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22日09:56 來源:當代黨員
“我有一個問題。”
2019年3月27日,重慶文理學院新材料技術研究院會議室裡,研究院副院長韓濤抬起了頭。
“蘇書記剛介紹了學院下一步工作重點,請問這幾項工作是並列的,還是以某一項為重?”韓濤問。
這天,新材料技術研究院黨總支第一支部正在舉行主題黨日活動。
“我們不僅會組織大家集體學習,還會圍繞中心工作,傳達重要工作部署,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大家有問題可以隨時提出,共同探討。”支部書記蘇永要說,“有不妥之處,也能及時得到糾正。”
科研院所黨建工作,是新時期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為黨建工作做好了,能激發科研人員更大的潛力,從而促進科技創新不斷取得新進展。”蘇永要稱。
近年來,新材料技術研究院通過加強和改進黨建工作,收獲系列高水平科研碩果,使重慶文理學院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
2018年,研究院黨總支第一支部成功入選“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
將支部建在實驗室
“我們從很早開始,就在探索科研院所的黨建工作要怎麼做。”研究院黨總支書記雷宇說,“這一切還得歸功於涂銘旌院士。”
涂銘旌是中國著名的材料學專家,曾先后在西安交通大學、成都科技大學(后合並至四川大學)參與材料學科建設。
2008年,步入耄耋之年的涂銘旌回到故鄉重慶,宣布加盟重慶文理學院。
“涂院士非常重視黨建工作,所以我們在2011年就建立了直屬支部,2013年建立了黨總支。”雷宇回憶道。
盡管較早探索,但在雷宇眼中,科研院所的黨建工作仍舊是困難重重——
比如重科研輕黨建。科研院所是高級知識分子相對集中的地方,他們往往忙於自己的課題、項目,對黨建工作重視不夠﹔比如,黨員參與度不高,活動形式單一、內容少、方法陳舊,僅滿足於一般的政治學習、催繳黨費等,致使科研院所在開展黨的活動時,對廣大黨員吸引力不強。
如何破解這些難題?
“設置‘功能性’黨支部,將支部建在實驗室。”蘇永要介紹,依托科研創新團隊,成立了研究院黨總支第一支部,支部現共有黨員28人,其中博士佔比86.7%。
不僅如此,支部還根據發展規劃、支部黨員學科背景、研究方向,形成了五個科研研討團隊,有效地促進成員之間的學術交流。
除此之外,研究院還通過將科研成果納入考核、豐富支部主題黨日活動內容等方式,加強黨建工作。
通過這些舉措,研究院黨總支第一支部逐漸完成了對自身人力、政策、項目等資源的優化配置。
由此,支部成員的最大化作用開始持續迸發。
將榜樣的力量深入人心
2018年11月,黨員柏棟予成了研究院第一支部委員會班子的一員。
此時,柏棟予的眼神飄忽起來,思緒回到了之前的組織生活——
“研究院擴建時,正值永川最為炎熱的暑假期間,酷暑難耐,沒有空調,而且施工期間灰塵多、噪音大,辦公環境很艱苦。但涂院士不僅要求科研人員繼續工作,自己也堅守在崗位上。”講台上,韓濤正在分享涂銘旌的事跡。
“涂院士曾經帶著我跑企業,詢問企業的發展規劃、需要。”
“涂院士每天到了研究院,總會先到實驗室轉轉,了解大家的實驗進度,還經常找大家談心。”
……
待韓濤結束分享后,不少支部黨員紛紛上台,述說著自己眼中的涂銘旌,有人甚至紅了眼眶。
彼時,涂銘旌因為身體的原因,已經住進了醫院。
台下的柏棟予思緒萬千,他2018年7月才到重慶文理學院,並未見過涂銘旌,“恨自己沒能早點畢業,早點過來”。
除了深深的遺憾,柏棟予的內心涌起了一股力量,他想為支部出一份力,在支部安排的各項工作中積極作為。
“當時有幾名黨員都提出來,柏棟予在讀書期間有當支部委員的經歷,可以考慮作為候選人,最后經支部委員會研究,決定推選他為支部委員。”蘇永要說。
2019年1月1日,涂銘旌溘然長逝,享年90歲。
“大愛無疆,科教報國”——這是涂銘旌一生的追求。
“我們准備把涂院士的書、手稿等遺物運回學院,進行展示。”雷宇說,“讓榜樣的力量滲入每位黨員的心底。”
將關懷延伸至每一個角落
2014年7月,剛從吉林大學拿到博士學位的陳善勇來到重慶文理學院。
初到永川,陳善勇感到有些不適。
“雖然我是四川廣安人,但在北方近十年的讀書經歷,已經讓我不太適應南方的環境。”陳善勇稱。
不僅是生活習慣上的差異,更讓陳善勇沮喪的是,自己學習的是化學專業,相對於其他人,自己的專業和新材料似乎沒有太大的關聯。
在生活和心理的雙重壓力下,陳善勇表現得有些格格不入。
“以前陳善勇每年基本工作量都完不成。”研究院黨總支委員、執行院長李璐回憶道。
很快,李璐開始找陳善勇談話。
“在支部內部,由黨員牽頭,形成了幫扶團隊。”李璐說,“但在幫扶前,我們要確定這個人是否願意接受幫助?他成長后能發揮什麼作用?是否願意幫助他人?”
“李院長,我也想申報,但怕中了之后完不成。”陳善勇扶了扶眼鏡,顯得有些猶豫,“自己是個新人,能力不足,怕拖慢了整體進度。”
“這不是你一個人的事,研究院也會盡量給你提供幫助的。”李璐耐心解釋道。
最終,在李璐等支部黨員的關懷下,陳善勇逐漸鼓起了勇氣。
接下來的幾年裡,研究院為陳善勇配置了實驗資源,並將他送往其他高校進行相關培訓。
“現在陳善勇不僅能夠完成自己的工作量,還參與了國家重點項目。”李璐笑道,“這樣的做法不僅能夠影響和調動其他黨員的工作積極性,還進一步彰顯了黨內關懷,增強了黨組織的凝聚力。”
將黨員帶動作用融入科研
2018年開春不久,一則好消息讓新材料技術研究院所有人士氣大振。
“我們申報的‘微納米光電材料與器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正式獲批。”李璐眼裡滿是自豪。
這不僅是重慶文理學院在國家級科研平台建設上“零”的突破,也是重慶市2017年度唯一獲批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一所位於中國西部、名不見經傳的高校為什麼能打開“國際合作”的大門?
“背后是黨員的帶頭作用。”李璐感嘆道。
“在我來學校之前,從未聽說過重慶文理學院的名字。”李璐頓了頓,“可想而知要開展國際合作是很艱難的。”
但是為了打破西部的地域束縛,李璐等人主動請纓,從項目的策劃到實施,都由黨員同志負責。
“韓濤負責聯系俄羅斯,我負責美國……”李璐思索道,“其實別人的拒絕主要來自於不了解,我們本身也有一種自卑心理。”
為了這個項目,支部黨員楊鑫專程前往北京挂職鍛煉一年。
“那時老婆剛好懷孕,她生產、坐月子,我都幾乎沒有陪她。”楊鑫有些愧疚,“但看到項目進展順利,還是覺得這樣的犧牲值!”
在黨員教師的通力合作下,項目逐漸打開局面,並且打破了國外對於某些材料技術的壟斷。
不僅在國際合作領域,其他領域也在黨員帶動下,結出了科研碩果:
柔性觸控創新團隊,自主研發出銀納米線觸摸屏技術。
銀納米線觸摸屏技術的運用將至少降低手機生產成本100元,目前,該技術已在京東方柔性生產線上得到應用,並為江蘇部分企業新增產值2.2億元。
智慧涂層創新團隊,在重慶范圍內率先形成了高性能TiAlN(氮化鋁鈦)硬質涂層的研發和生產能力。
……
從曾經的一無所有,到現在擁有兩個國家級科研平台,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2項。
在黨建的引領下,重慶文理學院新材料技術研究院正迸發出新的活力。
(重慶黨刊全媒體記者 許幼飛)
(重慶《當代黨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