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海昏侯墓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團隊:用匠心守護古老文物

2019年05月04日10:19    來源:江西日報

原標題:用匠心守護古老文物

從文物發掘到文物修復,最終呈現在博物館裡要經歷一個怎樣的過程?為尋找答案,“五一”國際勞動節前,記者走近第22屆江西青年五四獎章獲獎集體、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海昏侯墓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團隊。

打開照燈,鋪好黑卡紙,捧上銅盆,架起比例尺,端著相機按下快門……團隊成員熊峰正用鏡頭對著大體型銅盆,定格它被修復前的斑駁模樣。

這是文物修復工作的流程之一。看似簡單的拍照存檔,遇上文物修復密集期,也變成繁瑣的活。趣味自在其中。“干活要沉得下心。文物修復要根據它本身的紋路、形態、特色來。”這種未知的神秘感,激活了熊峰的工作熱情,也帶來不少考驗。對此,熊峰再清楚不過,一件中型銅壺,兩三人的小組要花幾個月才能完成修復。一年有七成時間在工地,這是團隊的常態。

團隊裡不乏“80后”“90后”。“就拿吳琴來說,2015年剛來報到的時候,就直接進入工作狀態,參與了考古現場的發掘,業務嫻熟得很。” 說起團隊裡的女隊員,文保組負責人管理直豎大拇指。

考古既是辛苦活,也是技術活。這支充滿活力、年輕的團隊不僅虛心向國內文保領域的專家求教、學習,還積極嘗試在工作中引入先進科技手段,通過多學科多領域的交叉融合,努力提升考古工作的科技含量:利用改良水槽的紅外掃描方法,在純淨水中對竹簡進行紅外掃描,有效避免了竹簡因溫度升高而卷曲變形﹔對出土的散碎彩繪盾牌,首創通過塑料牙簽與PVC板雙向固定的方法完成拼對,極大減少了后期修復的工作量﹔在出土器物統計過程中,運用電子表格為每件文物建立“身份証”,在電腦中隻要輸入對應序號便可獲得文物擺放位置、尺寸、重量、形態等具體信息……

經過幾年的實踐和歷練,團隊日漸壯大和成熟,每個人都不同程度掌握了針對不同材質文物的提取和保護修復方法。他們並未就此停步。在他們心裡,這是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和時間賽跑,和風霜比肩,和殘缺說再見,讓文物穿越時光,再現光芒,訴說中華民族厚重的歷史。(記者 齊美煜 實習生 周 麗)

(責編:萬鵬、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