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如何認識五四,就是如何認識當代中國

2019年05月10日08:23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如何認識五四,就是如何認識當代中國

  

中國歷史研究院舉辦的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重要講話精神青年座談會現場(圖源:“中國歷史研究院”)

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局中危和機同生並存。中國也已經走到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

在這個關鍵性時刻,中國尤需從歷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作為標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全面覺醒的五四運動,正是這樣一個需要中國人不斷回望的歷史參照和坐標。

同時,如何評價和看待五四運動,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著當代中國對自我歷史方位的體悟與認知。5月8日,在中國歷史研究院舉辦的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重要講話精神青年座談會上,與會學者的觀點頗具代表性,反映了一批站在中國史學研究前列的專家,尤其是80、90后學者對中國現代與傳統、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思考。

一是以五四運動為切入口,如何看待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歷史和文化問題。近年來,傳統文化熱不斷升溫,文化復古主義思潮有所抬頭,輿論場出現了諸如“五四運動造成傳統文化斷層”的說法,給文化思想領域帶來了負面影響。厘清五四運動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十分必要。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兼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高翔看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對這個問題作出了清晰回答。習近平總書記將五四運動定性為“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強調五四運動“猛烈沖擊了幾千年來的封建舊禮教、舊道德、舊思想、舊文化”,這就為如何正確看待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歷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明確方向。

高翔表示,對待傳統文化要有科學的態度,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國的文化自信,隻能從中國人民追求自由、公平、正義、進步、發展中去尋找,隻有從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捍衛國家和民族的尊嚴當中去尋找,不能從封建禮教中去尋找。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捍衛者和發展者,繼承的是優秀傳統文化,絕不是復古主義者。

二是以五四運動為坐標,如何看待中國與世界關系的問題。回望五四,中華民族面臨的是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籠中之鳥、釜底之魚、牢中之囚,四萬萬民眾為奴隸、為牛馬、為犬羊,聽人驅使、聽人宰割”,“國土不可斷送、人民不可低頭”的奮起抗爭是中國對待外來壓迫的悲壯選擇。而今天,中國已經處於全然不同的歷史方位。正如中國歷史研究院歷史研究雜志社《歷史研究》常務副主編周群所言,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不斷賦予五四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創造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

因為這種歷史性飛躍,中國在如何看待與世界關系問題上有了全然不同的心境。中國歷史研究院近代史所思想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彭珊珊說,“中國綜合國力的上升,為我們重新去審視中國文化在近代以來所遭遇的種種困境提供了自信和勇氣,讓我們可以不再囿於中西二元對立的固有思維定式、立足於本土語境,以平等、開放的心態去接續五四以來中國文化與世界的持續對話”﹔中國歷史研究院世界歷史研究所世界史跨學科研究室副研究員鄧超表示,“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可以為我所用,經過價值重估和重建的中華文化也可以貢獻給世界”……這樣的觀點,便是當代中國青年寬廣國際視野,包容自信心態的點滴折射。(人民日報海外網毛莉)

(責編:王珂園、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