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黨建文匯

筆墨留香繪沈城

2019年05月05日15:20    來源:黨建文匯

一個人,一支筆,一座城。

梁守信,這個56歲的普通退休工人,用一支鋼筆描繪了沈陽城近四十年的發展變遷。

質朴,是記者見到梁守信的第一印象。本來以為接受過媒體訪問,還上過沈陽百姓春晚的他面對採訪已經習以為常,但我們見到的卻是個身材瘦高,衣著朴素,待人隨和的普通大叔。我們介紹來意,梁守信有些腼腆:“就是個人愛好。”直到我們提出要看看他的畫,他卻仿佛打開了話匣子。梁守信翻出幾本厚厚的畫夾,攤在桌子上,有些得意:“這些就是我這麼多年的成果。”我們一邊翻看這些由舊到新的作品,梁守信一邊如數家珍般地介紹:“這是老北站。”“這是皇姑菜市場,那時還有小販用大馬車拉著蔬菜叫賣,現在都沒了。”“這張可有年月了,是1982年畫的。”……隨著他的介紹,我們仿佛踏入了沈陽城近四十年的時光長河,恍惚中居然有了些許穿越之感。

緣起意趣——“畫畫讓我有成就感”

1981年,梁守信畢業后分配到沈陽機車車輛廠工作。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學校、工廠乘著學習浪潮,開辦各類藝術補習班,豐富群眾生活的同時,也為單位的宣傳工作服務。出於興趣,梁守信開始在工作之余到繪畫班學習鉛筆素描。

問及后來開始鋼筆畫創作的原因,梁守信說:“在國內,我畫鋼筆畫算是很早的。鋼筆畫保存的時間比較久遠,線條比較清晰,特別能反映當時80年代初那種社會狀況,而且畫畫的工具非常簡單,一支鋼筆一個小本子就足夠了,復雜的地方我會先用鉛筆打草稿。”

梁守信的第一幅鋼筆畫,畫的是他工作的機車車輛廠的廠房。當我們看到這張保存了將近四十年的速寫時,驚嘆於細節的還原——宿舍,車間,廠裡的小賣部,甚至還有騎自行車上下班的工人,都栩栩如生。“當時在單位反響挺大,工會還組織愛好畫畫的人一起學習交流,拿我當教材,還有外單位的年輕人來跟我學。有工作需要時,我還被借調到別的單位去搞宣傳,出板報,出畫冊,在報紙、刊物上登載漫畫、連環畫。沈飛集團我也去過。”梁守信笑了,補充道:“還挺有成就感。”年輕人在一起時,各方面都很有活力,想法也多,生活學習都能互相交流。梁守信的繪畫技法在這樣的日常探討中又有了新的進益。

梁守信介紹說:“鋼筆畫就是通過單色線條的變化和由線條的輕重疏密組成的黑白調子來表現物象的。這就要求畫者要專注而細膩地觀察被表現的東西,這樣用筆才能果斷肯定,才能保証線條流暢,也能進行高度的藝術概括。”

為愛堅持——“我要一直畫下去”

梁守信談到從改革開放至今沈陽的發展深有感觸:“我當時畫的時候就是個愛好,沒想過這個地方幾十年后變成什麼樣,但是后來再翻閱自己以前的作品又有很多感觸——原來沈陽的變化這麼大啊!從簡陋的平房到高樓大廈,人們的衣著款式從簡單到花樣,出行方式也有了很大改變。逐漸才開始有了記錄城市變化的想法。”

梁守信家裡有100多幅作品創作於20世紀80年代初,那時交通沒有今天這麼便捷,他大多時候是去離家較近的地方寫生。以前也沒有相機,他隻能坐在建筑前面實地作畫。“現在好了,太復雜的建筑,去幾次,可以用相機拍下來,回家進行精改。”

現在梁守信畫一幅大型作品需要20多天,小畫一兩天就能完成。他最喜歡的一幅作品是4米長的中山廣場全景卷軸。中山廣場周圍有不少景點,而且這些景點在沈陽也比較出名,他就想把廣場四周的建筑全部畫下來。“那時幾乎每天吃完早飯就拿個小凳子跑到中山廣場去,在現場一畫就是三四個小時,中午回家簡單吃口飯繼續畫。”因為廣場四周有很多的小建筑,不是一次就能看全,所以需要多次到現場去仔細觀察,再對不合適的地方進行修改。梁守信總共去現場看了十多次,畫了二十多天,又修改了十幾天,歷時一個半月才把這幅長卷完成。值得一提的是,梁守信的妻子每天都陪著他去廣場作畫,梁守信畫畫的時候,她在一旁看著,看是否畫得和實景一樣。梁守信笑著說:“這幅長卷的完成離不開妻子的幫忙,她不僅幫我觀察一些細節的地方,還是我的第一讀者,及時給我建議。”

2015年,梁守信因為長時間作畫,疲勞用眼,導致視網膜脫落。做過視網膜手術后,醫生建議他注意休息,避免用眼過度。但是即便這樣,梁守信也沒想過放棄畫畫。“畫上就停不下來……除非實在畫不了了,能畫就畫下去。”妻子挺心疼他,也曾經反對他把過多精力放在作畫上,不僅僅是身體原因,因為畫畫時間長,梁守信精力極少放在家裡,好多事情都是妻子來操持,實在辛苦。但妻子勸他不聽,后來看他這麼喜歡繪畫,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慢慢也就支持了。

“畫畫能夠靜心,長壽,陶冶情操,這都是好處。”現在,除了體現家鄉情懷、展現家鄉之美以外,梁守信覺得,最讓他割舍不下的,是在作畫時的那一份快樂。隨著繪畫技巧越來越嫻熟,他還在追求更精進的技法,彩鋼、疊筆,“學無止境嘛,人總是要不停地進步的。”

我們問他有沒有想過把這個手藝傳承下去,“兒子以前和我學過,畫得真不錯,后來大了,沒想以這個做專業,就漸漸地放棄了,現在好久沒拿筆了。”他有點無奈地笑了笑,“這個還是有點困難,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都沒這個耐心啦。看似台上風光的事情,畢竟還要下苦功夫。”

不忘初心——“讓人們知道我的家鄉是什麼樣的”

最近,梁守信在設計一套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展現新時代遼寧精神的明信片。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開始,分四個時期:“長子情懷”——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初,沈陽開始建設高潮,迅速發展﹔“忠誠擔當”——沈陽支援全國建設,為大西南、大西北提供大量技術支持,重工業走向世界﹔“創新實干”——改革開放初期,各方面體制改革,遼寧人民以敢為人先的勇氣開啟了老工業基地“第二次創業”﹔“奮斗自強”,黨的十九大以來,遼寧人民全面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批示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為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打下堅實基礎。梁守信向我們展示了一疊厚厚的初稿: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架飛機,第一台機床,第一輛拖拉機……第一批67枚國徽也是由沈陽鑄造的,其中一枚至今仍懸挂在天安門城樓上。梁守信計劃,最少要畫五六十張素材,他正在抓緊一切時間尋找線索、收集資料,爭取在今年10月前完成明信片的印制,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獻禮。

現在,梁守信在一所大學值夜班,這樣白天的空閑時間還能出去畫畫,生活挺豐富的。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越來越多地關注到吃穿用度以外的精神層面的追求,梁守信的畫作也因此進入到大眾視野。對此,這位“城市記錄者”感到有些欣慰:“尤其是年輕人,不知道我們老沈陽以前是什麼樣的,通過這些畫就能有個大概的了解,圖畫這種形式還是比較形象直觀。”

說到下一步打算,梁守信告訴記者,先把明信片完成,然后再用三五年時間畫畫今天的新沈陽:“這些年,沈陽的變化太大了,又出現了很多新的地標性建筑,原來的郊區現在已經成為了科技文化新區,我要用我的筆把它們一一畫下來,還可以再出一本畫冊、幾個長卷。讓更多人都能看到咱們家鄉這個美好的景象。”

採訪結束了,梁守信又拿起鋼筆和畫夾,由妻子陪伴著,准備出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明信片收集素材去了。

把一個愛好堅持四十年,用畫作記錄家鄉城市的發展。雖然因為城市的整體規劃,有些建筑、景觀已經廢棄拆除,卻被梁守信全部留在了畫紙上,更留在了老沈陽人的心裡,成為沈陽發展變遷的見証,也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城市精神文明財富。(記者 嵇思嘉 王溪明)

《黨建文匯》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謝倩、黃瑾)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