。近年來,村裡又多方發力,做足水文章,挖通湖渠水系,修建游船碼頭、生態島等,一個優美怡人的綠色生態文明村初現雛形。

除了具備較好的自然條件,栗林嘴的區位優勢也很明顯,北瀕漢水,南臨排湖,距沔陽小鎮僅10公裡,國際自行車賽道貫穿全村。“村子美,產業強,有活力,年輕人才願意回來建設家鄉。”夏市工作片黨總支書記曾晶說。

位於紅楊樹村的老沔陽新農村合作社,就是能人返鄉創業的樣板。返鄉創業代表楊篤文說,該合作社是一家集生態水產養殖、富硒產品加工、生態休閑及社會服務於一體的新型經營主體,生產的小龍蝦、毛蟹、香蓮等水產品及優質富硒大米,除游客購買外,主要銷往京津冀地區,年產值達3000萬元。

憑借排湖風景區的優勢,周邊村庄的農旅融合“融”出一片好風景。不僅如此,就連五湖漁場的鄉村游也做得風生水起。

每年春夏之際,上漲的長江水經東荊河倒灌進五湖(喜鵲湖、沙灘湖、磨湖、外湖、小南湖),大量的魚苗隨水而來,村民在灘頭周邊扎起圍欄、圍網,當水退去時,這些魚苗也就留在了五湖裡自由生長。秋冬時節,村民利用水位差,在灘頭最低處開閘放水,魚兒順水而下落入閘口漁網內。

一位工作人員介紹,這種在江漢平原流傳了100多年的捕魚方式被稱為“放壕”。在“放壕”現場,人們爭購開閘后的野生鮮魚,包括大白刁、草魚、財魚等十多個品種的野生魚,即便價格高昂,依然備受游客青睞。如今,五湖“放壕”已成為響當當的旅游文化品牌,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

一個園——

產業集聚釋放乘數效應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仙桃鄉鎮企業紅極一時,無論是產業還是產業工人,都為當時的中國制造作出了具有時代意義的地方貢獻。然而,當大潮過后若干年,民營經濟的種子再一次在這片土地上萌生,它帶來的是中國智造脫胎換骨的工業文明。

作為武漢城市圈內仙桃、天門、潛江三市結點的商貿重鎮毛嘴鎮,服裝產業園的再度崛起便是有力的印証。近年來,毛嘴鎮搶抓歷史機遇和商機,著力打造“褲藝小鎮”,充分發揮區位、資源、市場、勞動力等方面的比較優勢,走上了“以產帶城、以城促產、產城融合”的良性發展道路。

“是山就要崛起,是海就要浩蕩。”毛嘴鎮按照“工業向園區集中,項目向板塊集中”,加快園區項目引進和建設。目前,該鎮服裝產業園已入駐企業209家,擁有3萬多名熟練的服裝產業工人,年產女褲8000萬條,產值近60億元,毛嘴服裝產業已初步形成物流、布匹、輔料等上下游產業完備的產業鏈。

“市委、市政府為服裝產業快速發展營造寬鬆環境,為毛嘴服裝產業發展提供了比金子還寶貴的要素支撐。”武漢俏琴雨花服飾有限公司生產廠長許勇說,比如出台了修建廠房、拎包入住、免征稅收、貼息貸款等優惠措施,“當然,毛嘴的內生動力及發展優勢,是后期產業發展的持續動力。”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不僅在外創業的本地籍老板回流了,還吸引返鄉務工人員近兩萬人。

來自潛江的吳剛經表弟介紹,來到俏琴雨花服飾公司,因工作勤奮踏實,剛晉升為車間組長,月薪8500多元。他愛人是廠裡的熟練工,月薪也有7000多元。“之前我們小兩口在北京打工,生活壓力很大,現在在毛嘴,可以直接住廠裡寬敞潔淨的員工宿舍(標准間),生活品質大大提高。”吳剛說。

眾多受益者中還有一批返鄉創業的企業家。比如仙桃市伊炫服飾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丁輝,原先只是帶著七八名員工租房子做衣服的個體經營戶,經過鎮委、鎮政府做工作后,於2015年搬入服裝產業園區。經過3年多時間,企業發展成為擁有150多名員工、年產各類女褲100多萬條的規模。

由於訂單火爆,丁輝又投資了3000萬元,建設廠房、宿舍及配套設施1.3萬平方米,引進國內先進智能化縫紉生產設備。該項目建設投產后,將成為集設計、生產、銷售、物流配送為一體的綜合性服裝企業,可年產各類女褲200多萬條,產值1.2億元,吸納就業人員300多人。

“未來幾年,我們將按照‘千百十一’(即千家服裝企業、百億產值、十萬人口、一個服裝產業集群)的發展規劃,努力將毛嘴打造成為服裝產業特色小鎮。”毛嘴鎮黨委書記蔡勇軍表示,后期毛嘴鎮將遵循“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府引導、多方參與、共同推進”的原則,從戰略高度推進服裝產業建設,使之成為華中地區服裝生產基地、原輔料材料集散基地、成品服裝電商批發基地。

一隻手——

優化環境賦能鄉村振興

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仙桃人敢為人先﹔但如何用好“有形的手”,仙桃市委、市政府做到了“有所為有所不為”。

產業振興並非一朝一夕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仙桃市委、市政府立足資源稟賦,把准產業振興的脈搏,在產業規劃方面打出“組合拳”:聘請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編制出台《仙桃市鄉村振興規劃》,成為全國首個由國家級規劃機構編制發布的縣市級鄉村振興規劃,共收集項目4259個,總投資291.31億元。

同時,仙桃市委農辦牽頭制定出台了《仙桃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2022年重點項目》,明確了全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線路圖、時間表、目標值。

要抓好鄉村產業振興,拼的是綜合實力。技術上,仙桃已經有與科研院所戰略合作的豐富經驗。接下來,政府將在信貸、資金、監管等方面做好服務,解決市場主體的后顧之憂。

信貸支持力度不斷加大,金融活水持續注入,有效解決鄉村振興中的“錢袋子”問題。

仙桃重點精准對接中央、省級鄉村振興政策導向和資金投向,精心謀劃產業振興項目,爭取更多的項目進入國家和省級計劃“籠子”。比如去年4月,仙桃與國家開發銀行湖北省分行正式簽訂項目貸款協議,授信100億元,助力仙桃市加快打造全省鄉村振興示范區,這是全國首例國家開發性銀行大額度支持鄉村振興金融項目。

積極吸納社會資金,為鄉村振興賦能、“造血”,確保“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仙桃大力實施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三鄉工程”以及“沔商回歸”工程,引導社會資金和民營資本投資“三農”發展、幫扶農村建設。去年,共吸納社會資本近20億元。

創新融資模式,監管並重,既要“用得好”“管得嚴”,還要“還得了”。

仙桃市組建市水鄉田園投資建設有限公司,作為市鄉村振興項目的實施主體,建立了“一表兩池”(即資金流量表和資金池、資產池)融資新模式,摸清家底,算好長遠賬。制定出台《仙桃市鄉村振興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建立六大保障機制,“多大鍋下多少米”,把錢用在實處。深入做好中心集鎮土地收儲、土地整理、佔補平衡等文章,將土地出讓收益、用地指標交易收益等注入水鄉田園投資公司,“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金桃開新蕊,產業初長成。探尋仙桃產業振興的密碼,我們看到了“睿智+實干”,更看到了“市場+服務”,還看到了“活力+希望”。仙桃的實踐証實了:農業正在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正在成為體面的職業,農村正在變成美麗的家園。

(責編:周洪業、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