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刊授黨校》

真抓實干,敢於擔當

陳科

2019年05月06日10:17    來源:刊授黨校

身為黨員干部,隻有牢記責任,為黨分憂,為民謀利,才能謀出個“百年猶得濟蒼生”。我們黨的優秀干部孔繁森、谷文昌、黃大發都是堅持謀實事、出實招、求實效的杰出代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干出來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靠實干,基本實現現代化要靠實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靠實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離不開全黨腳踏實地、真抓實干。”我們既需要高瞻遠矚、深謀遠慮的頂層設計,更需要腳踏實地、真抓實干,敢於擔當責任,勇於直面矛盾,善於解決問題,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實績。

孔繁森:關鍵是要帶領群眾真抓實干

1979年,國家要從內地抽調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當時擔任山東省聊城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欣然赴藏。

從踏上西藏高原那天起,孔繁森就暗下決心:把自己的一切獻給祖國這塊神聖的土地,獻給勤勞、勇敢的藏族人民。孔繁森進藏本來是作為日喀則地委宣傳部副部長選調的,報到后,區黨委見他年輕體壯、意氣風發,決定改派他到海拔4700多米的崗巴縣擔任縣委副書記。征詢他的意見,孔繁森回答得很痛快:“我年紀輕,沒問題,大不了多喘幾口粗氣。”那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剛剛開過,為了在農牧區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他深入到一個鄉試點,又把經驗在全縣推廣。在崗巴3年,他走訪了全縣絕大多數的鄉村牧區,每到一地就訪貧問苦,宣傳黨的政策,和群眾一起收割、打場、挖泥塘,與當地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有一次,他騎馬下鄉,從馬背上摔下來,昏迷不醒。當地的藏族群眾抬著他走了30裡山路,把他送到醫院搶救。當他從昏迷中醒來時,看到很多藏族群眾守護在身邊。1981年,孔繁森奉調回山東離開崗巴時,藏族同胞依依不舍地含淚為他送行。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進藏后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任職期間,他跑遍了全市8個縣區的所有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鄉辦、村辦小學,為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殫精竭慮。在他和全市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

1994年4月,已經在高原工作了6年的孔繁森,告別拉薩赴阿裡上任。當聽說孔繁森要延長進藏時間,有的同志勸他:你是山東的干部,已經先后兩次進藏,該吃的苦也吃了。憑你的政績和能力,回去一定可以干得更好、進步得更快。聽了這話,孔繁森的神情頓時嚴肅起來:“怎麼能說我是山東的干部呢?我們共產黨員無論在哪裡工作都是黨的干部。越是邊遠貧窮的地方,越需要我們為之去拼搏。”他始終在努力實踐著自己最喜愛的那句名言:“一個人愛的最高境界是愛別人,一個共產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

“率領群眾致富,是我們的天職。每一個黨員干部,都應當與人民同甘苦、共命運。這樣,我們黨才有威信,國家才有希望。阿裡雖說偏僻落后,但發展潛力也很大。關鍵是要帶領群眾真抓實干。我有信心和全地區人民同舟共濟、艱苦創業,共同建設一個文明、富裕的新阿裡。”到阿裡赴任前,孔繁森已把自治區的各有關部門跑了個遍,將阿裡地區的自然概況和歷年來經濟統計數字都抄在筆記本上。為了進一步摸清阿裡的情況,他一個縣、一個區、一個鄉地跑。從措勤到札達,從普蘭到日土,實地考察,求計問策,尋找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路子。在阿裡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從南方的邊境口岸到藏北大草原,從班公錯到喜馬拉雅山谷地,全地區106個鄉,他跑了98個,行程8萬多公裡。在孔繁森等地委、行署一班人的帶領下,阿裡的經濟有了較快發展。1994年,全地區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8億元,比1993年增長37.5%﹔國民收入超1.1億元,比上年增長6.87%。一幅全面振興阿裡經濟的宏偉藍圖,正在這雪域高原上成為現實。

谷文昌:為黨分憂,為民謀利

身為黨員干部,隻有牢記責任,為黨分憂,為民謀利,才能謀出個“百年猶得濟蒼生”。1950年,谷文昌隨解放軍南下支隊,解放了閩南海島東山。

國民黨政權敗退到台灣前,瘋狂抓壯丁補充軍隊,從僅有1.2萬余戶的東山,抓走4792名青壯年,這些壯丁家屬人數眾多,遍及全島。依照兩岸當時硝煙對立的情勢,這些壯丁家屬是不折不扣的“敵偽家屬”。一旦扣上“敵偽”帽子,就是階級敵人。“壯丁們是被捆綁走的,他們的家屬是受害人。”“共產黨人要敢於面對實際,對人民負責。”時任東山第一區工委書記的谷文昌,向縣委建議:把“敵偽家屬”改成“兵災家屬”。東山縣委經認真調研並報上級同意后,採納了這個建議,一律稱作“兵災家屬”,並決定對這些家屬政治上不歧視,經濟上平等對待,生活困難的給予救濟,孤寡老人由鄉村照顧。兩字之差,天地之分。一項德政,十萬人心!

舊社會的三座大山被推翻了,但壓在東山人祖祖輩輩頭上的風、沙、旱“三座大山”,還橫亙在面前。當時還是縣長的谷文昌,在下鄉路上碰到一群村民,身穿破衣、手提空籃,一打聽,要去乞討。東山解放都3年了,居然還發生這樣的事。“我這個縣長,對不住群眾呀!”東山縣第一次黨代會上寫下決議:“十年內全面實現綠化,根本解決風沙災害。”

一任接著一任干,一茬接著一茬種。為了找到合適的海防林種,谷文昌和技術人員翻檢資料,大海尋蹤。聽說廣東電白縣成功種活了一種名為木麻黃的樹,谷文昌立即派人前去……3年過去,421座山頭、3萬畝沙灘,盡披綠裝,萬畝防沙林、水土保持林,在童山、赤地、沙丘上傲然崛起,環護著田園村舍。在東山,“神仙都難治”的風沙,被共產黨人治服了。

黃大發:一心修渠為人民

黃大發曾擔任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黨支部書記,20世紀60年代起,他帶領200多名群眾,歷時30余年,靠著鋤頭、鋼钎、鐵錘和雙手,硬生生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地跨3個村的“生命渠”,結束了當地長期缺水的歷史。

草王壩村,地處遵義平正仡佬族鄉,這裡屬於喀斯特地貌,一直干旱少雨。因為缺水,村裡人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必須來回走兩個小時,爭水打架的事情時有發生,連“牛腳窩水”村民都要收集起來。村民用水,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臉洗腳,第三遍喂豬喂牛。縣裡的干部來草王壩考察,村民遞過來的水杯裡,滿是渾黃。因為缺水,當地隻能種一些耐旱的苞谷。把玉米粒炒熟去皮再磨成粉,蒸熟后就成了當地人餐桌上的主食。

1959年,23歲的黃大發被推選為草王壩生產大隊大隊長。“窮就窮在水上,一定要想法通上水,讓大家吃上米飯。”當上草王壩大隊大隊長那年,黃大發下了決心。

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由當地公社牽頭,草王壩大隊、健康大隊、勝利大隊共同開建“紅旗大溝”,由於缺乏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用黃泥巴敷成的渠壁難經風雨,水渠修修補補十幾年,沒法再用,在70年代被廢棄。

1990年臘月,黃大發冒雪走了兩天到縣裡,找到遵義縣水電局副局長黃著文提交修渠申請。1992年正月初三,黃大發扛著鋼钎,帶著幾百人的隊伍往山上進發。

“干部干,群眾看。”黃大發說。從材料運輸到實地施工,年近六旬的黃大發總是沖在最前面。放炮需要的炸材,是他來回步行36公裡到鄉鎮背回來的。筑渠需要的水泥,也是他到縣城“押運”回來的。有一次運水泥車行至半路突遇暴雨陷入泥潭,黃大發擔心水泥被偷,硬是在水泥包上睡了一夜。修建水渠要經過3座大山、大小9個懸崖、10多處峻嶺,大土灣岩、擦耳岩和灰洞岩最為險要,要從懸崖峭壁上打出半幅隧道才能通過。在修擦耳岩段時,一處倒懸的崖壁無法測量,專業施工人員都不敢下去。黃大發二話不說,把麻繩系在自己身上,讓人拉著吊下懸崖。1994年,水渠的主渠貫通。1995年,一條跨3個村、10余個村民組,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水渠終於完工。群眾以黃大發的名字命名這條渠,叫它“大發渠”。

渠修通后,黃大發又帶著村民,把坡地改成了1200畝梯田,把硬化路和電通到了每家每戶,並且翻蓋了村裡的小學。每次勞動,都是黃大發帶著子女干在最前面。他帶領群眾樹立主體意識,發揚自力更生精神,修村路、架電線、“坡改梯”、建學校,改變了當地貧窮落后的面貌,用實際行動踐行了新時期愚公移山精神。

隻有像孔繁森、谷文昌、黃大發為代表的優秀干部那樣堅持謀實事、出實招、求實效,團結帶領人民群眾腳踏實地地干、雷厲風行地干、擲地有聲地干,才能真正為人民群眾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才能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刊授黨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謝倩、黃瑾)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