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時代先鋒

蹚過“死亡地帶”的中國掃雷兵

2019年05月21日10:55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蹚過“死亡地帶”的 中國掃雷兵

掃雷戰士在土坡上進行排雷示范作業。

杜富國和妻子。

編者按:

祖國幅員遼闊,邊關情況千差萬別。多數邊關條件艱苦,而戍邊官兵卻無怨無悔地獻出自己的青春年華。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推出《家國邊關》全媒體系列報道,走訪邊關哨所,記錄戍邊衛國故事,展現新時代中國軍人的家國情懷。敬請垂注。

在5月16日全國自強模范暨助殘先進表彰大會上,掃雷英雄杜富國向習近平總書記敬上特殊軍禮。這一幕,讓無數人動容。

“你退后,讓我來!”時隔數月,杜富國受傷前說的這句話,還會常常被人們提起。

去年10月11日,杜富國在雷場作業時發現一枚加重手榴彈,在獨自上前查明情況時突遇爆炸,飛來的彈片伴隨強烈的沖擊波,讓他永遠失去了雙手和雙眼。

杜富國參加的中越邊境第三次大規模掃雷行動,自2015年啟動。在過去幾年裡,掃雷官兵出生入死,蹚過“死亡地帶”,把一片片安全的土地還給邊境百姓。近日,南方日報記者走進陸軍某掃雷排爆大隊,記錄下這群掃雷官兵的“雷場青春”。

遇到任務,大家爭著上搶著上

杜富國還是時常S會夢見自己在雷場,那片土地上種滿了草果和茶葉。可是,現實裡這樣的場景,他再也看不到了。

4月的重慶還有些微涼,在西南醫院康復中心,杜富國始終保持著一名老兵的樣子:習慣早起,每天堅持做康復訓練。沒有光的世界裡,沒有雙手的平衡配合,他仍盡力如常人般生活。

冬去春來。即便過去半年了,杜富國負傷時的情景,仍如刀刻一般,烙印在當時所有在場官兵心裡,揮之不去。

“當時,富國和艾岩一組作業,發現了一枚67式加重手榴彈。”提起這段經歷,掃雷大隊四隊分隊長張波神情難掩沉重。對他來說,要忘記事發現場的畫面,太難了。

張波說,自己接到報告后,命令他們注意安全,查明情況。作為組長的杜富國隨即大聲告訴艾岩,“你退后,讓我來。”出乎意料的是,大約過了不到一分鐘,雷場突然傳來“轟”的一聲巨響。

離杜富國3、4米遠的張波和四隊隊長李華健第一時間趕過去時,杜富國已經躺在離炸點1米多的地方,“滿臉是血,胸前的掃雷服被炸成棉絮狀,兩個手掌當場就沒了……”張波第一時間反應用對講機叫來醫生,大家用最短的時間把杜富國送上了救護車。

兩周的生死搶救過后,杜富國才脫離生命危險。等到病情慢慢穩定下來,為了進一步康復治療,2018年12月,杜富國轉到了西南醫院。

同時失去雙眼和雙手,對杜富國來說,后續的康復訓練挑戰性很大。西南醫院康復科主任劉宏亮介紹,醫院進行了多次專家會診排查,為杜富國裝上了肌電假肢,但假肢的訓練需要眼睛配合,而且假肢沒有觸感,力度不好掌握,“有時用力一抓,東西就捏碎了。”

“我們從來沒見到過這麼堅強的戰士!”一路陪同杜富國康復訓練走來,西南醫院康復中心副主任周賢麗深有感觸。她說,用殘肢給自己擦臉,用假肢輔助吃飯,這些動作看似簡單,實際上都需要上百次乃至上千次的重復訓練,但杜富國從來沒有一句怨言。

雙眼蒙著紗布的杜富國談起爆炸事故,語氣一如既往的平靜。他說,掃雷隊的精神就是不怕艱難困苦,不畏傷殘犧牲,不計個人得失,每次遇到任務,大家都是爭著上搶著上,“我只是做了一名排雷兵該做的事。”

排一次雷,就像消滅一個敵人

雲南1450公裡的某邊境線,從麻栗坡縣天保口岸往南延伸,山高入雲,灌木叢生。沿路前行,道路旁、叢林裡、山崖上,刷有骷髏頭圖案的雷區警示牌隨處可見。

麻栗坡猛硐鄉村民盤金良的田地裡,今年開春已經收割了一次油菜花。曾被地雷吞噬雙腿的盤金良,如今可以安心地用假肢騎著摩托車,沿著山路到自己的地裡,獲得沃土帶來的收成。

這些土地,原本是讓無數邊境百姓既恨又怕的“死亡地帶”。戰爭遺留下來的雷患,曾給村民生活帶來嚴重威脅。

“全鄉2萬畝茶園,有8000畝都在雷區,村民隻能冒險去雷區摘點草果謀生。”再談起往日情景,猛硐鄉鄉長盤院華依舊情緒激動。

為了徹底掃除雷患困擾,中越邊境第三次大面積掃雷行動從2015年啟動,來自各個單位的405名官兵,在此后三年多時間裡就奮戰在這片土地上。

再次踏入雷場,時任掃雷大隊大隊長陳安游心潮難平。作為參與三次大面積掃雷行動的老兵,陳安游深知此次任務的艱巨。“這次的雷區都是制高點,是戰術要地,坡度有的達到70度,機械是無法在這些雷區中展開作業的,隻能人工排除。”陳安游說。

30多年過去,地雷也因自然環境等影響,變得極不穩定。“中越邊境的雷場特別復雜,最小的地雷,厚度隻有3厘米,7至15公斤的壓力,就能觸發、引爆。”陳安游說,如果採取誘爆的方法,過后產生的大量彈片飛散在雷場,會加重探雷器的探排力度。而且就算掃了表面的地雷,底下深層次的還有,靠機器人根本無法完成這麼復雜的工作。

人工搜排是一個膽大心細的活。上了雷場,戰士們兩人一組,迅速進入戰斗崗位。掃雷先用炸藥開路,炸出安全通道,再開辟出幾條作業通道。然后穿著將近30斤的防護裝備,手持探雷器搜索地雷。

為了集中精力,士兵之間禁止交談,整片雷場隻有探雷器發出的滴滴刺耳聲。一旦探測到金屬,在退后十厘米的地方,插上小紅旗,掃雷兵或蹲或趴,用探雷針沿著45度角輕輕測探,用小刷子慢慢刷去浮土,直到發現地雷。

戰士們絕大多數是“90后”,考慮到這一代人是在物質生活較豐富的條件下長大的,時任掃雷大隊政委周文春也曾擔心他們吃不了苦。但三個多月的臨戰訓練過后,周文春的顧慮徹底被打消了。

“他們全都主動要求到一線去執行任務,像杜富國,為了學好排雷知識技能,他反復跟老班長和技術骨干學習技巧,很快就熟練掌握了10余種地雷的排除方法,成為了全隊公認的‘排雷尖兵’。”周文春說。

掃雷官兵們需要經過嚴格的前期訓練,通過考核才能參與掃雷任務中,但真上了雷場,才是最考驗戰士們心理素質的時候。

“怕,說不怕那是假的。”杜富國所在的五班班長劉貴濤記得自己第一次排雷時,猶豫了五六分鐘,手止不住地發抖,靠不斷深呼吸才冷靜下來,用了半個多小時才成功解除第一顆雷。“當時站起來后,全身熱血沸騰,像是消滅了一個敵人一樣。”

搜排完畢,土地安全移交地方

2018年11月16日,在杜富國負傷后的第36天,中越邊境第三次大規模掃雷行動的最后一塊雷場被徹底搜排完畢,戰友們手拉手徒步走過這片讓他身負重傷的雷場,把土地安全移交給了地方政府和百姓。

在第三次掃雷行動中,3年多時間,官兵們共掃除雷區57.6平方公裡,人工搜排出地雷和各種爆炸物19.82萬枚(發)。

數字背后,是掃雷官兵與死神的較量。三次大面積掃雷行動中,共有2位掃雷戰士壯烈犧牲,近40名官兵負傷。

“每天要等到所有人員歸隊,自己懸著的心才能放下,不過第二天早上一出門,又不知道還能不能活著回來。”18歲當兵入伍,參與了兩次大規模掃雷行動的二隊隊長付小科如此形容自己的掃雷感受。

戰士們的朋友圈裡,沒有太多關於掃雷的信息。一些官兵怕家人擔心,直到任務結束,都沒有說自己在邊境掃雷。戰士張中君的姐姐曾與家人失聯,至今下落不明,為了不讓父母又擔心自己,他從未說過執行的任務。

掃雷四隊分隊長張波,從西藏軍區部隊志願加入掃雷隊。來掃雷大隊報到的頭一天,妻子正好隨軍到拉薩。得知張波又要遠行,隻能默默地為他收拾行裝。

如今,不少官兵因服役期滿已經離開了掃雷大隊,那些出生入死的日子,卻深深印在了每個人心裡。

作為有著20多年軍齡的“老兵”,周文春從沒想過,自己的軍旅生涯,絕大多數時間是和地雷打交道。一路走來,讓他感觸最深的是這群年輕戰士們的奉獻精神。

“平常掃雷時,從來沒有人說發現了危險物品讓別人去,無論是新兵還是老兵,都是搶著上。”周文春說,自己曾問杜富國為什麼在關鍵時刻要往戰友那邊擋一下,“他說我就想,如果我不擋那一下,我們兩個人都完了,與其犧牲兩個,還不如犧牲我一個。當時我的眼淚就下來了。”

生死一線,戰友負傷,並沒有打消官兵們退出雷場的念頭。當新的任務來臨時,大隊官兵人人都遞交了請戰書,主動申請去邊境繼續掃雷。

戰士張中君的微信頭像,是一張軍徽的照片,上面寫著“青春,是國防服役的自豪”。他說,杜富國在醫院裡,還不忘提醒他們注意安全,不要擔心自己,“想到富國,就覺得一定不能半途而廢。”說到這裡,張中君忍不住哽咽……

山河無恙,青春無悔。每當把安全的土地交給百姓,沿途歡呼的村民,遍地迎風飄揚的國旗,那便是戰士們眼裡最美的風景。

■記者手記

不需要你認識我

不渴望你知道我

我把青春融進

祖國的江河

在中越邊境縣城麻栗坡隨處走走,不難發現街道旁安裝假肢的店鋪。

死亡,距離生活在這的百姓並不遙遠。

在邊境村寨,常常能聽村民說起身邊人觸雷的經歷。不知道哪一天上山割草、下地干活的時候,就會被那些隱藏的地雷奪去手腳甚至生命。

這些場景同樣也被掃雷官兵們看在眼裡。他們作業的雷場,離村庄不遠。不止一個戰士提起,因為看多了慘痛的教訓,更覺得自己有義務掃除雷患,還邊境安寧。

在這裡,先進的掃雷設備幾乎寸步難行,隻能靠官兵冒著生命危險人工排雷。他們穿著近30斤的防護服,出入生死雷場。即便如此,依舊不能完全抵擋地雷爆炸時的巨大威力,正如掃雷戰士杜富國一樣。

數月前,杜富國在雷場作業時發現一枚加重手榴彈,在查明情況時突遇爆炸。“你退后,讓我來!”是杜富國受傷前說的一句話。

時任掃雷大隊政委周文春,談起杜富國和掃雷官兵時,中斷了採訪,背過身去擦拭眼淚。這位軍旅生涯絕大多數時間是和雷場打交道的老兵,對於這些戰士,有著太深的感情。

他說,任務來臨時,戰士們人人都申請去一線掃雷,沒人願意留在炊事班做后勤。在雷場時,從來沒有發現危險后讓別人去,都是爭著上搶著上,杜富國就是典型代表。

的確,這群年輕戰士,給了人們太多感動。他們大多是20歲出頭,和很多年輕人一樣,平日裡也喜歡聽聽音樂,偶爾也會關注時下的網絡熱門話題。

他們最初接觸到地雷時,也曾害怕。他們也怕家人擔心,直到任務結束,有的戰士都沒跟家人提起掃雷的事情。

當他們談起負傷的戰友,牽挂的家人,盡管極力控制著情緒,有時依然忍不住哽咽停頓。那段記憶,對每一個人而言,都刻骨銘心。結束採訪后,問起一個戰士,最貼近他們心聲的歌曲是什麼,他說自己覺得應該是《祖國不會忘記》,那首歌的歌詞是這樣的:

“不需要你認識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進,融進祖國的江河……”

請記住他們,這群蹚過“死亡地帶”的中國掃雷兵。

南方日報記者 曹嬡嬡 王越瑩

特約記者 張首偉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張迪 董天健

發自雲南、重慶

策劃:姚燕永 王溪勇 陳楓

統籌:張蜀梅 謝苗楓 張由瓊

(責編:周洪業、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