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稿件

新時代學習工作室

字字珠璣,品讀今年以來習近平引用的那些詩詞典故(二)

2019年05月22日08:1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編者按】引用名篇經典,是習近平講話的一大特色,其用典精妙廣博,意境深遠,引人入勝。“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新時代學習工作室梳理今年習近平在重要場合引用的部分詩詞古語,帶您一起學習經典。

今天推出第二期。

句句箴言,品讀今年以來習近平引用的那些詩詞典故(一)


原句

中國古人說:“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共建“一帶一路”,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順應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時代要求,順應各國人民過上更好日子的強烈願望。

——4月26日,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

典故

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道之所在,天下歸之﹔德之所在,天下貴之﹔仁之所在,天下愛之﹔義之所在,天下畏之。

——劉向《說苑》

解讀

世間萬物如果保住根本就能生長,而一切事情隻要符合道義就能成功。典故裡的“道”引申到主旨演講中,是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是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時代要求,是各國人民過上更好日子的強烈願望。眾所周知,“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秋天提出以來,引起了越來越多國家的熱烈響應,共建“一帶一路”正在成為我國參與全球開放合作、改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促進全球共同發展繁榮、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

原句

商品、資金、技術、人員流通,可以為經濟增長提供強勁動力和廣闊空間。“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如果人為阻斷江河的流入,再大的海,遲早都有干涸的一天。我們要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旗幟鮮明反對保護主義,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4月26日,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

典故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李斯《諫逐客書》

解讀

泰山正是因為不拒絕任何一粒土壤的加入,才能夠成就今天的高度﹔江河湖海,也正是因為不拒絕任何一條小溪的匯入,才能夠成就今天的深度。隻有不排斥、不拒絕細小的力量,才能夠成就真正的偉大。當今的國際合作可比為江河湖海,各國都是小溪流。國際合作絕對不能夠搞保護主義,不能拒絕溪流的匯入,一定要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這樣才能夠讓各國在商品、經濟、技術、人員等方面的涓涓細流都匯聚起來,成就國際共贏的江河湖海,這也正是我們共建“一帶一路”的意義所在。正如習近平所說,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目的是聚焦互聯互通,深化務實合作,攜手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風險挑戰,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原句

與君遠相知,不道雲海深。”2013年,我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如今,經過各方共同努力,共建“一帶一路”藍圖初步繪就,成果逐漸呈現。在這一過程中,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相識相知,結成了緊密的合作伙伴。

——4月26日,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歡迎宴會上的祝酒辭

典故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與君遠相知,不道雲海深

——王昌齡《寄歡州》

解讀

雖然路途艱險,隻要心意相通,就無畏路途的遙遠。當今的國際合作中,不同的國家猶如朋友一般,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標,隻要我們齊心協力,共同努力,也就不用擔心彼此地隔千裡,相距遙遠。“一帶一路”能夠從2013年的倡議,到如今藍圖初步繪就、成果逐漸顯現,是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共同努力的結果。隻要不同國家能夠不忘合作的初心,堅定不移的前進,就能夠不畏距離的遙遠,迎來更加美好的世界。如習近平所說,雖然我們相距遙遠,但對和平與發展的共同追求,對人民美好生活的共同渴望,讓我們心靈相近、結成伙伴。這也正是“與君遠相知,不道雲海深” 表達的寓意。

原句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國家間要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不能動輒就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各國應堅持平等協商,完善危機溝通機制,加強區域安全合作,推動涉海分歧妥善解決。

——4月23日,集體會見出席海軍成立70周年多國海軍活動外方代表團團長時的講話

典故

形器不存,方寸海納

——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

爾無忿疾於頑。無求備於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

——《尚書·君陳》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林則徐自勉聯

解讀

大海可以容納千百條河流,因為大海擁有這樣寬廣的胸懷,所以是最偉大的,人也要心胸寬廣才能變得偉大。做人如此,治國亦如此,國際交往中更是如此。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多個外交場合引用了該典故。2013年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習近平說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們應該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消除疑慮和隔閡,把世界多樣性和各國差異性轉化為發展活力和動力。”當年10月,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國會演講時再次提及這個典故。開放才能帶來進步,合作才能實現共贏。隻有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堅持包容普惠,推動共同發展,才能夠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原句

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贏得學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自覺做為學為人的表率,做讓學生喜愛的人。

——3月18日,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的重要講話

典故

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

 

  ——《禮記·學記》

解讀

唐代文學家韓愈在《師說》開篇寫道:“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古往今來,任何一個人的成長成才,都與老師的教育教導有關。教師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人格的力量成風化人,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自覺做為學為人的表率,做到“德學”兼備、兩者皆高,才能贏得學生由衷的敬佩與尊重。正如習近平在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的:“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聖使命。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

原句

要堅守精神追求,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處理好公和私、義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樂關系。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保持平和心態,看淡個人進退得失,心無旁騖努力工作,為黨和人民做事。

——3月1日,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

典故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裡仁》

解讀

看到有道德、有才學的賢人,便應該以他為榜樣,主動效法他,向他看齊﹔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覺地捫心自問,是不是和他有同樣的缺點毛病,有就趕快改正,沒有也要引以為戒。在現實中,總有比自己強、值得自己視為榜樣的人,所以孔子講“三人行必有我師”。同時,人不可能十全十美,總有缺點錯誤發生,所以孔子又告訴我們:“過則勿憚改。”“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無數“賢人”正是通過這樣長期修養而不斷提升道德品質和思想境界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2013年全國組織工作會議、會見第四屆道德模范代表,2014年赴河南蘭考調研,2015年會見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等多個場合提倡“見賢思齊”。黨員領導干部經常用“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的古訓校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大有益於我們保持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從而把前人未竟的偉大事業堅持到底。

原句

一名干部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開闊了,就能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做到“風雨不動安如山”。信仰認定了就要信上一輩子,否則就會出大問題。

——3月1日,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

典故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解讀

“風雨不動安如山”,表達了詩聖感天憫人、憂國憂民的人文主義情懷,這與后來范仲淹《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抒發的情懷高度一致。這種情懷一以貫之,亦為今天優秀的共產黨人繼承和發展。從毛澤東同志提出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新時代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的“以人民為中心”,它已經不是過去幾個“士大夫”的感慨和志向,更上升到一個政黨的宗旨,洋溢在每名黨員及其所影響的先進分子腦海中。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理想信念是偉大的,但通往理想的道路並不一帆風順,而是充滿著坎坷和荊棘、考驗和危險、挫折和失敗。“宜守不移之志,以成可大之功”,志向和理想一旦確定,就要堅定不移,才能最終獲得成功。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新華網、央廣網等)

(責編:李源、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學習路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