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27日09:24 來源:中國青年報
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張富清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
95歲的張富清是來鳳縣一名離休干部。平日裡,他的生活簡單而規律,上午陪老伴兒上街買菜,下午准時看書讀報,每天3次收看新聞,看上去和其他老人並沒有什麼不同。
但實際上,他卻是一位功勛卓著的戰斗英雄。去年年底,來鳳縣人社局按照上級統一安排開展退役軍人信息採集工作,張富清小兒子張健全帶來的一個舊紅布包裹揭開了這個埋藏多年的秘密。
“包裹打開后,突然露出了一枚獎章,上面寫著‘人民功臣’,當時我立馬被吸引住了。”作為軍迷,信息採集員聶海波清晰地記得那個時刻,也知道這種獎章的分量:“它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應該是在某個大型戰役當中對整個戰局有著突出貢獻,九死一生才能獲得的。”
隨后,一張由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簽發的特等功報功書,一本記錄著軍一等功1次、師一等功1次、師二等功1次、團一等功1次、“戰斗英雄”稱號兩次的立功証書和3枚獎章被逐一取出。面對著這些獎章和証書,聶海波一下子愣住了:“我從來沒有想到,我們來鳳縣竟然還隱藏著這樣一位戰功赫赫的戰斗英雄!”
這個令人震驚的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傳遍了來鳳縣的大街小巷。縣政府了解相關情況后,決定為張富清舉辦來鳳縣“有史以來最為隆重”的報告會,除了主會場,各縣直單位、鄉鎮、村社區均設有分會場,縣電視台進行直播。據統計,收看直播的人數在萬人以上。
帶著激動和好奇的心情,人們聽到的是一段驚心動魄的戰斗經歷和一個64年深藏功與名的故事。
1948年3月,24歲的張富清離開家鄉陝西省洋縣參軍入伍,成為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359旅718團二營6連的一名戰士。那一年,解放戰爭進入奪取全國勝利的決定性階段,作戰任務十分繁重。“沒日沒夜都在打仗,打了好多次,我也記不到了。”他在日記裡寫道。
立功証書上記錄了這個年輕戰士參軍幾個月后的戰斗經歷:6月,在壺梯山戰役中擔任突擊組長,攻下敵人碉堡一個,打死敵人兩名,繳獲機槍一挺﹔7月,在東馬村戰斗中帶領6名突擊隊員掃清敵人外圍,佔領碉堡一個,為我軍進攻打開突破口,自己負傷卻不下火線﹔9月,在臨皋戰役中擔任搜索任務,搶佔制高點實施火力壓制,迅速消滅敵人……
在這些大大小小的戰斗中,讓張富清印象最深刻的要屬發生在永豐鎮的那一場血戰。
1948年11月中旬,為配合淮海戰役,西北野戰軍發起了冬季攻勢,張富清所在的部隊在陝西省蒲城縣以東25公裡處的永豐鎮向胡宗南精銳的76軍發起進攻。
“當時我所在的連是突擊連,我在第一突擊組。”他回憶說,11月27日深夜,自己帶領兩名突擊隊員通過地道悄悄接近永豐城城牆。他扒著磚縫爬上城牆,第一個跳進城內,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拼殺。
“跳下城牆后,我遇到了敵軍的外圍部隊,大約十幾二十人。”張富清說,“我用沖鋒槍對著他們打,一梭子子彈打死了七八個敵人。”
交火過程中,他突然覺得頭上被什麼東西狠狠砸了一下,頭暈目眩,甚至失去了痛覺。用手一摸,原來是一顆子彈擦著頭頂飛過,把一塊頭皮掀了起來,滿臉都是鮮血。這時,敵人又圍了上來,他顧不上傷情,用沖鋒槍和手榴彈將敵人再次打退。
“趁敵人不注意,我集中力量向前爬,爬到碉堡跟前,用刺刀挖出一個土坑,把8顆手榴彈和一個炸藥包碼在上面。”張富清說。隨后,他撕開衣服做成布條套在手榴彈環上,一個側滾拉響了手榴彈。
隨著一聲巨響,敵人的碉堡被徹底摧毀。趁著硝煙彌漫,張富清又沖向另外一個碉堡,用同樣的方法將碉堡炸毀,為攻城部隊掃清了障礙。
此后,敵人瘋狂地發起數次反擊,但都被他一一打退,他還用繳獲的機槍和彈藥堅守陣地,直到凌晨3點部隊發起總攻。
戰斗勝利了,張富清九死一生,但同行的突擊隊員卻杳無音訊。“我去找,卻找不到,從此再也沒有見過他們。”每當想起這一幕,老人總是忍不住潸然淚下。
戰斗結束后,張富清被授予特等功和“戰斗英雄”稱號。有人問他,你看起來並不強壯,為什麼打仗這麼厲害?他回答說:“我打仗的秘訣就是不怕死,隻要一上陣地,我滿腦子想的就是怎樣消滅敵人。”
1950年,西北軍政委員會頒發解放大西北人民功臣獎章條例,張富清因功勛卓著被授予“人民功臣”獎章。而在這之前的1949年,他已隨部隊從陝西出發一路作戰直到新疆喀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時,他和戰友們仍在祖國的大西北緊急行軍與作戰。
1955年,已是連職軍官的張富清在完成兩年文化學習后,面臨人生的重要轉折——退役轉業。他沒有選擇留在大城市,也沒有選擇回到闊別多年的陝西老家,而是“堅決服從組織安排”,轉業來到湖北西部的偏遠小城——來鳳。
轉業前,他把包括“人民功臣”獎章在內的3枚獎章戴在胸前拍了一張照片,作為那段崢嶸歲月的留念。此后,這些獎章和証書被放進一隻皮箱裡,封存了64年。64年裡,除了向組織如實填報個人情況,他從未對身邊人說起過去的戰功,就連自己的兒女也知之甚少。
“他在我眼裡是一個平凡、慈祥的父親。”小兒子張健全說,以前他隻知道父親當過兵,直到這次信息採集才知道父親還是一位功勛卓著的戰斗英雄。他也曾問過張富清:“為什麼一直隱瞞自己的戰功?”
“和我並肩作戰的不少戰友,他們為了黨、為了人民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功臣。”老人哽咽著解釋,“他們犧牲了,沒有機會向黨提什麼要求,我現在人還在,吃的住的都很好,比起他們來,我有什麼資格拿出立功証件去顯擺自己啊?”
從1955年轉業到1985年離休,張富清先后在來鳳縣糧食局、三胡區、卯洞公社、外貿局和建設銀行任職,工作了整整30年。30年裡,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勤勤懇懇、大公無私的張富清。
上世紀60年代,張富清調任三胡區副區長。當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國民經濟發生重大困難,國家開展精簡退職工作。轉業到來鳳時,按照國家擁軍優屬政策,他的妻子孫玉蘭被招錄為公職人員。為了減輕國家負擔,他率先動員妻子辭去公職,從供銷社下崗。
“我犯的什麼錯誤,我從來沒差過款,也沒有偷過東西,你為什麼把我弄下來?”覺得委屈的孫玉蘭也問過丈夫,得到的回答是:“我隻有把自己人先動員下來才能夠進行工作,才能夠落實這個政策,否則我怎麼去教育群眾?”
失去工作后,為補貼家用,孫玉蘭給別人當過保姆,在家裡喂過豬,上山撿過柴,后來自己學縫紉,自己交公積金,才成為集體組織手工聯社的一員。
回憶起那段艱辛歲月,84歲的孫玉蘭顯得雲淡風輕,談得最多的還是自己的丈夫。她知道,張富清的頭上還留著疤痕,腋窩被敵人的燃燒彈燒傷,多年后還是一片焦黑,牙齒也被炮彈全部震鬆,以至於基本脫落。丈夫為國家作出了很多犧牲,她也不能拖后腿。
幾十年裡,張富清公私分明,對子女的教育也非常嚴格。來鳳縣委巡察辦主任邱克權記得,1975年,縣裡有幾個到恩施工作的指標,張富清的大兒子也符合條件,但他沒讓兒子去,反而動員兒子下鄉當知青。
“對於兒女,我有言在先。好好學習,至於畢業之后到底做什麼事,就靠自己的本事。國家公職考不起,錄用不起就自己找事做,我沒有本事為兒女謀出路,我也不會給你們找工作。”這是張富清教育子女的一貫原則。
在老人的言傳身教下,他的4個子女除了大女兒長期患病,其他3人都通過國家高考、公開招考等方式成才,兩個兒子成為縣裡的干部,一個女兒成了醫院職工,沒有一個人得過父親職務上的便利。
多年來,張富清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曾是個突擊隊員。7年前,88歲的他左膝蓋膿腫,多地治療不見好轉,最后隻得截肢。雖然情緒低落,但他還不忘自嘲說:“戰爭年代腿都沒掉,沒想到和平時期掉了。”
手術后,家人都以為他會一直坐輪椅,但他卻很少用,而是裝上義肢、拄著支架練習走路,至今家裡牆壁上還有他不慎摔倒留下的血跡。經過近一年的鍛煉,他就能拄著支架打掃衛生、買菜,有時還會親自下廚為老伴兒炒上幾個菜。
“我當時想的是,我要發揚保持突擊隊員的精神,我要站起來,我不想給家裡人增加重大的負擔。”張富清解釋說,“我不能為黨再作什麼貢獻了,我希望下一代能好好工作,為黨為人民多做點好事。”
盡管已經過去70多年,但張富清仍時常想起犧牲的戰友們,特別是每年春節和清明,他都會一個人默默難過。今年3月2日,張富清當年戰斗過的英雄部隊——新疆軍區某紅軍團派員專程前來慰問,老人十分高興,艱難地從沙發上站起來,向年輕的戰士敬了一個軍禮。
目睹這一幕的小兒子張健全內心百感交集,在筆記本上寫下一首《老兵的軍禮》:部隊來人了,老兵心中掀起波瀾。面對軍裝上的軍徽,老兵用一條獨腿堅強地站立,緩緩舉起僵硬的右手,庄嚴地行上軍禮。九死一生猶未悔,隻因那堅定的信念和軍人的勇氣,隻因心裡飄蕩著血染的軍旗……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達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專題 |
· 英雄無言——95歲老黨員張富清的本色人生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